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风》酷评:《 繁体字之内及之外的宋祖英 》
作者:王 谦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央视和国家级报刊以及各级地方传媒总是辟出多版的篇幅将重要消息乃至准花边新闻及时广而告之。今年引起影响最大的,是在网上被列为"另类提案"之一的宋祖英为首的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递交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主旨是建议在小学开始增设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宋提案一出,影响很大,单就网上所见,已是挺宋派和倒宋派阵营分明,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争论的枝枝杈杈来。比如挺宋派批评建国后对汉字的简化是少数所谓专家弄出的不伦不类的方案,有酷爱繁体字的网友举出数十个汉字的繁简对比,比如举出"車""车"对比,前者符合象形,后者不但没有这类涵义,而且缺乏美感。老王这里再补充一句,如果把英吉利文、法兰西文乃至爪哇文中的表示"车"的字词拿来比对一下,那些比咱们老祖宗开化得晚的洋人洋字离像形更远。
作为歌唱家的宋祖英是值得尊重的。年纪尚在中年(当然以艺术人才看,则仍在青年队伍当中),早已有了"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好像"德艺双馨"四字以前是只用于七老八十而卓有成就的老先生老女士身上吧,现在竟也随了干部年轻化的时代潮流,常见三十冒头的艺术人才已经荣膺这一称号,不知该归功于个人进步太快还是时代飞速发展。去年在军报第一版上看到过一条醒目的新闻:《海政文工团宋祖英勇当传播先进文化排头兵》,报道还说"让中国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领略中国声乐艺术魅力,是宋祖英近年来孜孜追求的目标。2002年12月、2003年11月和2006年10月,宋祖英先后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三次个人独唱音乐会。2006年底,她的专辑《百年留声》又入围第49届格莱美‘最佳古典跨届专辑'提名奖。"小宋姐姐的代表作,老王只熟悉《辣妹子》、《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这几首,八成洋人们把这当成中国的"古典音乐"了不成?
作为政协代表的宋祖英也是值得尊重的。小宋姐姐是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了问题,然后经过郑重考虑之后,决定提案。这一过程无论如何看(一、从政协代表个人的思想形成过程;二、从在会提案的程序),都是再正当不过的。更不用说她是从弘扬传统文化而非反文化的角度去提案了。至于该提案对不对,那得另说着。
这里多插一句,这些年看惯了演艺明星们参政议政的风采,发现一个规律:各位哥们姐们儿总喜欢到自己圈外去说事儿。那个瘦瘦的小品演员、常叫人疑心他是素食主义代言人的男子汉巩汉林,今年会上建议把马路上的井盖子从路中央移到路边去呢,因为影响开车。看那意思,似乎各城市的人民都是有车一族,路边上没走路的了,就算有走路的,崴了脚也活该!从汉字教育到巩汉林提案反映井盖问题,看,演艺圈的人反映的是非演艺圈的事,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学者们反映的又往往不是学术圈的事,似乎搞《周易》研究的刘大钧的提案是增强国家储备,以应对物价上涨。这样的做派,颇有些指东打西的意思,用演艺圈的行话说,那叫"大反串"。
回头再看宋祖英的提案,每一句话似乎都对,但总觉得有地方不对劲。反复琢磨,才发现是逻辑上存在问题。小宋姐姐们明说出来的主导理由,是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已经"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这项明星提案只是在抽象地拿文化说事儿,而老王臆测实际上促使该提案出台的,八成是看到新加坡、日、韩以至咱们的港台地区这些经济发达之地在汉字上尚通用繁体字,殊不知在一国文化的传承链条上,用简体还是用繁体,其作用实在没有太大区别。通常说来,对付逻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顺着它的思路走到底,最终走得通便罢,要是走到荒诞的结果就表明道理根本不通。
