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十年前,一九八四年结识萧乾先生,开始撰写他的传记时,心里就想,如果能去一趟英国,现场考察,资料查阅,访问他的英国朋友,那该多好!这 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叙述二战期间萧乾的七年英国生活经历与文化交往。当然,在八十年代,这是奢望。我只能借助于萧乾本人的回忆,佐以部分书简和史料的翻 译,在传记中大致描绘一番他的英伦生活。至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情景,则参考《第三帝国的兴亡》之类著作。最有帮助是一本《兵不厌诈》,在传记中我对伦敦 轰炸场景的描述,大多依据此书精彩而生动的描写。 萧乾在英国七年,与很多英国著名作家、汉学家都有密切往来,如E?M?福斯特、阿瑟?魏理、奥威尔等。他们三人都没到过中国。福斯特到过印度, 写下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印度之行》,他的其他许多文字也都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一九四三年,在给萧乾的信中,他为此而感到有点“悲哀”:“我太老 了,不能去访问中国了。”他甚至说,同意大利、法国、印度相比,“中国会更令我喜欢”,他还说:“你尽可以想象我已经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长篇小说,而且是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