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廿一行
[说明]我们将在此重申我们进行解读、思考时的变通性、非唯一性、有所发挥性。许多人会抛出这样的质疑:难道这竟是严肃的思想、艺术研究的正当态度吗?何以如此!
对于深邃的思想家、艺术家们,我们常常只是在不同的意义上分别使用和考察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因为每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有着自体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自制或后人加诸的各色面具。我们可以依靠他们手中的明灯,亦或借鉴他们之迷误,而不断通达真理的正途,但我们不可能也无须在绝对真切的意义上,把捉每一位思想家、艺术家的细微。
写作可能通过不同平面的折射来累积构建和谐的晶体。阅读则需放眼森林,不执于一草一木,观其大略,不以整体的严格性来分割性地质疑、解构多面晶体中的非孤立局部。
(一)作家、作品、读者的分类
a、纳博科夫对作家的分类
在《文学讲稿》的开篇,纳博科夫即强调,优秀小说家必须具备三重身份:讲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术师。但纳博科夫最强调的乃是后者:“大作家总归是大魔法师。”
《文学讲稿》的扉页:“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b、昆德拉对创作方法的分类
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有三种基本的可能:讲述一个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尽管昆德拉同样强调小说的诗化、但他最推重的仍是小说对存在的解蔽之思。
《六十七个词》之[定义]:在我看来,一部小说经常只是对几个难以把握的定义进行长长的探寻。
c、罗兰•巴特对作品的分类
罗兰•巴特把文本分为两种:可读性文本;可写性文本。可读性文本以传达作者意旨为中心,读者只能在阅读中追循作者的意图。可写性文本则是开放的、未完成的,能够吸引读者参与其中重新创造意义的文本。可读性文本有着描绘性模式,可写性文本则是生产性模式。
《罗兰•巴特随笔选》:“为什么可写性文本是我们的价值呢?因为文学工作的赌注,是使读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
d、不同类别的作家写出不同类别的作品,不同类别的作品对应不同类别的读者。
(二)以上分类与画境玄音的对应关系
⑴讲述一个故事是为止步于形、声、色、律之域;描写一个故事,则可能突入了艺术的象、境之域,甚则描摹生命之画,吟唱存在之歌;思考一个故事则为探询、解蔽大地上的存在之梦。
⑵魔术师的文本无疑是可写性文本。可写性文本与可读性文本的区别是,可写性文本将人带入大地上的存在之醉。可读性文本并非不能引发陶醉,但还不是酒神式的对大地整体的迷醉。
⑶教育家的宣讲乃是形而上学式的宣讲;真正的思一个故事应该是对存在的去蔽性沉思。讲故事的人旨在讲述或描写一个可读性故事,魔术师却设置迷宫,预留可写性,引领读者在游戏和迷醉中创建自我生成的审美乌托邦。
⑷罗兰•巴特认为现代的可写性文本优越于古典的可读性文本有失偏颇。现代可写性文本至多沉醉于大地上的梦幻和狂欢,古典文本却能够仰望天空的澄明之光,聆听寂静的轰鸣。大地上的自我欢狂仍不过是世界黑夜时代之夜幕欢狂,是假面的舞会,它需要依赖假面。
⑸当然,我之所说并非一定出于纳博科夫、昆德拉、或者罗兰•巴特的原意。
( 三)文学的情感类型
a、照片与电影
罗兰•巴特嗜好照片,德勒兹偏爱电影。何以如此?罗兰•巴特希望籍由静止性的画面在自己的心灵之域敞现无限悠远灵动的世界(仿佛普鲁斯特被小玛德兰点心击中无限的思绪)。德勒兹把音乐看作分裂症,把绘画视作歇斯底里,电影乃是画与音交融、运动、变化、生成的体现。德勒兹希望强调游牧和生成以反对世界的辖域、僵固和静止。罗兰•巴特向心灵制造迷醉;德勒兹向世界释放迷狂。
b、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日神精神表现为梦,酒神精神体现为醉。日神精神通过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而来忘却和克服世界和人生的苦难;酒神精神则破除外观的幻觉,以英雄式的无畏和清醒直视人生的痛苦,以战士的精神笑迎生命的悲剧和毁灭。日神艺术注重外观意象的梦幻之美;酒神艺术注重精神的意志迷狂。日神艺术化生命为轻盈,酒神艺术化生命为强力。
c、纳博科夫、昆德拉、罗兰•巴特对小说的创作方式、方法、形式进行了分类。然而,这只是一种横向性的分类。事实上,文学总是存在着另一种纵向的情感类型的不同。艺术家的个性可以偏爱照片,可以偏向电影;可以偏爱日神,可以偏向酒神;可以选择崇高,可以喜欢讥讽;可以偏重情感性热狂欢,可以偏重思辩性冷狂欢;可以强烈,可以柔弱;可以豪放,可以简约;可能超脱,可能世俗;可能轻盈飘逸,可能严肃深沉;可能艳丽奢华,可能朴拙恬淡……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10月23日13时16分16秒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