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残门》第二十二章 相亲(续1) 下一主题:一兜野菜
远去的故乡情愫
[楼主]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2012/04/15 22:20
点击:791次

  老家的村子叫"张林",村子很小,总共近30户人家,不足150口人,杂七杂八的有十三个姓氏。懵懂记事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我们这样一个杂姓村庄,直到清朝中叶的时候才有了雏形。据说有一个督堂张景华大人死后,坟冢安放在这儿,为了看管这块豪华气派的风水宝地,征调雇佣了几户佃户,看护这片坟茔和大片的松树林,几代相沿,渐成村庄,并且起名曰"大张林"。因为害怕盗墓的人挖掘棺材内的财宝和价值连城的陪葬物品,张督堂家人一夜之间造了十八座坟茔来迷惑世人,这十八座坟茔的看护村庄都叫张林,我们村便是其中之一。
  坐落在我们村子东面的张家坟茔又高又大,坟基占地一亩许,坟茔周围大约有十亩地,安放了大量的陪葬品:石狮、石羊、石马、石人和许多不知名的麒麟怪兽。这些石兽们或坐或卧,或立或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不要以为那里只是野兽们的世界,地位显赫的贵族高官还陪葬了大量的石人。那些石人显然不是布衣平民,他们有的持笏握卷,头戴巾冠,文质彬彬;有的仗剑提钺,怒目圆睁,威风凛凛;有的端庄肃穆,像是思考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良策;有的神态安详,似乎有了非凡的文治武功,等待主子封赏;有的似喜似嗔,像是遇到了棘手尴尬的难事。真是形态迥异,神情逼真,一直尽职尽责地守卫着主子的地下宫殿。
  坟茔的南面有座高大的石牌坊,风雨剥蚀而华贵不减,字迹斑斑而深远凝重,直到现在还能从其气派上看见主人的地位的高贵。华表立柱精雕细琢,大有紫气东来之祥瑞。镂刻花纹的圆石鼓南北对称,镶嵌在华表柱的地基上。石鼓都是三个一组,高中低依次排列。牌坊的南面有一大片黑压压松林,树高林密,阴翳蔽日。这儿又是通往新安镇和徐州的交通驿站,商贾行人都要在这儿乘凉打尖,要一壶好酒,切几斤熟牛肉,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豪爽风流。酒足饭饱之后,再买块厚厚的锅饼,放在担子上,吱扭吱扭地挑起走路。从东北推沙壶来的壮汉,都要在这儿中休小憩,他们的木制独轮车走路时发出难听的吱哑声,几里路远就能听到。这些人都是成群结队几十人为伍,个个带刀挟矛,以防强盗劫货。车队逶迤,斗折蛇行几里路长。
  我小时候经常在这石牌坊一带玩耍。这儿草木深深,虫儿啾啾,人迹罕至,好象置身于远古的旷野,神秘而寂静。高大的石牌坊遮下大片阴凉,凉风飕飕,可以在石阶上下棋,打牌;更多的时候,我们玩那些不会说话的石人和石兽:有时骑上石马,有时爬上羊背,有时也会和拿刀仗剑的石人比试武艺;玩累了,躺在牌坊阴凉的石凳上小睡,舒适惬意,很快就会入梦。有时也会到牌坊顶端的石缝里摸麻雀,偶尔摸出个长虫(蛇)来,大家吓得尖声喊叫。可惜,文化大革命中,高大的石牌坊被红卫兵"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给破掉了,连同那些石人石马石羊一起拉去修了桥梁水闸。高大的坟茔也被破堂裂肚,抛棺晾穴,十八座坟茔相连,也不知我们村这座是否是真的。据说从里面挖出许多陪葬的古董玉器,但是文革中间,谁也不知底细。现在那儿只剩下一个高高的土岭,宰相的华贵之气再也看不见了。
  我们村自古以来无工无商,社员村民两脚插在墒沟里种地,代代相沿,作坊式的经营水稻、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生产,因而一直没有发达富裕,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因为村子小,端一碗饭围村庄转三圈还吃不完。村里只有徐姓、吴姓和周姓是大户,其余均是单门独户的小姓。就是这样的杂姓小村,其人心不古也令人难以启齿。在生活困顿的年月里,贫困的生活造就了简陋的思想精神,常常为了蝇头小利闹纠纷,经常有人骂大街,手里拿着木板和刀,一边扯着长腔用不堪入耳的脏话骂街,一边用破刀斩得木板啪啪响,也无非是丢失鸡蛋少了方瓜什么的。平时,一点小便宜就看在眼里,不赚到手里就觉得吃了亏。火刀石一溜的自留地,也要千方百计地侵占地边,时间已久,自己的地就可以多出一垄,于是就开战端,演出一场场闹剧。现在,各村各户都在想尽办法来发家致富,可你到我们村看看,种完地,男女老幼蹲在一起打牌赌博;年轻媳妇半老徐娘围在一起说东道西,交流打骂公婆的做法和经验,挑拨家庭不和,不一而足。
