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久广在吗?请来裁决 下一主题:现实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残酷
解开万有引力Fm=h.m1.m2/r.r与库仑力Fq=k.q1.q2/r.r相似之谜!!!▉▉★★▉▉
[楼主] 作者:周天龙  发表时间:2006/10/18 16:22
点击:1980次

万有引力Fm=h.m1.m2/r.r与库仑力Fq=k.q1.q2/r.r为什么如此相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它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人们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电荷。物理学家法拉第是这样看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是这么看的。本人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万有引力与库仑力之所以如此相似,是因为两者有着相同的基因—正负电子。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1.相关基本知识:
1.1.根据电子模型理论,基本粒子只有正负电子和正反中微子四种,中子、质子等复合粒子均是由这由四种基本粒子按特殊结构组成的。即是说★任何物质都是由等量正负电子组成的。★
1.2.★正负电子既有质量Me=0.511Mev=9.1x10的负28次方克,又有电荷e=1.6x10的负19次方库仑★。
a.★当正负电子处于单一的自由状态时,它们的电荷起决定性作用, 以库仑定律形式表现出强烈的能量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b.★当正负电子处于相互束缚状态时,能量特征大大减弱,质量特征居支配地位,形成各种不同的物质状态,如中子、质子、原子、分子等★。
c.由于宇宙中的正负电子都以中子结构形式处于束缚状态,组成各种物质,它们的电荷特征被抑制了,从而给人一种假象:人们只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而看不到它们所带的电荷的作用。
1.3.为了理解电子的这种电荷、质量双重特征,我们打个比方:
a.单身男女之间有很强的异性吸引力,而当他(她)们组一个个成家庭后,异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异性吸引力大大阵降低了(但仍然存在,如婚外恋)。同时这一个个家庭则组成了稳定的社会细包。
b.同理,正负电子处于单一的自由态时,相互吸引力很大,当它们有规律的组成中子后,变成了束缚电荷,其异性电荷的吸引力绝大部分消耗在中子内部了,所以中子之间(从而使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物体Mi与物体Mn之间)的引力大大减弱了。这就是万有引力Fm比库仑力Fq弱很多很多的原因。
2.具体分析:
2.1.力学公式 F m=h.m1.m1/r.r 与 F q=k.q1.q2/r.r 相似,说明质量m和电荷q一样也能产生电场,而且★点物质的电场同点电荷的电场也是相似的,都是球对称辐射状的★;
2.2.但是,库仑力有吸引力与斥力之分(因为q有正负之分),而万有引力只有吸引力一种(因为m无正负之分),所以★点物质的电场同库仑场又有差别,它必须是中性的:是正负电力线数量相等,且相间均匀分布的电场—复合库仑场★。(这样在两物体m1与m2之间,它们的正负电力线正好可正负交叉相接,所以只产生引力不产生斥力。)。
2.3.下面的中子结构可使它具有这样的电场---引力场,这是一种全新的中性库仑场,我称为复合库仑场。
2.4.引力场元粒子模型(中子复合电场模型或中子引力场模型)
我认为中子是产生万有引力的最小物质单元,即引力场元粒子。中子质量Mn=1838.65Me。(质子质量Mp=1836.12Me。)我们假定中子含有 919 个e+和 919 个e-电子并呈现球壳状分布,内层分布 919 个e+电子,外层分布919个e-电子。两种电子呈空间点阵式排列,且内外层错位。这样对中子整体而言 e+、e-电子数相等,整体呈中性。但就局部而言,内呈正电性、外呈负电性,与观察结果一致。从理论上说每个电子只有一根电力线对引力场有贡献,这根电力线就是通过中子中心和e+、e-电子中心向外辐射的那根电力线。因为只有这根电力线四周受力相同而不产生弯曲。其他方向的电力线在中子内部双双闭合,于是每个中子产生正、负相间数量相等的正负电力线,在两个中子间彼此正负电力线一一对应,只产生引力不产生斥力。中微子作为介质充满中子内部空间。
3.结论:
3.1.Fm与Fq之所以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都起源产电子电荷,所不同的是:Fq来自于自由电子的电荷,Fm来自于束缚电子—复合电子的电荷。
3.2.中子是产生万有引力的最小物质单元---引力场元粒子,而中子结构是满足电子模型论要求的。
4.利用中子结构模型计算相距为r的两个中子的Fq/Fm之值:
4.1.己知:
a.两个中子质量m1=m2=1838Me(Me为电子质量)
b.两个中子所含电荷q1=q2=1838e(e为电子电荷)
4.2.所以:
a.对于m1、m2的万有引力Fm=h.1838Me.1838Me/r.r
b.对于m1、m2的库仑力Fq=k.1838e.1838e/r.r=1838e.1838e/r.r(k=1)
c.所以Fq/Fm=e.e/h.Me.Me=4.175x10的42次方
可以把万有引力理解为“剩余库仑力”,因为它是中子内正负电子相互之间未完全抵消掉的,剩余正负电力线产生的所谓复合库仑场---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80152.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久广在吗?请来裁决 下一主题:现实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残酷
 [2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6/10/18 20:08 

