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们的文化祖坟?历史的气质如何触摸?从激流岛到中国文化的地下宫殿,打开千年密室,从那条悠长悠长的胡同口,为千年忧思插上诗意的羽翼,烽烟元素不容分说闯入西陆,带我们游走中国文化的条条通道,将历史和生活的内在气质剖给我们看,于是我们沿着他思维的隧道,嗅着他诗化的思维之花,徊佯在人类理性引导的思索中。 诗评,诗论,诗歌,杂谈,小说,散文,随笔,札记,警言格句,对联,杂文等等,在西陆,没有任何一个写手能如烽烟元素一样如此全面进军文学的方方面面,精诚勤勉于文字事业。认真的文字态度,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和穿透历史与现实的犀利思想,使得烽烟文字字字金石,掷地有声,你须凝神静目,沿他所铺设的思维线索,竭力捕捉那条表达的小径,或许方可悟得幽深处那花木之深深...... 所以,烽烟的文字注定多数会少知音,一个是我们的文化积蕴不足以解读,另一个是浮华的时代没有多少人肯深入那思维的深层和凝练的诗性哲理,因为这需要全神贯注,这需要凝神静思,这需要运筹你胸中储存的智慧和知识。 如果理性插上诗性的翅膀,将使文字向完美境地发展。读烽烟的诗歌,思想火花和随笔,你都会有此感悟。 走进他文字的世界,你会感觉一种全息的统一和完整,比如不同题材的文字,其语言和表述方式和谐于不同的风格,全篇的基调相对统一和丰满,作者寄寓的情怀和思想也会在一些富有说服力的例证中横纵结合层层递进,最后达到主题的点破和豁然。文章前后左右,行文均有照应或兼顾。物与象、情与思皆浑然一体,当你读到透过种种物象和横纵联系,体悟到一种"浑然一体",我想你不仅走进了烽烟的文字里,也走进了他的心里,开始嗅他思维之花的芳香。 擅于用别人惯用的事物,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当然,有时也会发现生活的细处,从一些日常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入手,然后赋予事物新鲜意义。有时一个小感悟,也会延异出新的文字意义,这点有点像张爱玲;有时思想一旦进入生活场景时,笔下的事物又有点像沈从文,沈从文以凤凰城为写作中心,烽烟则是以胡同为生活突破口;弥漫于其中的那点优雅的气质,类似梁实秋,还有一点林语堂的挥洒。丰富的文化积累,开阔的视野,高深的文字表达,其实烽烟自可进行游走于思维和文化的高低错落,他还是他自己,一块有待拂去尘埃掩盖的玉石,等待面世的应有估价。 不可否认烽烟多数文字的高深难以进入,然而这或许是他居高行走的一种姿势。我想,他为此所耗费的千辛万苦和孤独坚持将成为这个文化杂陈肆意泛滥时代里散发隽永幽香的思维之花,最终有天将被历史欣喜采撷。 但,更愿这个时代的人们肯于驻足那些花朵面前,细细嗅嗅,让那香味不会孤芳自赏......
※※※※※※ <img border=0 src="http://photo.xilu.com/pi.aspx?id=200512124204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