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文学中不同的情感类型与创作方式 下一主题:野火和涂草三篇入选推荐
郑州诗文化:含隐蓄秀——李商隐
[楼主] 作者:红树林子  发表时间:2007/10/23 16:22
点击:2371次

 

含隐蓄秀--李商隐

 

      唐诗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盛唐时期以"李杜"为代表,即李白和白居易;中唐时期以"刘白"为代表,即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唐时期以"小李杜"为代表,即李商隐和杜牧。就诗歌成就而言,李商隐是唐朝最后一个能够称得上"伟大"的诗人。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其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从郑州到浙江。 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 (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爱其才,亲自指点他写作骈文。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李商隐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此外还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二年以书  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这一阶段的人生历程,促使李商吟的诗歌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赠刘司户蕡》、《哭刘蕡》等。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丽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牛党得势,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徐州、梓州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诗人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在桂州时,除写了一些风神摇曳、气韵浑成的写景抒情诗如《晚晴》、《访秋》、《城上》、《高松》以外,还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写了反映异域民俗风物、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土诗,如《桂林》、《即日》"桂林闻旧说"、《异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时,一度情绪较昂扬,唱出高歌慷慨、兴会淋漓的长篇古风《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和《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丧妻后及任职梓州幕府期间,转而为凄苦酸楚之音,如《柳》、《北禽》、《天涯》、《初起》等。同时仍保持对国事的忧虑,写下象《井络》、《武侯庙古柏》、《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之类吊古伤时、苍凉悲壮的名篇。而到了颓年乡居时写的《幽居冬暮》,则又一变激楚顿宕为深沉凝重,将无穷的悲愤含蓄在凄清衰飒的意境画面之中,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从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他初次拜谒令狐楚于东都洛阳,踏入社会,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中原边疆,长期过着辗转漂泊、寄人篱下、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他锐敏而纤细,多愁而善感,内向而缠绵。对时代、人生的悲剧命运,他常具有超前的敏感。面对甘露之变,他想到的是唐五朝荆棘铜驼的衰亡命运;参加博学宏词试落选,竟发出"一年生意属流尘"的悲叹。他提示人生悲剧的底蕴:"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殿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他特别敏感,又特别执著。政治上连起码的参政条件都没有,却抱定欲回天地的匡国宏愿;明明感到环境一片冰冷,却仍怀着一片赤诚;明知爱情的无望,却仍然要作执著的追求。在仿佛无可慰藉中寻求一丝慰藉,甚至在彻骨、弥漫的悲哀中咀嚼悲哀中的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妨看作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他的性格中本有豪放的一面。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却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公元858年岁尾或下年年初,李商隐在荥阳寂寞离世,终年45岁,死后葬郑州荥阳檀山。李商隐的"九原知己"崔珏,有《哭李商隐》一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二、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从内容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政治诗。李商隐现存诗有六百多首,其中直接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一定的比重。他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隋师东》在讥刺讨叛诸将跋扈难制、冒功邀赏的同时,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庙算之失",即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宰辅不得其人。《寿安公主出降》对文宗将寿安公主嫁给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以示"怀柔"的屈辱妥协政策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淮阳路》追思变乱之前藩镇跋扈之弊,隐讽君主的猜忌激成藩镇的叛乱。《赋得鸡》讽刺藩镇侵权夺利,妄自恣肆。《井络》引用刘备尚且不能恃险而成霸业的旧史,严正地预戒藩镇不要恃险割据,真可谓"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