支持
可以把万有引力理解为“剩余库仑力”,因为它是中子内正负电子相互之间未完全抵消掉的,剩余正负电力线产生的所谓复合库仑场---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3楼]  作者:tongzr  发表时间: 2006/10/22 01:56 

暗物质引力微子”的研究结果正好和您的结论相反
我对”暗物质引力微子”的研究结果正好和您的结论相反, 是因为暗物质的组成主体,所谓的”引力微子WG”具有引力的特性,(这由伟大天文学家谢维坚的观测和计算所证实). 整个宇宙暗物质引力微子的宏观压强效应,是基本粒子形成的根本条件. 或者说,可视物体是宇宙暗物质引力微子的宏观压强效应下的析出.(您了解饱和气中的液体析出? 也许可形象的作个比喻). 我做了个数学模型: 基本粒子稳定态的数理模型─ 稳态粒子基体(B)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8.htm 发现: B体是处于一种吸收和幅射光物质WG的动态平衡状态。它的存在,它的粒子质量和尺度(或半径值)是唯一的, 是讨论电荷量子化,即e的整数倍的基本条件。
发现:引力微子WG的质量和宇宙质量, 宇宙尺度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参阅网页).
进一步的分析,当WG充满轨道时,将会产生以下的效应:
1. 轨道WG的几率运动将以波能的形式渗入B体,这将减弱对B体的强力作用。
2. 轨道WG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产生能级的交错,其结果导致 WG云的区域变薄,主量子数及WG的轨道数量增大。WG云外部的强力作用迅速衰减为电相互作用场。
我们以上的一些分析,该结构模型决定了B体只有三个稳定的存在状态。
1. B体的满轨道状态。这与稳定粒子质子相对应。
2. B体的类空轨道状态。这与稳定粒子电子相对应。
3. WG云的共有耦合状态。这与中子的稳定态相对应。
在我们建立了“粒子基体”(简称B体)稳定态的结构模型之后,电,磁相互作用的本质可以说几乎成了一个很简单的,明了的动力学问题----简单的说是两种基本“频体”间的波动干涉效应不是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12.htm

我们已经知道“粒子基体”稳定态是建立在宇宙总的“光物质WG”的吸收和辐射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粒子基体”对外的辐射频率应分解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作为质心的“B体”的振动频率νB ;二是“B体”核外WG云的辐射频率νw 。显然质心的振动频率较轨道WG的辐射频率低得多,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频谱,且νw >> νB 。具体就质子体和电子体来比较,质子体的外辐射以νw 为主,称为高频体;而电子体的外辐射以νB 为主,称为低频体。
我们知道,振动物体具有如下性质:振动频率相同或比较接近的两个物体间会发生共振现象,或是说振动可以互相吸收,而频率不同的物体间振动会产生相互抑制的现象,这就是共振原理。
显然,对于每个单独质子体,原来图 11.1 (a)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它们相邻表面发射的WG驻波频率是相同的,会产生波动原理下的共振现象,或是两质子体间的WG的对流,而且距离愈近,两相对表而共振(或WG的对流)加剧,其动力学效应是相互排斥。而且,不难用数学方法推导,这种“斥力”的强度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库仑斥力的情形,支持这种解释的条件,就是WG波粒,驻波间的相互作用,作用传递的速度是光速。
图 11 – 1(c)的情形是不同频体的粒子相互接近(质子处于电子的相邻空间)的情况。与图11.1(a)不同之处是它们相对表面的WG辐射。因两质体固有的WG辐射频率截然不同而相互抑制。对每一个质体来说,与外部空间的总体平衡被打破,产生的动力学效应是相互吸引。当然,这种引力的强度也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我们同时还研究了下面的一些问题:
12.3 “电荷量子化”的本因
12.4 电,磁学主要实验定律的理论推导
12.5 电量与WG通量
第十三章 WG以太涡旋和磁场效应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13.htm
 [4楼]  作者:tongzr  发表时间: 2006/10/22 01:59 

