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花发,南国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漓江枯水期水瘦流浅的状况开始好转,春雨的滋润使江水神韵毕现。就连象鼻山也是一改水落石出河滩袒露的丑陋猥琐,再现神象入江狂吸琼饮景象。而漓江之畔的叠彩山,更给漓江温润的可人的脸庞安放一个彩痣,增加妩媚迷人的风韵。 叠彩山在桂林诸多名山中不算是特立独行的佼佼者,但其目不暇接的绮丽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积淀,也定会让你一饱眼福。诸如那些正气凛然的仰止堂,"清凉世界"的风洞,揽山光水色之秀的望江亭、迎风楼,山东麓的木龙古塔和古渡,仙鹤峰上的碧霞洞,于越山顶的于越亭阁,明月峰顶的拿云亭等,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千百年来,被誉为"江山会景处",的确是名不虚传。 唐代元晦《叠彩山记》记载:"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又因山上桂树成林,金秋时节香溢满城,又名"桂山";此外,明月峰山腰有一个四季生风的洞,因而又得名"风洞山"。叠彩山山势由西向东铺展,峰峦跌宕起伏,嵯峨挺拔。山间萝悬绝壁,藤绕苍岩,古树繁茂,四季常青。为了方便四方游客观赏游览,山间陡坡有很多人工修凿的痕迹,或铺石阶,或凿石桥,以使山峰间石阶相接贯通,方便游人登峰造极。 仰止堂同其他景点的英烈瞻仰堂殿一样,常常使人在历史的丰碑面前驻足沉思。一六五○年明末抗清英雄霍式耜、张同敞师生拥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政权,抵抗南下清兵;桂林被攻占后,程张二人被俘,因不愿背叛大明王朝而双双被害于叠彩山。后人敬仰他们誓死效忠的高风亮节,于是搜集他们在狱中的唱和诗,编为《浩气吟》,刻于石壁之上,并在碑东建仰止堂表示纪念。 风洞长二十米,最高处五米,最宽约九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呈葫芦状。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中间空气对流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因此一年四季劲风不停。随着季节变换,洞中的风有冷、暖、清、和之别:"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风;"风声习习洞门窄"呈夏风;"高台受和风"是秋风;"洞凝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冬风了。 风洞被誉为"清凉世界",是壁刻的文物宝库。共有二百一十件古今石刻集中在风洞内外,蔚为壮观。洞口有陈毅元帅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诗句崖刻;洞口东侧立有一块宣扬国果报应佛教哲理的反字碑,全广西仅此一块,全国也极为罕见。洞内有唐代元晦著名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书法家朱唏颜的《访叠彩岩登越亭》诗;清代画家李秉绶的《兰竹图》;篆书歪刻的"风来"二字,以示风之强劲;拙朴的"寿"字石刻中内藏"壹佰"两字(暗蕴壹佰寿之意);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以及佛像近百尊。如果你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定会大有收获。 明月峰海拔二百二十三米,相对高度七十余米,共有石级台阶四百多级。沿途风光秀美,一九六三年春,朱德和徐特立以八十余岁高龄,健步登上拿云亭,写下了"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和"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的唱和诗句。拿云亭位于明月峰顶,又名"齐云、倚云",取其高之意。 驻足拿云亭,桂林全城壮观景色尽收眼底,俯瞰可见"重峦叠嶂瞰江流",漓江如带,婉蜒南去;远眺"奇嶂排空拥翠来",崇山峻岭,秀丽奇特;桂林全城风景尽收眼底,"峰缺露危堞,谷深回劲风"。据说季节交替,阴晴变幻时,站在不问方位,能将桂林著名的老八景一览无遗:北望宝积山、铁封山、鹦鹉山和观音山,每逢雨季常有雾气散在山峦中,雨后初晴,便会重现"桂岭晴岚"的绝佳美景;南望象山对面的訾洲,竹木茂盛,倘若细雨濛濛,便会形成"訾洲烟雨"迷人景致;漓江解放桥处有一木制浮桥,每当春水来临之际,桥在波光中荡漾,即为"东渡春澜"之景。这里是桂林揽胜赏景的最佳处。 在叠彩山东麓临江处有木龙洞。相传从前洞口有一株酷似蛟龙的古树,因生在悬崖上,根曲枝虬,有一年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只留下了这个"空明一径通人游"的木龙洞。洞口北约二十米的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塔高四米,用一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基成鼓形莲瓣,塔身如瓶形,四面雕行佛像,塔顶为十二层相轮,六角屋形伞盖及葫芦形宝顶。该塔建于唐代,是广西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宋代谭舜臣的《木龙洞游览题名》描绘道:"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 叠彩会景待远客,山水着意画黛容。自然有情山水有意,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古人浪迹山水陶情逸致,留下颇多人文古迹,增添了历史凝重的厚度。传承历史文化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在饱览美景的时候不要肆意掠夺美色而恣意"整容",那就"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