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翻书时,看到了几则启迪夫妻关系的笑话,很有启示。 有一对夫妻,老公正看着电视,磕着瓜子,忽然间老婆从厨房喊着:"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电灯?" 老公不耐烦的说:"我又不是水电工!" 没多久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冰箱?" 老公不耐烦的说:"我又不是电器维修工!" 又过了一会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酒柜的门?" 老公觉得很烦,生气的说:"我又不是木工!" 然后就跑到外面喝酒解闷,过了一小时,老公觉得心有愧疚,决定回家把那些东西修一修,但是回家后,发现东西全修好了,便问老婆:"东西为什么都修好了?" 老婆说:"你离家后,我就伤心的坐在门外,碰巧有一个年轻帅哥经过,知道这件事后,关心的说:‘我可以替你修!但你可以选做蛋糕给我吃或跟我亲热一次!'" 老公听了就说:"那你做什么蛋糕给他吃?" 老婆回答:"我,我又不是做蛋糕的师傅。" 这虽是则笑话,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成家了就背上了婚姻的责任,任何家务都要试着去做,即使不是亲自动手,也要有解决的办法,不能以一句"这个我不会"就推卸掉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由此使我想到,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可能避免堕入这种"平庸"。尽管这种平庸不关乎他人,不关乎人际,不关乎社会,只是平庸。但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幽灵般地出现在我身边,日常生活里触手可及,着实令人憎恶。 我知道,过多地迎合个人的现实和自我的需要,只会导致自我的平庸和肤浅。喧哗与热闹,只会孕育精神的萎缩与钝化。 我以为生活的核心是关注人,教育的核心就是成为人。我以为自己在慢慢地接近真谛,但是当"内心"、"灵魂"这样的个体词以频繁的形式出现,且有成为强势话语的倾向时,我对内在的理解开始不可避免地庸俗。 如何立足个人,又能超越个人?如何打开自己的视野?如何在关注自己幸福的同时也关注公共的福祉?如何把个人引向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对内心的关注绝不是软绵绵的日常生活与当下的简单兑现,而是在此生此世、在现实的国度里如何担当起的责任与使命。 同时也为政府有些官员不作为而感到耻辱,例如:洪水、泥石流、矿难等等,发生的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没有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太多的机会,如果没有责任与爱心的感悟,就只是一连串的诱惑,会引人失足,会挥霍一大把的光阴。机会是三棱镜,需要常常转身看。 面对现实生活中"平庸",我想必须坦然面对,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真实中。洗衣、做饭、拖地,读书、思考、写作。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今日,日常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主体的内心往往被排挤得没有立足之地。正是这些可以推卸的过错构成了"平庸"。 在理想的光辉里触摸真相,在眺望的瞳孔里考量现实。把寻常烹制成可口的美味,将生活点缀出诗意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克服生活中的"平庸"。 社会是个大家庭,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若人人都能做到勇于承担,勤于做事,这个大家庭势必会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