      大和九年,发生了宦官"近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的"甘露之变",它是皇帝、朝臣与宦官之间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事变之后,李商隐写了一系列抨击宦官乱政的诗篇。在《有感二首》中,诗人愤怒地揭露了他们大事株连、杀戮朝臣的罪行,描绘出长安城内,朝廷上下死者衔冤、生者饮恨的悲惨肃杀的恐怖气氛。开成元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连续上表,表示要誓死以清君侧。李商隐又写了《重有感》,深咎内外文武坐视朝廷危机,激励刘从谏为朝廷效力,及早平乱,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对甘露事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的刘fen,在对策中猛烈抨宦官乱政,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遭到宦官嫉恨,被黜不取,后又遭远谪柳州、死于贬所的厄运。李商隐与刘蕡肝胆相契,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通过酬赠、哭祭刘蕡的一系列诗篇。为其屡遭迫害致概,并倾注了对宦官黑暗势力的痛恨。《酬刘司户蕡》将刘蕡拟同屈原、贾谊,对其刚直敢言的政治品质极为钦佩,对其遭到贬黜深为同情。这实际上是对迫害刘?的宦官势力的抗议。刘蕡冤死异乡,李商隐接连写了四首掉诗,重叠致哀。《哭刘蕡》、《哭刘司户蕡》、《哭刘司户二首》四诗表达了对刘?高风亮节的由衷敬仰,对刘蕡以直谏而遭谪、卒于贬所的深深痛悼,对所处黑暗政局的强烈抗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内容。

      李商隐的政治诗还讽刺和抨击了朋党互相倾轧、迫害异已的罪行。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政治遭遇产生过具体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这类作品饱含着对党祸的沉痛怨恨。"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哭遂州萧侍朗二十四韵》),直接表达了对党人罗织人罪,制人死命的满腔悲愤。有些诗篇采用的是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乱石》把朋党势力比作阻塞道路、遏制人才的乱石,"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把朋党相争的形势比作"弹棋局"。其深刻性是不难体会的。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

      政治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与其讥切现实、抨击时政、追原祸本、抒发感愤的内容相适应,其政治诗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前人评李商隐政治诗:"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当然是着眼于他的诗在取材、立意,以时事入诗等方面近似于杜甫诗的忧国伤时。实际上,李商隐政治诗在艺术渊源上也得于杜甫。如《隋师东》人评:"得杜陵一体"。《淮阳路》人评:"气脉既大,意境亦深,沉著流走,居然老杜之遗。"《有感二首》人评:"悲愤交集,直以议论出之。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虽少陵无以远过,岂晚唐纤琐一派所能望其项背哉"《重有感》人评:"此首即杜之《诸将》也。"《哭刘司户蕡》人评:"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曲江》人评:"此篇与少陵《哀江头》相对而言。"等等。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哀时抚事,笔触凝重,意境深沉。语言锤炼,韵律和谐,气脉顺畅,得杜诗神髓。