暗物质引力微子”的研究结果正好和您的结论相反
我对”暗物质引力微子”的研究结果正好和您的结论相反, 是因为暗物质的组成主体,所谓的”引力微子WG”具有引力的特性,(这由伟大天文学家谢维坚的观测和计算所证实). 整个宇宙暗物质引力微子的宏观压强效应,是基本粒子形成的根本条件. 或者说,可视物体是宇宙暗物质引力微子的宏观压强效应下的析出.(您了解饱和气中的液体析出? 也许可形象的作个比喻). 我做了个数学模型: 基本粒子稳定态的数理模型─ 稳态粒子基体(B)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8.htm 发现: B体是处于一种吸收和幅射光物质WG的动态平衡状态。它的存在,它的粒子质量和尺度(或半径值)是唯一的, 是讨论电荷量子化,即e的整数倍的基本条件。
发现:引力微子WG的质量和宇宙质量, 宇宙尺度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参阅网页).
进一步的分析,当WG充满轨道时,将会产生以下的效应:
1. 轨道WG的几率运动将以波能的形式渗入B体,这将减弱对B体的强力作用。
2. 轨道WG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产生能级的交错,其结果导致 WG云的区域变薄,主量子数及WG的轨道数量增大。WG云外部的强力作用迅速衰减为电相互作用场。
我们以上的一些分析,该结构模型决定了B体只有三个稳定的存在状态。
1. B体的满轨道状态。这与稳定粒子质子相对应。
2. B体的类空轨道状态。这与稳定粒子电子相对应。
3. WG云的共有耦合状态。这与中子的稳定态相对应。
在我们建立了“粒子基体”(简称B体)稳定态的结构模型之后,电,磁相互作用的本质可以说几乎成了一个很简单的,明了的动力学问题----简单的说是两种基本“频体”间的波动干涉效应不是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12.htm

我们已经知道“粒子基体”稳定态是建立在宇宙总的“光物质WG”的吸收和辐射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粒子基体”对外的辐射频率应分解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作为质心的“B体”的振动频率νB ;二是“B体”核外WG云的辐射频率νw 。显然质心的振动频率较轨道WG的辐射频率低得多,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频谱,且νw >> νB 。具体就质子体和电子体来比较,质子体的外辐射以νw 为主,称为高频体;而电子体的外辐射以νB 为主,称为低频体。
我们知道,振动物体具有如下性质:振动频率相同或比较接近的两个物体间会发生共振现象,或是说振动可以互相吸收,而频率不同的物体间振动会产生相互抑制的现象,这就是共振原理。
显然,对于每个单独质子体,原来图 11.1 (a)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它们相邻表面发射的WG驻波频率是相同的,会产生波动原理下的共振现象,或是两质子体间的WG的对流,而且距离愈近,两相对表而共振(或WG的对流)加剧,其动力学效应是相互排斥。而且,不难用数学方法推导,这种“斥力”的强度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库仑斥力的情形,支持这种解释的条件,就是WG波粒,驻波间的相互作用,作用传递的速度是光速。
图 11 – 1(c)的情形是不同频体的粒子相互接近(质子处于电子的相邻空间)的情况。与图11.1(a)不同之处是它们相对表面的WG辐射。因两质体固有的WG辐射频率截然不同而相互抑制。对每一个质体来说,与外部空间的总体平衡被打破,产生的动力学效应是相互吸引。当然,这种引力的强度也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我们同时还研究了下面的一些问题:
12.3 “电荷量子化”的本因
12.4 电,磁学主要实验定律的理论推导
12.5 电量与WG通量
第十三章 WG以太涡旋和磁场效应 http://wgtheory.go3.icpcn.com/c13.htm
 [5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06/10/22 23:08 

