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朋友问起如何能够成为作家的事——了解我的朋友在印象中感觉,我是个认真搞写作的人,而且作品超越了一些实际年龄。但我还不是作家,故担当不起解答。以后能不能成,还不知道。现在虽还不能胜任指导的殊荣,但朋友问的多了,鄙人便说说个人对“作家”一点理解。 “作家”,顾名思义,首先要“会”写。打了引号,因为这里作为前提的两个基本要求,只有一种理解——会,不会。如果一个连作文都写不好,没有一个流畅的语言书写表达能力,错字连篇的人。那么,在下好心劝兄台切莫打“作家”的主意。确定自己“会”,咱们继续。——把注意力转到“写作”上去。 众所周知,作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写作。但“写”和“作”得分开看。首先有了“会”写的基础,接下来就要解决“写”。——纯技术问题。尽管能够流畅的表达,但写作不是写作文,而是文章。“作文”和“文章”虽都是汉字组合而成的篇目,起到表情达意的基本功效,但其层次却两重天地。这个层次又分两点:精神和笔杆。精神直白些就是“写”的心态或立意。前者局限为个人情感表达或意志抒发,是内向内的感情体恤。后者则必须体察民情,将个人情感投射到整个社会,时代或事件中去,此为内向外的探索和思考过程。所以,在鄙人看来,考量一个作者是不是“作家”,首当其冲的要看他心态的出发点,如果只是为了自顾自的“说话”,即便“技术”再好,也不过是个“作文”者。 也许这样说会引起很大争议:只要会写不就是作家么?但我是个实在人,看问题只看两个方面,一是本质,而是现实意义。看一个普通人也是如此,首先看人品,其次再论才干。一个没有“心”的“高技术”人员,不要说“家”,连“人”我都觉得封的牵强——那是机器。另则,人与之间实际上“技术”可以持平,也可以作弊,但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此种考量,来不了半点虚假或跃进。所以,看作家与“作家”的差距,根本便在精神层次上。于是,在鄙人的概念里,像常规观点下那种“只要会写”的作家,不是“作家”,通俗点说叫作者,写手之类,因为其只会一个“写”字。尽管也可能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空中阁楼终会是一时繁华不已,逝时灰飞烟灭。“作家”有了“心”,接下来证明实力的实物便是你的作品——创作。但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笔,风格,构思,行文字词的个人方式等等。事无俱细,花花草草的先搁一旁,虽是谈“技术”,但咱要说的是“技术”的本质或者基础,于是就直接称“技术”的整体为“笔杆”。“作家”在我的分类里又有两种类型——艺术家和学者。那么,纯技术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笔杆”,也得分两方面看。 先说“艺术家”。艺术多种多样,而“作家”则选择了语言形式,以不断突破自己,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层次为文面上的终极目标。但艺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于是此类者以创作实践为根本,不精理论,至少不以深解理论为目的,他只有一件工作:写。但“写”又要分两面:怎样写;写什么。前者的功夫全在笔头的行文能力,无需多说,通俗道理中的“熟能生巧”,在此依旧。要文采写的漂亮,莫过于多读和多写。看的多,是经验的累积,练的多,是个人能力的成长。这是前提,却是皮毛,鄙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写什么”上——巧妇难为无米炊。题材的收集和历练对“作家”是极为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命根子”,可怎样才能抓住和找到“好”的,鄙人从三方面考究:观,察和想。“观”指的是经历和体悟。关于经历的需要,我和朋友们的观点大致相同:人受的磨砺多了,明的事理便深,经验也丰富。这是对的,必须的。但是——社会中阅历颇丰,甚至“老奸俱滑”的人怕是人数众多。一个正常的四十岁以上的人,人生的路程就已经是走过很波折了。可是,能成为“作家”的有多少。“作家”的写作,不只是能够,熟练美妙地操控文字排列。史铁生过:熟练可以造出不错的商品,却一定做不出好的文学。在外生活的时候,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要是有我的经历,肯定能写出一本不错的书。然后我就笑了:既然你有这样的经历,你为什么不写?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本不错的书,却不是人人都能写书。 所以在有了经历之后,要学会体悟。能不能写出来,重要的不是经历了多少事,懂得多少道理,关键在于,能体会和理解多少经验。国外的一个哲学家说:你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永远都不属于你。经验是抽象的东西,只要自我本心真正的体会到,理解到,领悟到,延伸开——才能内化为独属于自我的一部分。犹如身体的生长,长多少肉并不取决于你能吃多少,问题是能吸收多少,最终取决于有多少能量的转化。 虽有了素材的积淀,但不能囫囵吞枣,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察”——观察和判断。一个“作家”必须要有明亮的眼睛,敏锐的嗅觉和敏感的感应。鄙人认为,作家看事物应当有两样基本的能力——以点及面的能力和以面及点的能力。前者是从事物的一点窥其全貌,后者则是从其全貌透其本质。这样便能出作品来,但不一定能出好作品。一个“作家”应该懂得怎样去经过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手上已经获得的材质进行选择,把那些有价值与表现力的东西存留下来,而多余的赘肉则毫不留情的丢弃。这便是对题材的筛选和提炼。仿佛剔骨头,只留下鲜美的瘦肉,等着厨子做出一盘好菜。然而菜的做法又总难免雷同,却能根据个人不同的创意做出花样繁纷。于是,关于创作的境界,又必须回归到“作家”的起点心态上去,但此“心态”非彼心态,最初的基础是一个“作家”基本的出发点,视角与责任。这时则是自我思想的深入和提升:“想”。 具有穿透力和深刻性的思考,是“作家”必须拥有和毕生追求的东西。一部没有摄入个人沉思的作品,犹如无法流动的堰塘,是一潭死水,击不起社会的反应,波澜不惊,便也没了写的意义。我从不赞成为了追求书写能力的纯技术性写作,那不过是自得其乐的游戏。只有具有现实意义的物体才有真实可靠的意义。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艺术是精神产物,理要回归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创造或高尚或凄切的精神价值,总之,成功的作品,必须动人心魄。至于价值的大小,则是看其影响力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短。 现在作文章的人太多,但鄙人并不认为都能称的上“作家”。不管哪种类型,在鄙人看来,一个“作家”要配的上的最基本的能力,不是文笔的练达,也不是技巧的高超纯熟,而是有一颗热爱世间万物以及能从万物中发现真善美的诚挚的心。“作家”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做人,思考世界,追求真理和艺术的方式——一种独属于智者和诚者的境界。这是一件无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阅读,阅历和学识的积累。人的一生便是一个沉淀自我的过程,那么“作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生,便是一场人文精神的塑造与追探的沉淀。鄙人不知道自己的一生能不能达到,但在自勉自励地走着。 [本帖已被涂草214于2007年10月22日21时28分51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