        第二类是咏史诗。李商隐咏史诗是其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诗人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淫昏的各种丑态,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如《北齐二首》,写不理政事,沉湎女色,祸败随即而来;而面临亡国之锅,竟视若无睹,仍不忘追欢逐乐。诗极意刻画了北齐后主高纬荒淫误国的丑态。诗人还着力揭露、批判封建帝王宴游骄恣、畋猎无度等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如《隋宫二首》抨击隋炀帝不听臣下劝阻,劳民竭财,盘游无度。写隋炀帝死后仍不改生前贪欲淫昏,显示出其亡国的必然性。诗人还抨击了封建帝王的妄冀神仙,企求长生,荒废政事的愚妄行为。如《汉宫词》,青雀不返,求仙无验,而君王犹企望长生,望仙不已。可见其执迷不悟;坐视臣下有消渴之疾,竟连一杯金茎露也吝于赐与。正可见其有求仙之私而无求贤之德,进一步写出君王的溺于求仙。《瑶池》揭露了神仙的虚妄,诗人借西王母等不来穆王时的焦躁诘问,暗示遇仙的穆王已不存在,神仙西王母也不能使自己的情人免于一死。"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骄奢、佚游、重色、求仙等是封建帝王生活上奢侈淫佚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政治上昏愦腐朽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昏愦腐朽,不恤国事,因此才肆意奢靡淫乐;而肆意奢靡淫乐的结果,又加重了政治上的昏愦腐朽。李商隐咏史诗观照现实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的。诗人在咏史诗中借楚灵王、吴王夫差、北齐后主、南齐废帝、陈后主、隋炀帝乃至唐玄宗等荒淫误国的典型托古讽时,可谓讥刺透骨,深寓历史教训,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李商隐抒发历史感慨,寄托现实政治感受,蕴寓历史鉴戒之意的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品性。藏锋敛锷,有案无断,是其咏史诗的艺术品性之一。李商隐咏史诗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具休论断,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具文见意,韵味深长。如《贾生》,汉文帝于宣室召见贾谊事,被一般封建文人称道为君臣遇合的古今盛典。但诗人却超越寻常之见,一反其意,假古寄讽。诗中就汉文帝徒事鬼神、不问苍生的典型事例,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的腐朽本质:在外表求贤重贤这一虚礼的幌子下,将治国安邦的贤才视同服务于自己热衷迷信、妄求长生等虚妄无益之事的巫祝。将深刻透辟的见解融于叙事之中,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采取层层铺垫的方式,最后再进行强烈对照,事实的本质不言自明。点出细节,即小见大,是李商隐咏史诗的又一艺术品性。诗人通过咏史向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鉴戒时,并不是全面地阐释某一历史事实,而是尽可能选择富于包孕效应、暗示作用的典型历史人事细节,如寄慨的微物、寓意的片断、合理的图景等加以着力描写,借题发挥,生发、引申出历史故实、历史素材中人们不易发现的现实意蕴,翻旧为新,出奇制胜,小中见大,扩展、延伸咏史的内涵。如《齐宫词》: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诗人用九子铃作为串演两代亡国败君悲丑剧的小道具来寄寓兴亡的感慨,具有典型意义。九子铃这一细小物件是齐废帝穷奢极欲生活史的见证,也是其荒淫昏愦、自取灭亡的标志。齐亡后,梁台新主在梁台(即已易主的齐宫)依旧荒淫纵欲,亡齐遗物九子铃又成了梁台新主荒淫相继的的标志和其重蹈覆辙的预兆。纪昀云:"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李义山诗集辑评》),确是的评。