Fm=h.m1.m2/r.r与Fq=k.q1.q2/r.r相似?我怎么看不出相似性呢?
电磁力与引力的相似性在于两者的场方程都可以改造成非对易群的对称性形式.但这只是在数学(群论,李代数)上相似,还无法统一起来.
 [6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06/10/22 23:11 

由于Lagrange量的二阶导数形式,导致引力与电力都具有1/r^2形式.不过,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相似性.
解开万有引力Fm=h.m1.m2/r.r与库仑力Fq=k.q1.q2/r.r相似之谜!!!▉▉★★▉▉
 [7楼]  作者:60.6.227.*  发表时间: 2008/04/04 09:05 

谬论
 [8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8/04/04 22:05 

请问楼主,存在“中微子作为介质充满中子内部空间”逻辑后,每两两“中微子”之间存在引力吗?
 [9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05 09:26 

对【8楼】说:

楼主不在,我暂替答:

中微子之间存在引力.因为中微子也是由正负电子对复合的.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10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05 09:28 

对【8楼】说:

电子间的力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11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8/04/05 10:01 

对【9楼】说:
大概你没有认真审视楼主的观点,楼主认为:“基本粒子只有正负电子和正反中微子四种”!!你来替他回答“中微子之间存在引力,因为中微子也是由正负电子对复合的”,那不是认为“基本粒子”只有正负电子两种了吗??你怎么知道楼主的观点就一定是你的这种观点呢??
 [12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05 12:35 

对【11楼】说:

这是楼主原话:"1.1.根据电子模型理论,基本粒子只有正负电子和正反中微子四种,中子、质子等复合粒子均是由这由四种基本粒子按特殊结构组成的。即是说★任何物质都是由等量正负电子组成的。★ "

你没发现"正反中微子"在主帖中是多余的吗?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13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8/04/05 13:57 

对【12楼】说:

   “正反中微子”是楼主主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不然楼主就不会将其列为“基本粒子”,所以,你的“正反中微子”在主帖中是多余的之说,好像根据不足吧!!

  此外,我问的是:每两两“中微子”之间存在引力吗?这也是对“基本粒子”中的相关问题提问!!若不能把握楼主的观点的话,我想,还是等楼主来回答我吧…
 [14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05 15:51 

对【13楼】说:
支持周天龙.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15楼]  作者:马英卓  发表时间: 2008/04/06 22:41 

沈建其在5-6楼说的还是有道理的。真没看出来,沈还是有点进步。能够有点思想了。引力仅是宏观或宇观范围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经验事实,不能随便认为在微观也有什么“引力”。每门科学学科的概念及其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范围的经验事实之上的。不能随便把不同的学科的概念直接“联合”起来思考。这是要建立混乱的“理论”的。比如不能把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移植到电磁学里一样,是没有结果的。
 [16楼]  作者:林海兵  发表时间: 2008/04/07 20:09 

我想说一句,不管怎么说,也不管说什么,自然界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力,力是人类不认识自然物质运动变化原因的情况下而下的定义,是人类的杜撰,凡是有力或者引力、斥力的理论必然是错误的。信不信由您。不过,不管您信不信,您一定要读暗物质物理理论体系的系列论文,它们可以给您指明研究的方向。
 [17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08 19:30 

浅谈相互作用的统一


一.牛顿的第一次归纳

我们这个世界表面看起来纷繁复杂,千姿百态。而在这表面的背后却有规律可循。奇妙的是,作为客观物质的人能够透过表面认识到这些规律,并把它归类、整理、形成系统的理论。
牛顿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混沌的,充满了人的主观感觉和神的意志。人们认为相互作用只能发生在有生命的动物之间,而把山呼海啸、天体运行,说是神的力量。
牛顿出色的工作使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
首先,他用一个字定义了什么叫相互作用,这个字就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有受力物体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而不管这物体是否有生命、是大是小、是天体还是灰尘,只要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我们就称之有力发生。
那么,怎么确定有没有力发生呢?这就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力的作用效果只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只要我们察觉到上述现象在发生,我们就说有力发生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力:下滑力、压力、挤力、拉力、举力、向心力、回复力、神力等等……世界的相互作用种类太多了。
牛顿是第一个把这些力归类的人。在牛顿那个年代,按性质分只有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尤其辉煌的是,他把天体之间的神力和使地面物体下坠的力,统一为一种——重力。
当时的人们把这三种力的来源算是搞清楚了:
1.重力是由于物体间天生就有的相互吸引的倾向而产生的,而且一切物体都如此,故称其为万有引力:
F = Gm1m2/r2
2.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它要恢复这种形变,而产生的一种反抗形成了弹力。最典型的代表是弹簧的弹力:
F = k x
3.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平而又相互运动而形成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一种阻力:
f = µ N
当时的所有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纳为上述三种力之中。牛顿在他不朽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详细阐述了力的作用效果及对运动的影响:
F=dmv/dt
由此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力学基础。完成了第一次相互作用的大统一。
然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小磁针所表现出来相互作用却怎么也归纳不进他的大统一之中。此时的中国也完成了一项对物质的大统一,宇宙间万物,只由五种原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

