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8月,我曾经到浙江金华,参加蒋风教授主持的儿童文学补习班学习。功课结束后,大家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去游玩。我们拾级而上,一进入山门,就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镌刻着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散文,是我小学时候就背诵过的。在游览的时候,我从中得了不少好处。文字真是一种极美丽超凡的东西,它能够将原本无生命的山水名胜,描述得光彩夺目,魅力无限,令人神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里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镌刻在石上的这篇叶老的散文,也成了一处"胜迹"。或者可以说,这篇散文已经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处山水中,而使得双龙洞的景观有了独特的生命。 我心里默默记诵着叶老这篇佳作,平躺在小船上,从狭小的入口进入洞中。洞中安装了电灯,自然而然地,看着眼前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我就会想起叶老当时的所见与所想。眼前景物与思古幽情相互交织,那真是一次奇妙的游赏。叶老的文章,成了我解读双龙洞景观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我没有到过苏州,不知道苏州各处的园林,是否也会把叶老的《苏州园林》镌刻在石上,来激发游客的兴致。但我想,假如有谁要到苏州去游赏园林,如果能预先读一读叶老的这篇说明文,定然会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是作家、教育家,同时具有着广博深厚的美学素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了解,使他获得了一种欣赏、解说苏州园林的独特的角度。据说苏州的园林有将近200处之多,本文没有从每一处具体的园林来写,而是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着眼,揭示了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园林中的"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讲究画意,强调图画美,正是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而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更有着典范的意义。园林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的美学规律,精心安排,营造景观,巧夺天工,创造着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交融的美好境界。叶老分别从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几个大的方面揭示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还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雕刻,园内建筑的色彩这些具体细微的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追求整体的完美,无论从任何角度审视,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围绕"画意"写苏州园林,其实也是在引导读者,获得从"画意"的角度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这些欣赏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各个部分概括出来: 1. 欣赏苏州园林时,要看亭台轩榭布局是否避免对称,是否追求富有自然之趣的图画美。2.看假山池沼的布置是否有所侧重,每一处景观是否错落有致,力避雷同。哪怕是石头、花草的布置,是否也讲究从各个角度看都构成一幅画的规律。3.看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建,是否追求画意。树木的高低、落叶与常青、花期的不同,藤萝造型的设置等,是否都能够从图画美的角度来安排。4.看能否用花墙和曲折的走廊来制造景观的层次美,能否使游览者在富于变化的景观的招引下,不断获得探幽访胜的新鲜感。5.看园林是否讲究对景物细部的推敲:如阶前、墙上、白墙边是否布置不同的花草藤蔓来作点缀,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是否富有美感,建筑所用色彩是否刺眼,能否与草木颜色搭配引起游览者安静闲适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够参考以上这些标准和方法,来欣赏苏州园林,相信每个人所获得的审美体验,都会与仅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到此一游"大不相同。处处佳山水,脉脉待知音。世界上的每一处名胜,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但并不是每一位游客都能够领略到名胜的真风采,与其实现有灵性的"对话"。名胜的"知音"们,留下了无数介绍、题咏名胜的名篇,这些名篇也就成了后人与名胜"对话"的密码。让我们多读名篇,多寻访"胜迹",也来做山水名胜的知音,唤醒那些沉睡着的瑰丽景观吧!(读《苏州园林》)
[本帖已被大地在颤于2007年10月9日20时9分15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