      李商隐咏史诗尽管在古今的联系方式上有以古鉴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之别,但在回溯历史、讽谕现实时,负载的情感意绪却主要是注入了冷峻深沉成分的感伤忧患。其咏史诗渗透充溢于历史题材之中的悲剧色彩正是晚唐时代生活的一种折射。

       第三类是咏物诗。李商隐的咏物诗体物工切入微,但又不限于描绘所咏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所咏之物的固有的神态情韵,而是在此基础上寄托身世之感,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体验等藉所咏之物体现出来,咏物抒怀。如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诗人假物寓情。首联写先春零落的牡丹比开不及春的榴花更令人伤心。次联玉盘迸泪,点点伤心,写花朵含雨;锦瑟惊弦,声声破梦,写急雨败花。三联写阴云万里,殊于往日曲江旧圃之环境。花片委地,一年生意已附流尘。末联写今日零落如此,异日化为泥滓,其悲更甚于今日,并会觉得今日雨中被摧败的牡丹尚粉态新艳。这首咏物诗借写牡丹为雨所败,比喻自己未及施展才能即横遭打击排摈,并暗示将来的遭遇更加不幸。李商隐的咏物诗寄慨身世,大都是表现作者的悲剧性命运和心理体验。可以说这是晚唐社会知识分子生活遭遇的折射和投影。如诗人笔下的流莺(《流莺》),流莺巧啭哀鸣中自有本意衷曲,然而不被理解。虽值良辰,未必有遇合之佳期。作者自伤漂蓬、无所依托而以流莺自寓,通体凄婉。

      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的可以徵实,自寓的本事比较明显;有的难以考索,自寓的本事比较隐微。前者字字比附,妙不粘滞;后者咏物揭神,并非漫咏。如其《蝉》诗、《北禽》诗,无论是事徵还是情会,都可以感到"其中有一义山在"(《义门读书记》)。如《蝉》诗前半写寒蝉栖止高树,吸饮清露,而终身难饱。彻夜悲鸣,几欲声绝,却徒劳费声。周围只是一树冷幼的碧色。这四句写蝉,也是诗人自况:寓托自己坚守高洁却穷困潦倒、哀告无门的悲愤心情。同时隐喻世人自叙身世遭逢:官职低微、漂泊沉沦,犹如梗泛。故园荒芜,似欲警诚,实则我亦举家清苦,无异于蝉。这首诗咏蝉着重揭示它的极幻极冷的心理感受,写已意在笔先,以蝉见意。故虽然本事难徵,地不虚泛。《北禽》诗自寓的本事比《蝉》诗明显。诗一二句写北禽因爱恋温暖的巴江而不惮瘴雾的蒸腾。三四句写北禽纵能朝谒杜宇,也难避苍鹰之害。五六句写北禽空怀精卫填海之志,实有赠缴身射中之忧。七八句写北禽欲学有"知来"智的乾鹊,飞向雕陵以侥幸避害。写的是诗人随柳仲郢来东川以求托庇。然而尽管得到柳仲郢的辟置,却仍然难免牛党的排击。诗人因此感伤自己有志反击却无能为力,小心防范而不能自全。最后表示要脱身远害。通首以北禽自寓,本事比较明显。