二.爱因斯坦的第二次归纳

电与磁的定量研究是牛顿以后的事了。
库仑也许是受牛顿万有引力的影响和启发,发现了第四种力——库仑力:
F = kq1q2/r2
库仑力与万有引力有着极其相似的形式,都遵循二次方反比规律,都是非接触力。库仑力的发现使人的眼界更宽,知道了天空中的雷电与脱衣时的火花是一回事。而且,进一步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存在且只存两种叫正负电荷的物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在奥斯特前,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遥远东方的小磁针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会与天空中的雷电与脱衣时的火花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联系,即,磁与电是两码事。
公元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电流能对小磁针产生相互作用。你想想,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磁铁是不吸铜的,然而,在铜导线中加入电流,磁铁就能吸铜了。随后,安培对电流和小磁针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相当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设,充分揭示了磁的电本质——动电生磁。
电,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
法拉第经过认真仔细研究,用铁的事实证明,磁也可以产生电-----动磁生电。
麦克斯韦用优美的数学,将安培、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表述出来。称之为麦克斯韦方程组。它的物理思想是: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请注意,这是一种“场”的语言。而且它是在摒弃了超距作用后,把相互作用首次以场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场”是什么?并没有人能说清除,但这并不防碍人们对“场”空间属性的描述。
麦克斯韦方程组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把光现象统一到电磁现象规律中。指出,光是电磁波。此时,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认识到了原子的构成。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素周期表》,把世界各种物质统一在一张表中。
科学家们的出色工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汽车、飞机、无线电等等新玩艺不断涌现,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受此影响也逐渐形成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带有各种实用色彩的物理理论满天飞。热质说、以太论等等把物理学的基本相互作用早已抛到脑后,甚至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干脆不谈电场是什么?基本相互作用是什么?磁力的源泉是什么?
物理学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深层次的矛盾。自然界最本质东西应该是简单而优美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物理学史上又一次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狭义相对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统一了电场力和磁场力为库仑力。即磁场力是库仑力洛伦兹变换的结果。广义相对论,对引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始终没能把万有引力与库仑力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公元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时,他最大的遗憾,没能把自然界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至此,物理学界把自然界相互作用归纳为四种:万有引力、库仑力、强力、弱力。后两种力是在进行微观世界探究时发现的。

三.目前物理界对四种力的解释
第一种力是引力,
以量子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引力,人们把两个物质粒子之间的引力描述成由称作引力子的自旋为2的粒子所携带。它自身没有质量,所以所携带的力是长程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可以归结为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的引力子交换。
另一种力是电磁力。
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是引力的大约1040倍。然而,一个大的物体,譬如地球或太阳,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单独粒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几乎全抵消了,因此两个物体之间纯粹的电磁力非常小。然而,电磁力在原子和分子的小尺度下起主要作用。
人们将电磁吸引力描绘成是由于称作光子的无质量的自旋为1的粒子的交换所引起的。而且,所交换的光子是虚粒子。
第三种力称为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3个自旋为1的被统称作重矢量玻色子的粒子,它们携带弱力。
第四种力是强作用力。它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另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强核力具有一种称为禁闭的古怪性质,力程非常短,强相互作用比电磁相互作用又强了许多倍。70年代初提出的量子色动力学是目前相对比较满意的强作用理论。但是还有许多不清楚的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
不难看出,现有理论认为,所有的力都存在相应的交换粒子。两个实物粒子通过交换粒子的交换而发生力的作用,称之为交换力。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朴素的愿望,世界是统一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应该有统一的起源。许多著名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海森堡、泡里(Pauli)等,在晚年致力于统一理论的研究,但是基于这种“交换力”思想下的统一都没有取得成功。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Yang-Mills)提出了对同位旋场规范化的SU(2)规范理论,称为非阿贝尔规范理论。主流物理界都认为,规范理论提供了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诱人的基础。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理论似乎又走到了死胡同的尽头,还是看不出一点儿统一的端倪。
四.换个角度思考统一问题
一个事实:正电子和负电子可以“湮灭”,在真空中可以“产生”出正、负电子。那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真空本来就是由电子对构成。还可以概括假设为:
(一) 物质本元的归一性
一切物质(包括各种基本粒子和场)都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包括正电子和负电子。
(二)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作用力大小为 f=ee(a/r)sin(b/r) a b为常数,f负为引力,正为斥力,如图。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为超距作用。