试着顺从小宋姐姐的提案看看会怎么样。谁说现在国家推广简化字已经多年就不能再祭出早被废除在大众中流行的繁体字?时装界的女性内衣还允许去年流行方领儿、今年换成圆领儿、明年不定又改成八角形的领儿了呢,时尚潮流历来就这样反来复去地折腾着,不折腾的话,时尚就彻底死掉了。不过说到汉字,放弃新的而重取旧的,在老王记忆里只有三十年前那一回,是英明领袖华主席当政时期匆匆推出的那套汉字简化方案,不到一年时间就匆匆收回,而重新用起了旧的简化汉字方案也就是我们直接如今还在用的这套字。回头想想,尽管那套被"引产"而终于夭折的简化字方案被许多有文化的人所诟病,但当时的中小学生和许多文化水平浅的大众其实是很欢迎的,语文课上老师一教学生就会,就算字形不好看吧,但好记啊。须知对年纪轻轻的孩子们来说,好记易学才是硬道理。反过来,复杂而无趣的繁体字与小学生的心性天生地"犯冲"。
如果将繁体字推行进小学教育,那就只有一条路走得通:把繁体字的考核强化,并使该成绩成为升级乃至升学、评三好、竞选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不过这样一来,跟当前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满拧。或者另换个思路,把该教学弄得十分有趣也行,比如从现在字典中所收的繁体字再往前推,一直上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天真烂漫、包含许多像形字的金文和甲骨文,甚至再上推到河姆渡文化在陶罐陶碗上用矿物颜料画的准象形字上,大概会有八成以上小学生乐意去学。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倘如此推行,只怕语文老师难以胜任教学,只有搞古文字研究的博士或者中小学教图画课的老师转行来教,才会行得通吧?!
倘再往前推,学习咱们先民的结绳记事不更正宗?干脆取消语文,彻底口语化就是。想想也不对啊,那时的中国文化好像还没有形成多少积淀哪,如此说来,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了。
我的朋友在网上发一《是时候恢复小篆了》的帖子,写道:"我是在安装puboffice的时候看到‘正体字'这个说法的,当时还不懂什么是正体字,由于还没有简体字版本可供下载,就下载了正体字版本,一装才知道是我们说的小篆。相对于正体字的不是繁体字,而是异体字吧,我感到了他们的优越感。""中国现在的教育普及程度已大大高于解放初期,大量认识简体字/繁体字的人转到小篆(正体字)很容易;小篆(正体字)的笔画比简体字多不少,书写是困难一些,但现在办公大量的输入都由电脑完成,打印输出,写信也是写email了,或者干脆打电话,所以现在大家需要手写的机会已不多,小篆(正体字)书写困难已被技术化解了,何况书写不易更逼迫大家提炼语言,简短行文,提高阅读效率。"老王研究近日的汉字繁简之争,发现一端是固守简体字派,一端是往上回流到甲骨文甚至结绳记事派。这位哥们儿将法定汉字定为小篆,此可谓舍其两端、独取中庸派。
3月23日看央视最恶俗的节目"幸运52",仨帅哥的CY唱歌组合与仨靓妹的影视组合对垒抢分,主持人李咏向帅哥提问一种街边小吃的名称,三人按要求每人依序写出一个字串成答案,结果是"麻辣烫"三个字难倒了两位帅哥:第一位"麻"字顺溜地写出来了,第二位"辣"最终无奈用拼音代替,第三位最搞怪,把"烫"字弄成了隋炀帝的"炀"字,最后帅哥自我检讨时却把那字错念成了"肠"。说实话,老王一向觉得李咏的主持恶俗到家了,这是小李唯一没让我感觉不爽的一回,三个正读大学的年轻人的简体字水平实在叫人大跌眼镜。
您说,中国年轻孩子们的当务之急,是扫简体汉字的盲,还是去费老鼻子的劲儿跟小朋友去强推繁体字儿?当然说这么多真是扯太远了,毕竟小宋姐姐人家不过就是政协会上一提案,也没说让大家伙去作全国性讨论吧。弄这么多文字,竟是自作多情了。
最后总结一下:繁体字之外的宋祖英,是个颇有成就的歌手或称歌唱家;繁体字之内的宋祖英,是很一本正经做提案的全国政协代表,很无厘头。
2008-3-24 250001 山东济南胜利大街39号/山东友谊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