      李商隐咏物诗托物喻怀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融我于物,物我交融。这类咏物诗一般通篇皆用比兴之体,诗人的遭遇、感受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表现出来。假物寓慨,隐而能显。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芳春时节,轻盈的柳树飘拂于乐游苑中的舞筵之上,婀娜多姿,生气蓬勃,历经繁华富盛。无奈到了秋天,光景顿殊,柳枝望秋凋零,在斜阳残蝉相伴下度过萧条凄凉的时光。咏柳先荣后翠以寓托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由得意到失意时的迟暮之伤、沉沦之痛,慨已兼及慨人。《北禽》诗也属引类。二是写物写已,物我交错。诗中有咏物寄情的句子,也有撇去下面咏物,而从题外起言,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如《流莺》诗,前六句咏流莺,最后两句打合到诗人自身:自己曾被伤春之情所苦恼,不忍再听流莺的巧啭哀鸣,而在这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让它栖息的花枝呢?再如《蝉》诗,"前半写蝉,即有寓;后半自写,仍归到蝉"(《纪昀《诗说》)。咏物诗推开一笔的写法,并不破坏咏物诗意曲而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三是物我之间,似分似合,在即离之间。这类咏物诗中的人称往往不太分明,既似指物。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的"浪笑","更愁人","君回顾","并觉"可以理解为是拟人化了牡丹的心态及行为。这种托物寓怀的咏物方式,加深了人与所咏之物之间的通感。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第四类是爱情诗。"义山一生,善作情语"(《李义山诗集笺注》)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在这类爱情诗中,无论是叙述与洛阳里娘一见钟情的初恋心曲的,还是表达与王氏婚后客中思家情怀的,抑或是抒发妻亡后感逝,悼伤意绪的,皆表达明白,本事背景也都比较清楚,或曲中而有直。李商隐写与妻子王氏爱情的思家忆内诗,明点相思,意旨显豁而又情深一往。如《端居》,诗人幕游远地,长别家乡,归心不遂,无以遣怀,因此日夜盼望妻子来信以慰离情,希企自己梦魂能够踏上归程。似乎是为诗人深切真挚的爱情所感动,相思心切的妻子的梦魂不惮遥远,来与诗人相会于梦中:"帘垂幕半?,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夜意》),构思与杜甫《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相似。诗人有时遥想妻子的抱雏之乐,更加怅怨分离之苦:"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凤》)。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不幸而牵连党争,给诗人带来了政治上的不幸和家庭生活上的艰难;诗人仕途漂泊,夫妻常常分居两地。尽管如此,双方的感情依然十分融洽。"结爱曾伤晚"(《摇落》)是他们的共同感叹。李商隐妻卒于大中五年的春末夏初,卒前未及见面。作者除幕归来,心情格外悲伤,"柿叶翻时独悼亡"(《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写下了《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挚深重的悼亡诗。集中悼亡诗始此。诗语言幽艳略带古涩,基调凄苦寓于纤冷,但结构脉络还是清晰的。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李商隐悼亡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托喻以悼"(赵臣瑗语),即把亡妻之痛和身世之感结合起来。有时是抒写身世之感,寄寓悼亡之情,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燕作》;有时是抒发悼亡之情,寄寓身世之感,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尾联秋霜腹疾、西风夜长,极写妻亡后隐痛难遣的鳏鳏不寐之情,同时突出了环境的凄冷黑暗,渗透着浓重的身世之感。诗人"平平写法,凄断欲绝"(钱良择语)。李商隐的悼亡诗有时不仅深深地伤悼王氏,而且怀有更大范围的亲故零落之痛。如《正月崇让宅》:崇让宅,先前热闹、繁华,是亲人相聚之地,但此时却是不堪愁对的一派荒凉景象。从选择的背景看,悼伤的对象除以亡妻为主外,似还包含其他亲故。当然,此自悼亡之诗,追忆感旧而归于伤逝悼亡:诗后半追忆亡妻,动成疑似、深致其哀的婉切表现,可见诗人笃于伉俪。

