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两岸》稿件: 标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说说金融危机对两岸出版业的影响 》 作者:王 谦(山东友谊出版社 编审)
老话说,"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在正赶上的这一波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则不啻是一场刮遍整个地球的龙卷风,管你是蝴蝶还是蝙蝠或者其他有翅膀没翅膀的动物,都少不了被挟裹得有些反应,想要稳健地纹丝不动还真不大可能。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当然不可能免受影响,但出版业又的确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2008年中国出版业的最显见的困难,并不是出在图书的选题、质量、销售等环节,而是纸张价格的飞速上涨,这跟继起的金融危机没有太大关系。不少相关报道把今年这一轮纸张涨价称为"危机",在老王看,有些言重了。有报道称,下半年的几个月来,纸张价格上涨达16%~20%,远远超过CPI指数,据说出版社即使提着巨额现金直接到造纸厂也很难买到纸张,可是,怎么老王今年编发的十几部图书都没遇到这样明显难以逾越的"危机"呢?诚然,纸价有些升涨,可是咱们的图书定价不也一直在悄悄地稳中有升么?而且纸价的上涨都还在出版社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就连本单位的头头们也分明没为纸张涨价而唉声叹气过啊。如果报上广见报道的"危机"确实存在着,而老王亲身经历的平和景象谁也没法否认掉,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是否老王置身的山东的印刷出版业的条件相比其他省市要表现得优越一些?恕老王大脑驽钝,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一个理由能说得过去了。
上网看一下对纸张价格上涨一事的报道,全是"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书价也飞速上涨"的调调儿。老王就算戴着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再加厚一倍,看到的情况也远没有如此严重程度。在老王视物能力和理解能力所及的范围,出版业受影响的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真的很微弱,尽管如果说小到忽略不计可能不大客观。近十几年来,随着出版社改制的逐渐发展与变化,一方面是一般性图书的市场被大面积压缩,另一方面是教材教辅类图书在出版社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越发加大,本来,一般书市场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压缩恰恰使这一不确定因素得以消弥,而国内人数众多的中小学生群体为后一种情况奠定了前提,无疑为出版人的饭碗打下了再好不过的基础。
单纯按照出书品种来比较,我国已经是出版大国,2007年一年我国的出书品种已达23万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很多人都知道的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教辅。据统计,在2007年销售的图书中,有20%是文化教育类。在文教类2007年畅销图书榜中,前十名中有四种是以"高考"、"试题"、"精粹"为书名关键词的纯教辅。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只能以教辅为核心。这样的情形算不算出版业健康发展,与这篇文章无关,且不去说它,但只要有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存在,大陆出版业便基本生计无虞,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一再限定课本的利润范围,那只不过是让靠教材支撑利润来源的出版社从原先能每天吃到十二成饱、天天腆着大肚子上班下班的状况,而退步到每天吃八成饱,饱嗝打得少了,身子板儿却因得到较多锻炼而变得健壮和正常起来。
退一步说,尽管各省出版业的政策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还是大体相近的,那就是每个省的出版总社或出版集团或类似的机构,在出版业面临较大的下滑局面之时,此前积累下的"经济基础"绝对会起到平稳生存的作用,这可是每一艘出版航母的压舱之物。这一类富有实力的领导机构或曰管理机构每年以重点选题补贴等形式拨给下属各社的动辄以逾百万元人民币计的辅助资金,就算各下属业户放弃精诚猛进而只消极"保命"的话,哪怕一年不作为不发稿不卖书,大家伙也基本能把肚子吃得八成饱然后搬个马扎跑大街上去晒太阳。当然凭现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境界,肚子里大概没有几分像早年苏东坡先生的满腹文章好晒,连就"不合时宜"也早换成了满脑子对各自所持股票等证券趋势下滑的担心和骂娘了。
这样说,显得老王肚子里很没有境界高度似的。其实在这里只是想表明一个意思:金融危机云云,对大陆出版业的影响可以这样来概括:一,确实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二,绝对不会影响到基本生存。
说完大陆说台湾。凭着老王年轻时出身复旦大学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的知识背景、从业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以及近年的两部个人著作在台湾卖出过繁体字版权的经历,对台湾出版这一行还算多少有些实际的了解。台湾出版业是跟大陆出版业完全不同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除了几十家较有实力的出版公司之外,其余的三四千家,大多是不足十人的规模和每年只出十本书左右的产业规模,产品也只在台岛一地发行。如果赶上新中国建立时期那样的划定成份的话,大概只够"小业主"的规模。这样的出版规模和格局,如果出版社倒闭,造成的失业面积其实很窄,大体没有几个会被逼到真正跳楼的地步吧。
简而言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大陆与台湾的出版业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行业。鉴于老王本人就是身处第一线的策划编辑,这么说庶可免乎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是这里想跳出来多说几句--
对大陆出版社来说,真正的危险不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是民营书商、图书工作室等体制外机构的兴起,这些实体的存在对原有出版社的冲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由于体制外机构在选题开发、制作、营销上的灵活和高效,其经济实力和开拓能力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个别出版社因为选题自主开发能力的削弱,已快成为体制外机构的加工厂,而不再是"内容提供商"了,可以说已经背离了正常定义上的出版社的服务方针。当前很多出版社都大规模地压缩选题,将那些不必出的图书坚决砍掉,在老王看来,与其说是面对危机而被迫做出的应激反应,不如说这是大陆出版业的一次主动的、理性的经营思路的转移。
最近的情况是,近一个月来,大陆的纸价已经实实在在地回落,而此前已悄悄提升起来的书价却没有谁傻到再把它给降下来,--不少出版社的当家人正偷着乐呢,脸色潮红,显得供血很足。真实的金融危机是表现在楼市、粮油等范畴,似乎没有出版社什么事儿。
2008-11-13 250001 山东济南胜利大街39号/山东友谊出版社 王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