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冯劲松成果再次被中科院刊承认 下一主题:周江华先生将为参会人员提供秦皇...
探讨《丰都富豪抛“广义宇宙相对论”挑战爱因斯坦》追踪(西陆陈诚)
[楼主]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2007/06/25 00:41
点击:373次

据“追踪”中的测试者介绍,先是将一个试件放在32摄氏度的室温下测得一个质量,然后再将其放进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到300度,取出后当该试件温度降至室温下后再测试,结果发现两者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例子:一块铝在室温下测得的质量是30.0118,当加热到300摄氏度时取出,在其温度降至室温下时,这时测得的质量为30.0052,铝块前后两次的质量相差了6.6毫克)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结论:“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微观粒子的质量随速度而变”,由此,人们便被“质速关系式”牵着鼻子走了若干弯路(实际上“质速关系式”是荒谬的,有兴趣的朋友请参看笔者加强帖:《“质速关系式”的谬误》)。

应该说,科学探索中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褒扬的,不过,严谨性则更为重要,否则有时便会出现新的“质速关系式”类问题。对于“同一物体受热前后质量不同”结论,笔者认为不宜过早下结论,而是有必要重新作以下的测试:

将试件M经过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到300度,取出后当该试件温度降至室温后,记下精确质量值M0,然后再重新加热到300取出后当该试件温度降至室温后,记下另一精确质量值M1,之后,再重复上述过程得到M2 M3…(一般重复几次即可)。如果M0M1M2M3…,这时应该可以排除“物件中气体与水蒸气”等因素(若M0M1M2M3…,由于已经排除“物件中气体与水蒸气”等因素,故应该考虑“同一物体受热前后质量不同”结论不可逆,既然结论不可逆,则热量就将可能不是该试件质量变化的直接原因,这便有点跟速度不是物质质量变化的直接原因结论类似,从而有必要进行新的物理规律探索)。此后,可在室温~300摄氏度中分几个温度段,比如100度、150度、200度…重新再测试,再看看新m0m1m2m3等的变化,重新确定研究方向(希望有条件的朋友能进行上述的类似实验,看看有没有新的物理规律可循)。总之,笔者认为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艰难的,我们好不容易才发现了艾氏理论的荒谬性,所以这才有了今天的“倒相”局面,希望国人都要珍惜,同时也应看到创新的不易,因为创新者实际上往往有点类似黑暗中的探路人,也需要朋友的谅解和支持。2007625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8967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冯劲松成果再次被中科院刊承认 下一主题:周江华先生将为参会人员提供秦皇...
 [2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5 08:39 

这个实验方案不科学,请恕我直言,这个设计很外行。知道为什么吗?
 [3楼]  作者:宇观系统论  发表时间: 2007/06/25 12:43 

科学研究已成过家家
永无出头之日了。

※※※※※※
黄氏时空由光频多普勒红移定义可变时间单位秒t'=tsquart[(C-V)/(C+V)].时间秒的变化导致了可变光速C'=Csquart[(C-V)/(C+V)].光速的变化导致了可变距离单位米l'=lsquart[(C-V)/(C+V)].黄氏自旋衰变相互作用模型:引力=动量变化率,电磁力=角动量变化率.超光速C=2ZM/r
[楼主]  [4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7/06/25 20:57 

回复朋友“宇观系统论”、朋友余本鲲

“永无出头之日了”之说欠魄力,应该振作、奋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靠“拼”来完成的,这方面应该向朋友余本鲲学习,他敢于质疑;不过,“这个实验方案不科学”之说则没有指出“方案不科学”之处,这会使外行朋友(实际上我在实验上是外行)看不明白,不便于进一步探究,望能道“不科学”之其祥!(西陆陈诚)2007625

 [5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6 17:00 

问题出在冷却操作上:试样从烘箱里取出后,不能暴露在空气
问题出在冷却操作上:试样从烘箱里取出后,不能暴露在大气中直接冷却,而应在无水蒸气条件下(通常是放在硅胶干燥器中)长时间的缓慢冷却,目的是避免降温过程中试样重新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称重失真。如果把这项措施补充进去,那么陈诚先生的实验方案应该是可行的。
实际上,这是在定量化学分析中对固体样品称重时必须采用的“法定”方法。一般情况下,类似冯劲松先生称量的30克左右的金属样品,经过3、4个“加热-冷却-称量”的周期以后,基本上就能够在万分之一克天平上达到“恒重”。
我们没有看到冯先生的金属块具体是个什么状况,不过通常这种物体都可能沾染微量的矿物油等有机物,如果仅仅为排除这种高沸点杂质的干扰,按冯的做法经300度烘箱加热,那么倒也不必使用干燥器之类,直接放在桌面上冷却就可以了,但问题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水蒸气很麻烦。我们知道,包括金属在内的任何固体表面与环境水蒸气之间都有吸附-脱附的作用,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动态平衡。随着温度的变化平衡又会发生移动----低温时平衡向吸附移动、高温时相反,所以低温时固体对水蒸气的吸附量大、高温时吸附量小,最终导致一个试样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重量(顺便补充一点,有网友说,在300度高温可能发生氧化反应也会影响到重量变化,其实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300度和室温之间不是一个可逆过程)。不要以为固体表面水蒸气吸附是微不足道的,经验证明,使用万分之一克精度的天平就可以检测到它带来的变化,而且很多场合就是因为对吸附水的疏忽或者检测不到位,造成分析错误乃至某些功能性材料(例如催化剂)的实效。通常,人们对那些粉末状或者表面多孔、粗糙材料特别是有机材料的水蒸气吸附问题有感觉,例如棉被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放久了就会变重,放到阳光下晒一晒就会变轻,这是尽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但是对于金属块之类表面“光滑”的“硬件”往往就会失去了“联想”和“判断”。今天我们在冯劲松先生的实验中看到的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刘武青先生的电容器充电实验亦然,只不过那是间接加热。记得刘先生曾报道过一个实验现象-----对于一个充过电的电容器,如果当时(趁热)称重量变轻,若是放上一夜第二天(在室温下)称就恢复到充电前的重量-----刘先生对此很纳闷,其实这恰好是对上述“吸附-解吸-再吸附”平衡过程的一个证明。
前不久,我曾向冯、刘二位提过此类实验建议,但未见其有任何反应,即没有照此重做实验的消息,也没有明确、具体的反驳意见,不知道为什么。话说回来,如果他们按上述操作方法做了,结果仍不能达到恒重,那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楼主]  [6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7/06/27 00:32 