      李商隐的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本事背景难以考据,不宜索隐。如果强求确定本事背景,必致穿凿。但是,诗并非意无归着地泛咏爱情,而是在个人爱情生活的体验、社会爱情现象的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概括和创造。无题诗格,为李商隐首创。李商隐以无题标题的约有二十首,大多当因不便明言而命为无题。其中除"万里风波一叶舟"外,皆以男女幽思苦恋为题材,但有的是祖述《离骚》美人芳草之遗的,托喻痕迹较明显,显非纯粹的爱情诗。如"八岁偷照镜","照梁初有情","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好宝灯","何处哀筝随急管"等,都是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另有寄托的。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别后追思,寄望于别而再见,凄苦伤感而深挚执着。"春蚕"二句,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出一息尚存,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赵臣瑗语)。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他的爱情诗大都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幽期未至,良会难成。全诗写一位痴情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现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荡漾,情焰炽烈,但却相思无望,终归灰心。而在绝望与悲哀的自我戒饬中,又透露出爱情之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幼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李商隐的爱情诗从思想感情上看,大多写得纯真、优美,格调高洁,有的融人人生感概,更觉回味无穷。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写出了苦闷间隔中的欣喜慰藉,最后微露失意蹉跎的人生之感。李商隐的爱情诗艺术上比兴、象征和寄托往往融合在一起,因此诗歌内蕴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朦胧,色调凄艳,幽眇曲折。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发展轮廓与轨迹。对传统诗歌题材扬弃的过程,也正是诗歌题材意蕴趋向深刻与精微的过程。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写了很多无题诗(诗的题目就是《无题》),这种题材是具有开创性质的,他不仅抒发了作者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激发了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部分是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李商隐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感怀情绪、感伤情调,最突出的代表是《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虽然以"锦瑟"为题,但只是截取开头二字而已,并非咏瑟之作,实际上是一首无题诗。这首诗开头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怨的人生回顾。时人弹奏之瑟,皆二十五弦,而此古瑟为五十弦。弹奏起来,繁音促节,使人绪乱。这是促使诗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万千往事的原因。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序曲,此诗便展开了它的主题旋律。"庄生"一联,出现了两组意象。一是用《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似乎是比喻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磨难之后,理想破灭迷失,往事如同一场虚幻的梦。下句又用了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的形象,来表明自己满腔悲愤、无法言说,只好在诗中托辞寄慨,正像杜鹃的啼血哀鸣。在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两个典故,但目的却不是为了"用事",而是创造出这样两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悲凉。"沧海"一句,化用了几个典故。同样不是为了用事说理,而是使大海、圆月和明珠这些带有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物象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而美丽的图画,从而暗示了自己不为世用、如同沧海遗珠般的悲剧命运,以及像明珠泣泪一样的痛苦和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他似乎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人之内美,终必外现,尽管自己一生遭遇种种打击和挫折,但文采才华如蓝田之玉,终会升腾烟雾、进射异彩,而不掩其光辉。最后,"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华年"相呼应,并总揽了中间四句的回忆,似乎是说:这种恃才自傲的心情,直到追忆平。生往事时,才更加明显;而在年轻的时候,却始终不能释然,总觉得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似乎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的概括。《锦瑟》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并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诸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变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从具体的意义上,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但从感情的旋律、色彩和流动的方向上,它却分明向我们诉说着一切。事实上,这就是李商隐无题诗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及其重要的部分,不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一直是学界热衷探讨的课题。刘学锴的《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无题诗寄托的特点:对藉以寄托的人物情事的生动性,作品本身性质的两重性,寄托内容的抽象性,寄托方式的整体性。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文认为,它"综合了齐梁言情与汉魏咏怀这两个传统","创造了一种新的比兴形式","以情寄情,爱情的相思与政治、人生的‘相思'犹如水乳交融般地渗合在一起。"周先民的《李商隐无题诗构思特点》指出,"《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又往往被带有条件反射特点的记忆所触发,因而它的内涵丰富而复杂,感情真挚而强烈;相反相成、瞻前顾后的自由联想使得它的意绪纷繁而飞动,对‘距离美'的潜心追求使它的形象瑰美而精微。"郝世峰的《选玉溪生诗补说前言》认为,"他的诗歌结构常常不注重意象间的表面关系,而是以心使物,因心造境,偏于表现意象下面的深层底蕴,因此,意象间的表面逻辑关系相当隐约不定,甚至彼此不相干连","这样的结构才最足以表现诗人那种迷离惝怳的心境。"赵景波的《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的解读规律》则从语境学、结构学、符号学的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讨,他指出,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诗人流动的意识构成潜在意脉,表面上被互不相联系的意象覆盖。这种内化的潜隐的意脉是造成无题诗朦胧效应的结构学原因。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诗由有多重性格的符号构成。在概念符号、表象符号和意象符号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多的是运用意象符号。这些意象都有多重意味,加上诗人打破了物理时空框架,按照自己的心理时空对这些意象进行"蒙太奇"式的组接,致使这些意象中的表象因素无法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中运用组合,因而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的艺术境界。研究者比较一致地指出,《无题》诗的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在意境方面,则大都认为它具有"朦胧"的特点。"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音乐作品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关于无题诗的艺术风格,除了比较一致地指出并肯定其朦胧美以外,研究者还分别指出其"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化沉博为精纯,寓渟蓄于舒展","兼绮丽和深沉的风格"。