构成宇宙的最终物质就是正负电子,就好像构成多么复杂程序的最终要素就是0和1。电子是客观物质,电子不能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宇宙电子总量守恒。任何物质的量都是电子的倍数。真空是复合电子对海洋。
单个正电子的电量e =1.60×10-19C
单个负电子的电量e = -1.60×10-19C
单个电子(无论正负)的静止质量 m = 9.1×10-31kg
复合电子对的电量为零,静止质量为零,极化量为d=ßr ß=3.9996×10-22
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都是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叠加而形成。电子间力的变化传播速度是光速c =2.9995×108m/s

五.库仑定律的微观修正
库仑经过大量的宏观实验表明:自然界存在且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个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电荷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相互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在两个电荷的连线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库仑把它表达为:
F = kq1q2/r2
上式称之为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在宏观世界已得到确认。
库仑定律在微观世界是否适用?没有直接的验证。人们潜意识把它应用到了微观世界,如果库仑定律在微观世界是成立的,必然导致两种矛盾的结果:
1.原子中的电子必须以接近光的速度围绕核高速旋转。否则,电子将被原子核的强大吸引力吸入原子核,导致原子坍塌。如果我们接受电子的高速旋转,又会出现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冲突。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指出: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将向外辐射电磁波。电子如此大的向心加速运动并没有发现与之对应的电磁波辐射。
2.原子核内部的质子都是带正电的。它们又是靠得如此之近,相距小于10-15m。按库仑定律计算,原子核内两个质子间的库仑力将大于1000N。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质子分开?现有理论的权宜之计认为,在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强力”,是这种“强力”抵消掉了库仑力。
我们也可以这样假设,微观世界里库仑定律不再成立,应修正为:
f=ee(a/r)sin(b/r) a b为常数

上图为微观世界里,原子中的电子所受原子核施给的库仑力示意图。
这样不仅上述的矛盾迎刃而解,而且也不用人为引进神秘的量子化条件和多余的强力。还不会与宏观的实验结论相矛盾。
因为,当r>>b时,上式转化为:
f=ee(a/r2) —— 宏观的库仑定律
当r<b时。f将发生周期性变化,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及方向将不按原库仑定律单向变化。这样就不必要求,实际可能不存在的电子围绕核高速旋转。也不用引进古怪的“强力”了。
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在L1、L2、L3……切线斜率为负与r相交的点附近,该点称为电子平衡点。该点斜率的绝对值称为平衡系数。斜率的绝对值随r减小而增大。所以越是内层电子越稳定,外层次之。
用此观点解释原子线状光谱也是很容易的。
实际原子中的电子所处的能级对应着电子平衡点。不同的能级对应不同的电子平衡点。电子平衡点的斜率决定光的频率。基态原子中的电子都在各自电子平衡点附近“逗留”,保持着原子的稳定性。当原子受激时,电子将偏离电子平衡点并开始做简谐运动。这种运动的传播便形成了光的现象。
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每一个原子受激只能发射单一频率的光。对应光谱上的一条谱线。大量氢原子同时受激时,由于每个原子中的电子所处的电子平衡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频率而形成氢元素的光谱。由于约束下原子中电子的电子平衡点是不连续的。所以,光谱也是不连续的。

