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一个持续的投入、支出与结算过程。一部《史记》告诉我们:好学问不是靠年龄熬出来的,好名声也不是靠电视包装出来的,它更多地是在盘根错节的世俗重压下生长起来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蜗居》,在展示给我们现代都市房奴的现状时,也给们展示了两种人生投资:或者如海萍全身心投入,或者如海藻用年青走捷径。前者付出的是努力,后者付出的是灵魂,如果一定要探讨价值比,最终的答案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明白:生活同样地遵循投入产出规律。当我们透支了一生的幸福之后,等待我们的唯有寂寞相伴。当我们虚掷了一生的光阴,唯有生活在今天的贫穷里颗粒无收。当我们义无反顾地交换了我们的灵魂时,注定只能空虚而苍白地活着。 那就是因为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例如:欧洲某国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仅30岁就已经红得发紫,誉满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满。一次,她到邻国来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在三年以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词。 有的人恭维歌唱家的走红;有的人恭维歌唱家25岁就被评为世界十大女高音之一,也有的人恭维歌唱家有个腰缠万贯的某大公司老板做丈夫,而膝下又有个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小男孩...... 在人们议论的时候,歌唱家只是在听,并没有表示什么,当她等人们把话说完以后,才缓缓地说:"我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的家人的赞美,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和你们共享快乐。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那就是你们夸奖的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小男孩,不幸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而且,在我的家里他还有一个姐姐,是需要常年关在装有铁窗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时,歌唱家又心平气和地对人们说:"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常态的生活需要的是常态。错误的投入,终究只会结出错误而痛苦的果实。人们都知道恋人如梦,那是想像出来的;情人如酒,那是泡出来的;夫妻如水中石,那是磨出来的;生活经验如草药汁,那是熬出来的。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有一个码字者,总以为写作才是头等大事,至于其它方面,一向是能拖则拖。即便是照顾孩子,也总是要放在写作完稿之后。在码字者的眼中,生命有的是时间,对于孩子的爱,不乏有机会给予。直到有一天,孩子出了意外,他才痛苦的发现:有的帐,欠过了就再也没有偿还的机会。深深的遗憾,唯有化成心中永远的痛。 生活可以预支,却不可以透支。经济的透支,让我们余生困窘;情感的透支,让我们将生活演绎成和时间内耗;而灵魂的透支,留下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所以因为懒性,因为取舍,我们总是习惯欠帐。 其实生活并不苛求,我们的要求也并不高。当我们总是感叹幸福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是重新掂量我们的投入和支出。 《老大的幸福》讲述了小人物傅老大在亲人的安排下到首都北京寻找"幸福",其实真正的幸福很简单,就像傅老大那样宽容、豁达地面对一切,踏踏实实地享受生活。现实中,很多人在对权力、地位、物质、欲望的追求中丧失人的主体性,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因此每个人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老大的幸福》提示大家,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怎样感受生活中的幸福。正是这种对幸福的独特感悟,触及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简单最易于平衡。少则得,多则惑。生活简单些,生命就健康些。添一好事,如果会增加更多的烦人事,那么,对它的追求,就不是明智的求福之道。休息是一种身体平衡,幸福则是一种心理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