      四、李商隐的风格和境界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由于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其时像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结合的诗美已不能重现。于是,对含蓄蕴藉的幽约细美的向往,被李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艳,有来自六朝的文学渊源,但李商隐诗艳而不靡。在他那里,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形成了哀感凄艳之美。

      李商隐诗不重意象的外部联系,同时又用了许多美丽的辞藻与事典,这本来容易给人造成镶金嵌玉、支离饾饤的感觉,难得在这种形式中表现出深浑的大气候,但李商隐却能以艳丽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这是由于:一、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二、李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斡旋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近体在形式上的整齐规范,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畅适。三、情感的统一。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成为浑然一体。如《春雨》全篇浸沉在孤独枨触的情绪中,从这种情绪出发,借助于飘洒迷蒙的细雨融入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红楼、灯影、云罗、孤雁等物象,诗境遂显得凄艳而浑融。短篇如《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将此地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想,巴山独对夜雨与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虽四句之间跳跃极大,但却是"水精如意玉连环"(何焯评语)的浑融境界。李商隐所开创的风格和境界,是在晚唐诗歌发展潮流中,总结吸取前代艺术经验并加以提高的结果。代表晚唐,而又高于晚唐。做到了能够与前代第一流大诗人相沟通和呼应。

      总的说来,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严谨,含隐蓄秀,深清委婉。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艺术构思,往往匠心独运,在很一般的题材中发掘出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感受。而且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李商隐作为一个衰落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在继承和发展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探索和尝试,将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了大量富有思想,富有深刻寓意的政治讽刺诗。在诗中,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和写景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不同前人的新角度,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进行揭露、讽刺和抨击。用心独到,思路开阔,别出心裁。如唐代诗人吟咏唐明皇,杨贵妃事迹的题材,在很多诗篇中,大多数是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惋惜。但李商隐《华清宫》二首: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其一)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下暂蒙尘。(其二)一扫前人对他们的同情,用批判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否定。他巧妙地把安禄山叛乱与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联系起来,用"褒姒妃一笑使周灭之"反衬杨玉环。使诗歌的立意更高远,构思更巧妙,而措辞却又含蓄委婉,绵里藏针。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还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就是那些直抒胸臆的小诗,也常常写得有声有色,直中见曲,给人一种斗转星移,柳暗花明的感受。如《嫦娥》:云海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毁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借用嫦娥对面的景物落笔,通过景物的变换,借嫦娥的心情来推测,表现、咏叹嫦娥的孤独落寞。在诗中,作者没有直接言明嫦娥的孤独,只是借助"碧海青天夜夜心"来暗示,这就显得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再如《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高楼水接天。青女素娥但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虽写深秋月夜景色,却全无悲秋之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霜月之神不畏寒冷,竞妍斗美。洋溢着一片生机活力。这首诗中的嫦娥形象与上首诗中的嫦娥形象是迥然不同的。这正是缘于诗人对美好、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咏怀诗,构思严密,深清婉约的风格特点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这些诗歌往往主题更丰富复杂,含意更深邃,情感更深沉,悲剧气氛更为浓厚,富于暗示性和双重品格,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二是语言清丽,词藻华美,对仗精工。李商隐博学多识,语汇丰富,谴词造句挥洒自如。其诗如百宝流芳,炫丽夺目。诗歌中成语典故,华语丽词,民谣民谚,口头俗语,比比皆是。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形成了辞澡华美,色彩徇丽,典雅清丽,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如他的咏物诗《牡丹》: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片片寄朝云。诗中以卫夫人比喻牡丹初开的艳丽;以越国鄂君形容牡丹绿叶拥裹时红花的娇美;用戚夫人的折腰争舞来描绘牡丹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情态;又用石崇、荀彧两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来盛赞牡丹的色泽与芳香;最后又化用江淹才尽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强烈感受。这样,通过"情、色、香、味"的描述,牡丹的情态迷人,婀娜多姿,使人诵读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花,从而产生无比欢悦之情。

      在遣词造句方面,李商隐的诗歌还具有明显句式多变,对仗工整的特点。诗的语言婉转流动,注重锤词炼句,善于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叠字的运用就富有特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依依向余照,远远隔芳尘"(《离席》),"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向晚》)。这些诗句读起来回旋流转,音节铿锵,韵味无穷。同时顶真修辞联珠句式,如"春天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错综句式,如"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子初郊墅》);倒装句式,如"数日同携酒,平明不在家"(《闲游》)等等,使得诗歌新意百出,变化多端。

      李商隐做诗非常讲究诗律,对仗严谨而又形式多变,他的律诗除了唐代诗人一般经常采用的一联中上下两句对偶外,更多的是运用隔句对、当句对等对仗形式。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对仗中,又善于炼字,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非常成功,确有独到之处,在诗中巧用关联词,造出不同的关系句式。如"岂关无景物,自是有乡愁。"(《寓兴》)"非关宋玉有微醉,却是襄王梦觉迟"。(《有感》)。而且,他在诗中还运用大量使用设问、反诘等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直陈自己对历史事件,社会时事的观点和意见。如"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华清宫》),"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幽居冬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鬼二首》)。他还频繁地使用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讲究押韵、平仄,形成诗句音节的动听和声调的抑扬变化,诵读起来曼妙婉转,荡气回肠,动人心弦。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在这点上,李商隐深得杜甫的精华。

       三是工于比兴,巧用典故,寄寓深远。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手法,历代诗人都采用比兴手法来歌其事、咏其乐。唐代很多诗人都大力提倡诗歌要有"兴寄"。但是,大都过份强调诗歌要蕴含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而忽视了具体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李商隐据此加以发展,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中尤大量采用比兴手法,形成了意境曲折,寓意深隐,韵味隽永的独特意境,成为他对传统艺术手法继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这一突出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在李商隐的很多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筹笔驿》一诗:猿鸟将疑畏筒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继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文吟成恨有余。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筹笔驿这一古战场的游览、凭吊,在称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又对他的壮志难酬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从这首咏史诗来看,诗人的写作技巧是极为高妙的,他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诸葛亮这一典型及其事迹的议论,而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诗篇中的壮志难酬的诸葛亮身上,通过这人物的形象刻画和议论,加以引申和发挥,画龙点睛,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寓意更深一层;几个典故的巧妙运用,更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寄托深远,耐人寻味。