  更有甚者,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集体生产期间,男丁18岁以上的都当过生产队长,每次都是被闹腾得不到一年就下台,无果而终。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正像当时流传甚广的打油诗一样:"春成立,夏垮台,明年春天再重来"。这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只能是越来越穷,越穷越刁钻。有两三年,谁也不当那倒霉的生产队长,没办法,五保户残疾人王世杰(瞎了一只眼,双腿残废靠拄双拐行走)自告奋勇地充当了队长。春天迟迟地把地种上,夏天懒懒松松地锄草,还无钱追肥,庄稼长得像秃子头上的毛--稀稀拉拉的,又黄又瘦;秋天的收割播种,出勤不出力,一直到下霜季节也干不完。到头来,每个工(十分)只有一毛八分钱。看看整个村子,萧条破蔽,茅屋低矮昏暗,路面坑坑洼洼,臭水坑气味难闻,蚊虫飞舞,村里没有出现过什么达官贵人和小有名气的能人。
  我的伙伴都不愿意上学,勉强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他们认为与其在学校里挨老师的整,浪费钱物,还不如回家挣工分划算。文革中的1967年,大学恢复招生,由贫下中农推荐"出身好根正苗红"的初中生去上大学,我们英庄公社十里八村都找遍了,楞是没有人能符合条件。到1976年秋推荐我去曲阜师范学院上学的时候,我们村才破天荒第一次有了大学生,尽管我是"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学员。岁月飘摇远行,时光白光过隙,回眸看看旧时伙伴,现在竟然腰弓背驼,满脸的风霜沧桑,未老先衰,令人恻隐。
  虽说不尽人意,可毕竟是我的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那里有我儿时的梦和追逐理想的烙印,有不少值得回忆和留恋的往事。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我都要赶回生产队干活,一年四个假,更是一天不闲都参加劳动。有时候,受队长之托,我当临时记工员,在一般人的眼里有点体面,也受大家尊敬。关键时候,别人不干的活我也干,所以一年能挣全劳力的工分,上学和干活挣工分两不误,自己养活自己。那时候,夏季和秋季收获庄稼,站岗放哨很重要,每到收工人散的时候,回家做饭和喂猪的人急急忙忙向家里奔,满地的庄稼需要有人来看护。队长显得很无奈,我自告奋勇地承担这项任务。
  有一个秋天的傍晚,大伙都收工回家了,满地都是收割后高粱穗,生产队长安排我留下来"保护人民的劳动果实"。苍茫广阔的地里只有我一个人,四周万籁俱寂,只有蟋蟀啾啾鸣叫,更显得周围是那么寂静和幽深。明媚皎洁的月光泻下银色的光辉,团团薄雾升腾起来,远处的村庄和树木笼罩在轻纱之中,天地万物都好象不存在了。利用这段空闲,我坐在割倒的高粱秸上,骑着思想的野马,漫无目标上下五千年的遐想,一直等到民兵吃完饭来替换我。就这短短的几小时,又挣了一个白天的工分。队长满意,我也愿意。
  高中毕业以后,回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猪为伍。整天推着胶车给猪圈送土垫圈,再把猪粪运到地里。每当夜晚来临,在黑暗和幽静的包围之中,我点燃煤油灯,思索自己的出路和前途,迷茫、困顿、颓废、无聊时时陪伴着我,不知明天会怎么样,不知向往已久的大学梦是否能实现,苦恼和烦躁使我夜不能寐,"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我做民办教师不再从事稼穑之事,后来出去求学,参加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家乡的情愫却一直在心里萦绕。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1918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残门》第二十二章 相亲(续1) 下一主题:一兜野菜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4/16 00:13 

可谓儿不嫌母丑一般的家乡情愫啊
书虫兄历经沧桑终换得苦尽甘来,足以慰人了!
沧桑的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笔财富啊,特别是从沧桑中一次次直起腰走过来的人。
[楼主]  [3楼]  作者:书虫  发表时间: 2012/04/16 23:16 

对【2楼】说:

今天的生活景象在那时候是不能也不敢想象的,彷徨,无助,上天无路,理想迷茫。那景况令人窒息。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7399930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