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又多了一个历史刻度:2010年6月3日,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上图为其局部)于北京保利五周年拍卖会上,以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新的世界纪录。
因为是台湾人士策动从日本高价回购了《砥柱铭》,所以,便有了对黄庭坚书法有着数十年浸染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先生洋洋两万言的文章。这篇文章坦陈作者对于《砥柱铭》从存疑到肯定的思想过程与心路历程,从中可以感受到推翻旧案的激越,又可以学到见微知著的谨严。我们也许因此而有了一个更大的收获,这就是:学术,是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来源于网上)
个人断想:
1、《砥柱铭》的价值
当我风闻它将出现时,
我的估价为5亿人民币。
2006年时候,
《砥柱铭》叫价2000万美元,
当时无人敢应价。
可能,
有人需要找文献查资料,
有人需要找权威找专家。
大家挺忙的嘛。
关于真伪,
按理说,项元汴这样当时的一流大收藏家的眼光,
不可能比得了现在的一流专家,
现在看来,就是450年前的收藏家的水平,
现在的人,
也很难超越。
判定真迹,
不是啥都要考虑的,
要知道,符合啥样的有限条件就可以认为是真迹了。
其实,
越是古代的东西,越容易鉴定。
越是古代名家名迹,越容易鉴定。
对于黄山谷这种超级天王巨星,
虽然传世作品不少,
但世界上的顶尖藏家们心里都明白:
一辈子可能拥有的,
仅仅就是一次机会而已,
一旦错过,今生无望。
2、黄庭坚的作品
拥有一件宋元,
夜半之时,抚卷相对,
就相当于和这些历史上一流的人物面对面的对话,
那种感觉。。。
(断想嘛,省略万语哈)
啥叫法书,啥叫书法气息、脉象。。。
看黄山谷嘛,
法度森严体现在整卷作品往复回旋的笔法,
而这种回旋,不俗气,
相反,却让人感到有丝丝风气从字里行间透出,
真是一件真迹奇品。
每一个字都曲折婉转,
让人看到黄山谷的匠心,
这与他的诗词是一个路数。
关于材质方面,
新笔淡墨,写在比较好的竹纸上,
与绵纸上效果确实不同。
这么长的大手卷,
可以吸引人慢慢看完,还想再看。
对于后世,
它的存在价值,
意味着的首先不是它的作为艺术品的稀有,
而是技艺的超拔。
3、书法界现状
目前书法界,
有点像南宋,
写的张牙舞爪的多,
守书法正则的少。
谁都敢于说:我创新!我是未来的大师。。。
极端复杂的还在于,
目前还有极端右派,这是南宋没有的。
所以局面就是浑水。浑水好摸鱼。
谁要是想把浑水澄清,
那么找你麻烦的,
会来自左派与右派两个方向。
《砥柱铭》这样的真迹,
就可以达到澄清部分浑水的效果,
所以,
《砥柱铭》注定要受到书法界内部的各方面的、甚至全面的非议。
而书法界外部的人,
倒是可以尽情享受这件数十年未公开露面的法书的风神。
4、争论的个人结论
争论,说明了其价值----
这世界上值得争论的东西并不太多。
关于艺术和艺术品的问题:
艺术品,是可以复制的。
艺术,不可伪造。
艺术的特征,就是可以作形式上的仿(摹)写,但无法作神采的仿造。
所以,对于艺术家而言,
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比掌握其它流程更重要。
关于鉴定:
第一,画圈子《挑毛病鉴定法》的方法存在巨大问题,是不入门的鉴定表现。
第二,不可轻易拿一种真迹/存疑品去否定另外一种真迹。
第三,就是找不到可资比较的对象,也不能下伪作之论。
第四,文献法只是鉴定的一部分。
5、傅申先生的文章
洋洋两万言,
其实我没完全看明白;
其实我只看了个结论;
其实以傅先生的研究水平,不必如此谨慎;
其实我知道他是写给别人看的;
其实关于《砥柱铭》,