      李商隐的比兴寄托常常借助典故来完成,这些过去的历史事实,故事和古代的传说,在诗人灵活自如的调遣下,能够准确生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往往能推陈出新,从中挖掘出他人看不到的新意,这又是诗人突出的一大独特写作特点,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如咏史诗《贾生》:宣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坐,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所用的历史事实是汉文帝深夜召见汉初著名政治家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原。诗人不写君主恩遇的表现,而是巧妙地从"问鬼神"入手。引发深刻而新颖的议论,在诗人眼里,像贾谊这样有政治才能,有极大抱负的人才,所应受到的恩遇应该是辅国当政,干一番事业。怎能夜半不问苍生而大谈鬼神呢?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却不能识贤用贤的本质。《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竟连用了贾谊、王粲、范蠡和庄子四个典故,借以表达自己的复杂心情,用典精当、灵活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感染力极强。

      当然,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比兴寄托等艺术技巧上刻意追求,导致他的诗歌典故堆砌,晦涩难懂,令人费解。过份追求词采华丽,使诗歌思想性削弱,出现华而不实的倾向。不过,他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分量是极为重要的,他本人在我国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纵观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的独特境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形成了古代诗词婉约派的一大风景。

      五、李商隐的成就和影响

      李商隐的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在艺术上可以和杜甫诗歌的浑成境界遥相呼应。李商隐推崇杜甫,不仅学杜甫的古体,更重视学杜甫的近体。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不同的是,杜甫较李商隐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李商隐则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也有一种浑沦之状。再加上李商隐的诗美,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故其诗境没有回到杜甫及盛唐诗人那种与外部世界贴近的浑成,而归于跟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更易相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一是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二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三是在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他所创写的爱情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四是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西昆发微序》)李商隐确实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八十年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学界对李商隐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认识不足。近三十年来,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逐步兴盛,李商隐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事实上,唐以后,李商隐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对宋词意境的影响是直接的,二晏、欧阳修、秦观、贺铸等人都部分继承了他的风格,周邦彦、吴文英、周密等则直接取法于李商隐。明、清时代效法李商隐的诗人也很多,并且出现过李商隐研究的高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毛泽东诗词中很多语言常常直接来源于李商隐诗歌,并且常以李商隐诗作为书法练习内容,甚至手书李商隐诗送人。

      李商隐诗歌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在民间,今天,虽然李商隐已经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是他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名句,依然口碑相传,竞相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
<img src=http://xz5.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101019046486.gif>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1254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文学中不同的情感类型与创作方式 下一主题:野火和涂草三篇入选推荐
[楼主]  [2楼]  作者:红树林子  发表时间: 2007/10/23 16:40 

仔细看看

这里面没几个字是我的

为了应对一本书的出版

为了郑州诗词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就这吧,大家见谅

欢迎出主意想办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img src=http://xz5.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101019046486.gif>
[楼主]  [3楼]  作者:红树林子  发表时间: 2007/10/23 16:46 

有关目录
 

件一:《郑州诗词文化》

一、概述

二、春日放歌--《诗经》中的郑风

三、光耀千秋--杜甫

四、大俗之雅--白居易

五、铁骨铮铮--刘禹锡

六、含隐蓄秀--李商隐

七、猎猎大旗--欧阳修

八、大唐飞歌中的河洛咏叹

九、一群诗人和一座城

十、总论

件二:《郑州诗词文化》简稿

件三:《关于郑州诗词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img src=http://xz5.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101019046486.gif>
 [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0/23 17:35 

我,俺,对河南这块神圣的中原之土要膜拜了 :)

 

怎么怎么他们都是河南才子呀,呵呵,古人一大些,当代还有个林子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0/23 17:37 

感觉这不够 :)

 

 看不过瘾啊,再找点吧,璀璨的中原文化中河南才子肯定还有不少吧?呵呵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0/23 17:38 

这么谦逊

 

  以往读过的篇章看,你的痕迹占主导地位,无论多少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7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0/23 18:25 

我觉得,林子整理和撰写这样的文字很有意义

 

最有艺术成就广为流传的是他的爱情诗,一般人也只是触及到了他的这类诗歌和其他几首比较流传的诗歌,今天一读林子文的详细介绍,惊叹原来诗人有这么宽广的写作视野,除了爱情诗,我比较喜欢他的咏史诗。

这些文字自我性的因素少,但正因为此,全面理性的介绍可堪教科书 :)

这系列,该让我家丫头好好读读。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8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10/23 20:00 

诗人
将同他的诗一起,永载史册:) 林子对诗文化的挖掘,让我们对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556890010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