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公交,终于制造了一出血的惨剧。11月7日中午12时10分许,在郑州市郑上路三官庙路段34路站牌处,一名10岁的男童放学后,在公交站台等车,被一群同样在等车的成人挤倒,跌入车轮下,被减速滑行中的公交车压碎头部,当场惨死。
这似乎是一桩缺少直接凶手的血案。过错在于减速滑行的公交车,还是那群急于上车抢占座位的冷漠的人们?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全是,那么,让一个稚嫩而鲜活的生命在片刻间中止的凶手又是谁?
从法律的角度对这场惨剧进行冷静分析,是法律工作者的责任。而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事件。杀害孩子的真正凶手,不是某个人,而是冷漠的城市公交,是整个城市人文关怀的缺乏。
城市研究学者有一种较为一致的观点:一个城市的公交车上,乘客能否向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让座,是衡量这个城市文明的首要标准。很久以来,乘坐公交车的郑州市民,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等车、挤车,目睹一幕幕冷漠的画面。许多成年人,充当着争先恐后挤车门的主力军。上车后,他们心安理得地坐在主要为老弱病残孕人员提供的席位上,却不肯给身边被人群挤来挤去的小朋友、孕妇,甚至是颤巍巍站立不稳的老人让座。乘公交这件看似微乎其微的小事,反映出的却是这个城市人际情感的冷漠。它直接影响着郑州市的文明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印象中,郑州的有些公交车,会向乘客们播放语音提示,提醒大家为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让座。尽管收效甚微,但毕竟是一种积极的倡导。然而最近,连这样的提示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显然,播放语音提示,绝非造成公交车上人情冷漠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公交车太少,乘客太多?如果公交公司在上下班高峰期多投入一些车辆,是否能使情况有所缓解?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无序而冷漠的竞争,往往起因于资源的紧张。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一定会大大有助于缓解挤车、抢座这种不文明竞争的状况。但是,这并非改善现状的唯一出路。
事实上,公共道德的缺失,是造成这起儿童惨死事件的主因。多年来,郑州公交一直未能建立起一种具有制约性的乘客行为准则。让礼让儿童和老人、礼让病弱残孕乘客的行为完全依赖乘客的自觉来实现,而不加以任何规范约束时,弱势群体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小小的公交车站台上和车厢内亦然。一个幼稚而软弱的孩子,如何能抵抗那汹涌的人流呢?如何对乘客行为进行约束,营造符合公共道德准则的乘车文明规范,是郑州公交亟需研讨解决的课题。
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的城市。也许他在被挤入车轮下之前,曾经对着激流般冲向车门的人流这样呼喊过:叔叔伯伯阿姨们,别挤了!我还是个孩子......
孩子的惨死,应该引起我们对整个城市文明的反思。如今,郑州的经济正在腾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要想成为一座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大城市,如果缺少了深切细致的人文关怀,和公共道德水准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面向世界的郑州,应该是一座温暖而美丽的城市,是一座尊重儿童和老人,关怀弱者的城市。
但愿一个孩子的生命,能够唤醒点儿什么......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11月12日17时47分37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11月12日17时48分3秒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