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大家"什么是师德?"相信绝大多数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回答:"师德就是教师这一职业所应遵从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职业道德"一词是一个不规范的词语,按照大众对于"职业道德" 的理解,"职业道德"应该被称作为"职业公德"。也就是说,"职业道德"应该以社会公共道德来确定自己职业的行为规范,或者"职业道德"还回到原来的本色,叫"职业守则","或岗位职责"好了。 所以,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是个不规范的用词。同理,医德应该是医生社会公德。(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人先立德,育人先正己。 师德是什么?--师德就是敬业爱岗、默默耕耘,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做好每一项工作、上好每一堂课,这就是教师的职责,这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形象;师德就是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师德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希望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灵,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名学生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老师,我衷心地感谢您,因为您不仅给了我白菜,更给了我种子。" 时至今日,感受着学生与日俱增的尊敬与喜爱,收获着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欣喜与快慰,我终于明白了--师德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体现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职责中;它凝聚在对学生始终如一、无微不至的关爱里;它升华在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诱的坚贞操守上。这就是师德的真正含义 。 教师乃"教书育人"之人,对于师德的重要性,每个人当然都明白无误。有关这一点,每个教师在当学生的时代,也都被他们的老师强调了又强调。"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是许多师范院校的校训。但是,面对师德正在遭遇危机,我们不禁要追问:师德是怎么滑坡的?师德需要怎么维护?还有要问道德如何考核?谁来考核? 其实,道德这玩意儿并非人们常说的那样看不见、摸不着。道德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来呈现,譬如,虐待老人、侮辱孩子、收受贿赂,都可视作道德败坏的表现。我有个邻居跟我讲,他的孩子想进某校,校领导居然开出一份礼品单:某特级名牌茶叶数斤、爱疯手机一部、购物卡若干......这样的校领导,师德当然是很坏的。但我的疑问就出在这。 每个人的坏道德都隐藏得很深,譬如向学生家长索取礼品的老师,其不道德行为领导和同事是看不到的,教育部门领导更难知晓。显然,这个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权若掌握在领导手中,肯定乱套。这不仅因为领导无法掌握真实的信息,而且关键是有些领导自己也未必道德啊!更令人不安的是,一旦领导们有了这项权力,没准儿会弄出新的不道德--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成为受贿者与行贿者。 不能让教师都成为烧光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也不必非要把教师树立成让别人踩着向上的人梯。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公民。尊重教师的人性,尊重教师的权利,就不应为满足所谓的师德饥渴,去让教师承担无限责任。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来厘清教师的权利与责任,是师德的真正落点。 考核师德必须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缺少人性关爱的误区,建立在充分尊重教师权利的基础上,来真正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与道德的价值体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家长,都想让自己孩子成为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那就应该希望教师也是真正拥有人文、科学、法治、民主等精神的现代公民,这些内容也就应该体现在师德中。 总是把眼睛盯在教师过节收不收礼上,是可悲的师德关注,它标注着对师德要求已经严重异化。试想,如果只是把不受礼的教师当成师德模范,这不就是对师德矮化吗?如果教师在过节时收了可爱孩子的一张卡片,拒绝不了真诚家长一袋水果,难道也要被贴上"腐败"的标签?道德的口水里,往往缺少起码的人性与伦理。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道德捆绑"的误区,不要再给教师挖"道德陷阱",那样的话,异化教师精神人格,最终代价仍会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教师是今天最需尊重的职业,也是人性最为光亮的群体,却又是权利需要保护的对象。这不仅体现在一些教师群体的待遇福利较差上,还体现在一些教师的健康权与休息权得不到保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很容易成为教育体制弊端的替罪羊。比如,说到教育腐败,很多人会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其实腐败的多是教育官员,而不是普通教师。