余本鲲朋友de“问题出在冷却操作上”之说-精辟

“问题出在冷却操作上”之说精辟,可惜先生身不在其位,否则应该可以对冯劲松先生发现的“热轻冷重”物理现象进行实质性验证!!

不过,按“追踪”一文所说即:“丰都富翁冯劲松的这个实验,这次是由我国最权威的计量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测试的,而具体操作该实验的则是该院力学与声学计量科学研究所的一名女高级工程师”。我想,既然该实验是“由我国最权威的计量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测试的”,那么余先生的上述“问题出在冷却操作上”的“吸附-解吸-再吸附”等分析他们应该是能够考虑到的(当然他们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似乎还不能十分肯定,因为假如考虑到了的话,则“追踪”应该要有相应说明,否则他们应该知道“追踪”一文的逻辑性将难以服众,遗憾的是没有相应说明),但愿该实验的含金量具有较高的水准!!没奈何,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谢谢解释(西陆陈诚)

 [7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7 19:35 

陈先生过奖了!看得出来,陈先生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现在能坚持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了。如您帖子中所说,中国计量科学院此次对冯先生实验的检测就不很严肃,无论对事对人都不够“意思”。这种“实验”究竟有什么价值?我想计量院的专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否则就不能成其为专家了。虽然他们不承担对委托人进行宣传、解释的义务,而且也做了充分的保留——没有在300度时称重而是等到试样凉下来,但为什么还是一本正经的给出了测试报告呢?是怯于情面?是为了给单位创收、来者不拒?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楼主]  [8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7/06/27 23:57 

看来“中计院”未必是一条理想之路

“先是将一个试件放在32摄氏度的室温下测得一个质量,然后再将其放进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到300度,取出后当该试件温度降至室温下后再测试,结果发现两者的质量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中计院”的实验员究竟考虑到了水分子、矿物油等因素了没有呢?“追踪”一文中没有解释,面对经济时代,也许是我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按我的推理,在排除了物体与外界交换物质(如水分子、矿物油等)的情况下,物体升温和降温结果都应该会存在物体引力质量变化的,只不过未必就一定是“热重冷轻”结果!! 即究竟是不是“热重冷轻”情况这应该要经过更换多种环境进行反复测试后才能最后下结论。可惜没有合适的实验条件(看来“中计院”未必是一条理想之路),民间搞科研真难!(西陆陈诚)

 [9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8 15:26 

我并不反对有关“物体的质量是否随温度变化、如何变化”之类的理论探讨,我只想指出,冯、刘二位这种粗糙的、不规范的天平称重法对于研究上述问题是无济于事的。
6月11日,我给冯先生发了下面的帖子,但没有见到他的回音:
“你不惜工本的做这个测试,无非为了验证你的一个理论结果----“物体温度变化影响万有引力”。其实,可能与你的这个理论预言(暂且不论其对错)有关的观测事实是有的,但那不是在天平称量中,而是在对某些遥远螺旋星系的观测中得到的。对于相关的观测结果,有两个以色列物理学家甚至走的更远,他们试图以修正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式加以解释。如果你觉得必要,我可以帮助你查查有关资料。”
冯、刘二位喜欢听表扬,常常忘记了“实事求是”。
[楼主]  [10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7/06/28 23:45 

我感觉冯、刘二位某些观点不太对头,因此可能某些意见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我曾经粗略浏览过你的帖子“你不惜工本…”也许冯正陶醉在其成功的喜悦中,或许听不进不太合口味的意见。

以前我认为物体M被加热后其质量应该要增重,思路就是热量(能量)必须要有物质去携带,故物体M变热时,其热量应该要由物质携带进M中去(不知思路对不)。但是,看到了冯的“热轻冷重”结果后,我的思路乱了。经过你的“吸附-解吸-再吸附”等分析后,我想,可能冯的“热轻冷重”结果应该不成立,不过也只能是猜想,可惜没有条件去验证。

此外我感觉冯、刘二位某些观点不太对头,因此可能某些意见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比如光速不变原理被证实”(作者刘)之说,实际上就很有问题…

 [1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9 13:19 

温度效应一直是狭义相对论的悖论之一,很难通过实验室实验辨析的(更不消说冯刘那种粗糙的天平称重了),也许在只能有赖于对天体物理观测结果的分析。
[楼主]  [12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7/06/29 17:12 

我认为应该要看人们对这种实验的重视程度!

我感觉天体物理观测结果的分析往往误差较大,至少一般不可能对物体质量(引力质量)的温度效应进行精确验证。我想,这种精确验证较理想的途径应该是对实验室实验设施的改良,如果像对待电子对撞机那样去进行实验室实验设施改良的话,我想应该能够拿得出精确实验结果的,只是要看人们对这种实验的重视程度了。(西陆陈诚)

 [13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07/06/29 20:49 

谈何容易?
探讨《丰都富豪抛“广义宇宙相对论”挑战爱因斯坦》追踪(西陆陈诚)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526670455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