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会接受媒体或教师所给予的信息,由此对名人形成模式性的认知,所以凡是读书过高中时代的人大约都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成就,21行最大的特点或可以说是作为,就是从个人研究的领域谈出了一个新的结论,虽然结论值得商榷,做法本身却十分可贵,如果确实是21行研究的结论,那也实在是可以纳入关于鲁迅学术研究的新思潮。
论坛是可以争鸣的,所以我谈谈鲁迅的人生观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21行共同探讨。
我认为,不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一种背景下的人们都可以成为伟人,象毛泽东,就不会出现另一个,因为伟人的出现除了和社会环境有关,还和个人的许多特点及个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时世造伟人的前提,是那人必须具备成为伟人的主观条件,从文学和文化先锋的角度讲,鲁迅的确是伟人,但是这位伟人不是因为尼采的存在而成就,鲁迅的世界观也决非是21行所说的充满着所谓超人色彩和永恒轮回的内涵的受到尼采极大影响的世界观,鲁迅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在1935年年底他病重期间,朋友们坚持要送他去苏联或日本治病时,他婉言谢绝,在敌人到处传播鲁迅即将出国时,他更加坚定了不出国的信念,他说"他们越是料我要走,我越是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这是斗争的需要。"鲁迅说"他不愿意离开处于危机中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何等的现实。10月17日,鲁迅开始准备搬家,因为他住的大陆新村附近就是日本的海军司令部,战争的空气已经很浓,但是17日的夜里,他就卧床不起,19日早晨,他战斗的心脏停止跳动。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转引裴多菲的这句诗,决不是引证个人对于生命的认识,这里包含的是鲁迅的呼喊,他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在绝望中自甘放弃,他告诉人们只要有希望在,我们的民族就不该绝望。鲁迅的战斗是艰辛顽强的,但是他决不孤独。
鲁迅是倔强执著的,这在他的少年时代就有所体现。他的祖上流传的家训是"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鲁迅以一生的言行实践了上面的训示,他是翰林院编修周介孚的孙子,幼年鲁迅的任务,就是读书。还是在四岁时,善于讲故事的祖母给鲁迅讲白蛇传的故事,鲁迅很不开心地和祖母说"那个雷峰塔快些倒掉吧",再后来,鲁迅就把雷峰塔和反动统治者连在一起,在杂文中把它们一同推翻了。后来鲁迅上学了,对玉田先生的教学没有兴趣,他大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读书而在学堂淘气。鲁迅家里的教育主张很特殊,在北京作官的祖父规定:"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至清逸。"
世界观是随着成长而打造成的,我们看这些诗人:白居易、陆游、苏轼、李白,各个都是大文豪,各个都是奇才子,各个又都有过怀才不遇的身世,各个雄才大略不得施展而以文章青史留名,少年鲁迅肯定不识尼采,但是这些杰出文人给他的从思想到文笔的影响是明显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童年学习,所以后来的鲁迅弃医从文而不是从事其他的行业。
鲁迅的外婆是安桥村人,所以他从小就了解劳动者的生活,他的幼年时的朋友润土,是家里的长工章福庆的儿子,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所以鲁迅从小就和农民的孩子生活游戏在一起,这就是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的原因,他来自于民间。所以他不仅善良,而且时刻想着把弱者拯救出地狱。
接下来是祖父被打入牢狱,鲁迅与弟弟避难他乡,父亲生病,前后不过几年,周家的少爷从衣食无忧的公子沦为肩负分担家庭重担的男子汉,那时鲁迅14岁。他无需借助谁来宣布自己的人生观,14岁的鲁迅已经可以大声宣布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鲁迅的性格特征中有一点是可贵的,那就是他不会屈服,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面对世态炎凉,他都乐观对待。鲁迅并不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他很早开始研究故乡的历史和文献,绍兴的山水和古迹是鲁迅成为伟人的土壤。
城西的卧龙山,是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遗址、东门外的若耶溪,是李白杜甫和陆游泛舟游历的地方、西门外,有宋代诗人陆游的故居"快阁"、从快阁西南行,那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兰亭,还有那禹陵,则是象征民族勇敢勤劳的夏禹葬身之地,这样的研究使鲁迅的世界观得以在中华沃土上渐进形成,这和尼采没关系。
十八岁那年,鲁迅把自己的名字"樟寿"该为"树人",他走进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那年是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处在最高潮,鲁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从水师学堂跑到矿物学堂,就在这里他遇到了属于"新党"的校长,学校里读新书成风,一本赫胥黎著的《天演论》让鲁迅震动,"物竞天择"说使他年轻的心灵无比激动。接下来,他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也研究变法者的文章,革命把鲁迅的心震动起来可是革命很快就失败了,救国维新在这时还是青年鲁迅的朦胧的追求,他在朦胧之中去日本留学。在那时,鲁迅热衷于和朋友们探讨关于国民性问题,大家研究"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的缺点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由此就有了鲁迅后来的呐喊,有了利如匕首和投枪的文章,有了对祥林嫂们的同情和对阿Q们的痛惜乃至对革命者的忠告。
我印象中的尼采是反对民主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利鼓吹自我,尼采认为"超人"可以创造世界并且奴役群众,而众人都是超人实现权利意识的工具,尼采还认为战争就是道德,他极力鼓吹战争的价值,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和尼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相背的,鲁迅何以借助尼采或是以尼采的方式成就伟大?尼采是不是伟大的哲学家又当别论,21行把尼采的学说借助鲁迅的英名以求传承,恐怕有些不合适。
21行所说的" 尼采对鲁迅的影响乃是决定性的,鲁迅乃是以尼采宣告的方式成为一个时代的伟人"这种说法实在值得商榷。尼采宣称"宁可为战争牺牲善行",鲁迅可是极力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在1926年三一八残案发生后鲁迅痛惜地写到:"中国只任虎狼侵食谁也不管,管的只是几个年轻的学子,他们本该安心读书,而时局飘摇的他们安心不下。假如当局者稍有良心,应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然而竟将他们虐杀了。"
如果依了尼采的观点,艺术家是高度扩张和表现自我的人,艺术是超人的权利和意志得以实现的工具,鲁迅大可不必为牺牲者悲哀,他只要踩着倒在血泊中的先烈的足迹去攀登权利的宝座就是了,当然,那样他就不是文化革命的伟人而是民族的败类。
让尼采离鲁迅远些吧! [本帖已被三窟书屋女行僧于2007年8月29日10时45分44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三窟书屋女行僧于2007年8月30日4时21分39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