六.万有引力微观本质探索
万有引力是否可以看成是中性物体电极化造成的?带电体引起中性物体发生极化现象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其效果是产生引力。那么,中性物体之间能否发生电的极化现象呢?完全可以。因为,我们已经假设,一切中性物体都是由电子构成的。包括中子、中微子等所谓基本粒子。让我们先来看看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电子对相距较远的受力情况。如图
由库仑定律既可得出:
电吸引力f1= -(eeab/R12+ eeab/R22 )
电排斥力f2 =2eeab/R32
其合力:f = f1+f2
=eeab(2/R32 -1/R12 -1/R22)
=eeab(2R12R22- R32R22- R32R12)/ R12R22R32
由于:R2 = R1 - 2d R3 = R1 - d 代入上式:
进行运算,整理。并考虑到R>>d
得: f= -6eeabd2 /R4
令:R=r d=&szlig;r 代入得: f = -6eeab&szlig;2/r2
再令: 6eeab&szlig;2 = G0 = 2.09×10-70 Nm2 (绝对引力常数.)
则: f= -G0/r2
上式中,负号表示引力效果。即,万有引力。对于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不过是上式的迭加。
此相互作用为超距作用。
"场"的引入是把物理学带入了金光大道,还是把物理学领进了死胡同?摒弃超距作用后,相互作用都以场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了,可是场到底又是什么呢?

作者:王保新

E-mail:wbx.21@163.com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18楼]  作者:222.125.218.*  发表时间: 2008/04/12 16:32 

同意5\6楼的,
 [19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15 21:49 

我也同意5\6楼的,可他却没有评论主楼的主要观点-----万有引力为“剩余库仑力”.
万有引力Fm=h.m1.m2/r.r与库仑力Fq=k.q1.q2/r.r相似不相似并不重要.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20楼]  作者:wbx.21  发表时间: 2008/04/16 09:17 

万有引力Fm=h.m1.m2/r.r与库仑力Fq=k.q1.q2/r.r相似不相似并不重要.
万有引力与库仑力是否具有共同本质,才是楼主阐述的主要内容.
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就加以评论是不负责的表现.
当然发帖人也要尽量少发"文不对题"的帖子.


※※※※※※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21楼]  作者:125.83.33.*  发表时间: 2008/08/26 02:27 

相互作用普适公式


作者:王少林(笔名:多维或Dowee)

摘要:作者用完全独立的非牛顿方法(公设系统)推证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进一步推导出不同时空的万有引力定律及相互作用普适公式。同时提出相互作用发散模型及多维时空变换原理(另有论著).这一系列大胆而崭新的宇宙及物质时空观理论的提出,已被喻为新世纪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宇宙观的改变产生划时代的影响。由于这一理论的提出,人类将脱离“史前时代”,真正进入辉煌而充满幻想和诱惑的“外星人时代”。

不同空间的万有引力定律及相互作用普适公式:
利用与牛顿完全不同的方法,作者推证出不同空间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下(具体证明方法另有论著,请到作者博客阅读):
一维空间:F=Km1m2
二维空间:F=K m1m2 / r
三维空间:F=K&not; m1m2 / r2
三维空间是我们所处的空间:
N维空间:F=K m1m2 / rn-1
注:n为空间维数,F为作用力。r为距离,m1、m2为质量或电荷,K为系数。
静电力(库仑力)亦适用于上述公式,考虑到物体的运动,利用此公式可以推到出电磁力的一系列公式,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洛仑兹变换公式F1=(1-V2/C2)1/2F。因此F=K m1m2 / rn-1又被作者称为相互作用普适公式。
同时,还可描述负能态和夸克的“渐近自由”;
当空间维数n<1(负能态)时:
有n-1<0即(1-n)>0,由相互作用普适公式F=K m1m2 / rn-1 可得负能态的相互作用表达式:F=K r(1-n) m1 m2
因(1-n)>0,表示当作用距离r增大,F 增大,r减小,F 减小。即描述了夸克的“渐近自由”和“夸克禁闭”。这时处于负能态空间。
因此,可以推测,夸克越接近负能态,n绝对值越大(为负号),越处于负高维空间。并可推测夸克有反粒子(负能态,分数正电荷粒子)结构。同时支持质子内有正电子结构。


王少林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887168884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