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改革长期滞步不前,应试教育无法完成向公民教育转身,也造成很多教师无法摆脱权力干预,无法从陈旧保守的价值观中走出来,甚至造成很多教师精神人格的"分裂"。媒体就多次报道过,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群体。 不要离开公民精神来谈师德。要让教师拥有赋含时代元素的道德价值,关键还是要真正尊重教师人性,让他们在自身权利面前能够站起来,在教育强权面前能够真正抬起头,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那样的话,师德才会迎来源头活水。 要相信多数老师的师德是正常的,许多教师都想是当个好老师。可是在当下社会要做个师德优良的老师,是需要毅力的。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那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无异于将师德架在火上烤。而且在官本位挥之不去的教育系统,一个教师,特别是校领导不玩点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恐怕前程也难言顺利。 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那只是个比喻。教师的职业不是搞工程的。就算是搞工程的,目前也没有哪个工程师牛到可以设计、维修或制造人的灵魂。一句话,灵魂工程师这个职业,目前不存在,将来也未必会有! 再说灵魂,那是个很严肃的东西。首先是灵魂有没有的问题。如果你是无神论者,那你就不应该信神、不信鬼--鬼神没有,何来灵魂? 我们回到教师工作性质的本质上看,教师嘛,也就是个知识的传播者,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有效途径,让学生弄清楚搞明白而已。如果能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性格、人格产生积极的作用,那就是高明的教师了。即使做到这些,教师的工作也和学生的灵魂不搭边儿不是?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同样也不是蜡烛,不是园丁。教师不是高危职业,不会因为工作牺牲了自己。"教学相长",教师工作辛苦一些,有付出,但也有提高或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自己和体制的原因,教师的工作真的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最终把学生的身体和自尊给教废了。所以,教师当铭记:你可能有几个得意门生,但被你伤害的学生,也未必就少。 教师不是教父。假如说能做点什么,去引导或解脱一个人的灵魂,那不是教师的职业,而是神职人员的专长。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啊! 有关教师节送礼的各种心态,我们不妨也来分析一下。教师方面,有人非常反感此类现象,他们觉得,收礼行为是对教师职业尊严与道德的玷污;有人对收不收礼无所谓,家长送与不送,他就在那里,不喜不悲,也不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责任;也有人希望借机收到礼物礼金,在他们看来,全社会都流行这个,教师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些机会得点私利呢? 还有少数人热衷此事,甚至希望借这些机会向家长敲一笔。 家长方面,有人发自内心地想对教师表达感激和尊重,因此想借教师节之机送礼;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社会流行送礼风,向老师送点小礼也无可厚非;也有人因为担心不送礼而让孩子吃亏,所以被迫送礼;还有人则坚决抵制,根本不送礼。 其实在送与不送、收与不收的问题上,不少教师与家长形成了明显的博弈心理--对于教师来说,本不愿收礼甚至反感收礼,但家长的"盛情"难却,只能被迫收礼;对于家长来说,本不愿送礼甚至反感送礼,但迫于对不送礼可能导致的后果的担忧,也只好硬着头皮送礼。 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今天的教育行业,虽然还有很多人在满怀理想默默耕耘,饱含爱心甘于奉献,但受各种不良风气和习惯的侵蚀,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很多让人心酸的不良现象--择校费普遍存在,对待学生嫌贫爱富,热衷收费家教或教育小灶,借着排座位、选班干部、评三好学生之际收取学生家长好处--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本身的圣洁,玷污了职业道德,破坏了师生关系,而且,直接向受教育者灌输了非道德的思想,对下一代国民的道德与情操形成了致命的伤害。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到教师队伍头上,也不能只把责任归咎到社会风气或者家长的纵容上,要知道,作为具有逐利天性的人类,在利益面前总容易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追逐倾向,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调节与约束机制,才能让各社会群体在利益面前保持一分羞涩、一分尊严、一分道德。 总之,总扛着这种"道德"大棒对教师,估计教师也觉得闹心。道德更多还是要用来律己,不应拿来捆绑别人。历史经验表明,过度道德说教,往往陷于虚妄。多年来在"教师节送礼"上对教师进行道德喝斥,就于事无济。其实,能不能让教师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才是能不能迎来师德真正转身的关键。不要离开公民精神来谈师德。要让教师拥有赋含时代元素的道德价值,关键还是要真正尊重教师人性,让他们在自身权利面前能够站起来,在教育强权面前能够真正抬起头,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那样的话,师德才会迎来源头活水。 同时,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教育行业去功利化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