我只需要用心看即可,而傅先生只需要一眼;
其实我很高兴自己这次终于没看走眼。
6、关于市场价值
股市如果继续下跌到所谓底线,
我们很难说,
艺术品市场会变成啥样子。
就像前15年的明清官窑瓷器一样,
涨起来后,
长久也不会退潮,
除非有更强的品类来替代。
现在,古代书画市场已经涨起来了,
它就是属于那种能够在市场起替代作用的艺术品品类。
它既是浩如烟海的,
它也是能永续发展的。
7、简单的个人推导
老一辈的思想,
当然可以拿来借鉴。
但是,即便是严格遵循他们指的道路,
勤勤恳恳走个大半辈子,
你会发现,
你成不了他们。
因为,你所处的时代会善意地告诉你:
你还需要走出来。。。
8、额外的收获
其实这种手卷,是极度考验书法大家的,
真不好写,
我以前拿印刷本比较过王觉斯与黄山谷的,
没觉察到什么,如今再次比较,
王铎写的大手卷草书,单独看看很好,
与黄庭坚一比,就不成了。
我就发现王铎的主要贡献,还是在大立轴方面。
9、关于鉴定思维
关于某种不应主导鉴定行业却又偏偏主宰了这个行当的思维方式,
其来源,当首推——启功先生和徐邦达先生。
细研两位老前辈的书籍,
除却海量的知识熏陶外,同时
亦不止一次流露出非鉴定特质的“弦外之音”。
据我个人分析,
对于徐邦达先生而言,
有的时候,他不是不愿意说,而是说不清楚。
所以只好挑选最好玩的较有趣的来说,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他写的挑毛病的文章。
对于启功先生来说,
他的知识量、经验和知识结构当然是不用怀疑的。
但思维水平不算高超,
另外情感用事成分多,
有时喜欢小卖弄一下的成分多(其实这些都较符合中国文化学者们的一点特性)。
理智的或抽象地分析成分少,
所以,他是真正的喜欢谈“破绽”的人。
30年前,
当时真正的鉴定人才,
一般只说结论,不会谈思维过程。
遇到需要写文章,才会痛苦地写一点,往往就词不达意。
现在,关于鉴定这行当,
若随意就能写出洋洋可观之文的鉴定家,
是可疑的。
书画鉴定其实只有两种可能:
真迹,赝品。
不是真迹,就是赝品。
如果你什么知识都不具备,
那么,
书画鉴定就是一个概率事件。
很多人以为,
鉴定水准高低是看结论正确与否。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因为结论只有真迹与赝品两个,
假如我们随便到大街上拉100个人来鉴定,
他们大约一半说真迹,一般说赝品,
那么,我们就能断定:
难道其中有一半人水平都很高?
再次看到许多不断出现的质疑,
比如:
从《砥柱铭》中的某个字“有失法度”而展开的
黄庭坚书法的好坏问题;
这件作品的题跋问题;
。。。。。。
问题越来越多,
却和这件作品的真伪问题无关,
属于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难道题跋就要和真伪有关系?
难道闹清楚题跋上的内容,
就可以证明这是真迹了?
------这其实是张珩在几十年前就阐明清楚的问题。
至于说“得不停地证明甚至说明下去,否则就不是学术”,
这句话就更没道理了。
让我想起研究《渡海帖》的那个人,
方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画圈。
真迹就是真迹,
一眼的事,
不用画圈,
不需要高深的文史知识或高妙的书法理论,
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学术原则而已。
艺术家要想进步,
和鉴定家要想进步
唯一的办法,
是反观自己而不是去责备名迹。
10、此事件的个见
科学,可以被后代超越,
艺术,未必就是如此。
近70轮竞价,
等待15年,
中国人终于用价格,回到了艺术品的最高殿堂。
2010年6月23日夜,断想于彩云之南
※※※※※※
因存在而言说。
个人文集:www.fyys.bbs.x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