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 下一主题:用“西方伪史论”者思维去评判《...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不存在神人、神书、神事
[楼主]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2022/08/30 13:04
点击:0次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不存在神人、神书、神事,兼对“昆羽继圣”评述《博物通书》九大疑问的解答 (作者:萧然山)

    最近看到一篇奇文《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现:电磁学竟然起源于中国,一切从肄业假博士西医玛高温和《博物通书》说起》,该文位于网址: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86198345547856&sudaref=www.baidu.com,读者也可以搜索该文题目找到该文。

此文认为近代电磁学(麦克斯韦电磁学)起源于中国,清末后期中国学者王韬、华蘅芳、徐寿、李善兰之流,有可能团队作战,整理华夏电磁学典籍后编撰出来,送给传教士玛高温,后者于1851年在中国宁波将这些内容出版成中文《博物通书》一书,再假冒为是西洋人的电磁学研究成果,行所谓“文化侵蚀、疯狂造假、疯狂篡改历史和资料”之恶。

此文作者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中署名为“昆羽继圣”。此文很长,有大量图片,可见作者花了很大力气来查证、研究。但可以看出,因他其实并不熟悉电磁理论(包括数学)和电磁学发展历史(他只知道安培、麦克斯韦等几个人物名字,但并不了解他们的活跃年代),造成时空错乱、对史料乱点鸳鸯谱,又主观臆测,拔高了玛高温《博物通书》这本科普书籍的科学意义(所谓连欧洲人也没有解密的“高科技”、“机密”),导致了颠倒性的错误结论。

其实,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没有1831年之后的更为精彩的动态电磁学内容。它只是叙述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根本不是当时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内)的“高科技”、“机密”之书。

玛高温1851年编撰《博物通书》,也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难事,当时可供参考的电磁学著作蓝本有很多,如安培、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1827年至1847年),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玛高温《博物通书》内的内容(1820年之前),对于以上人物而言,都是“小学版”初级知识。“昆羽继圣”先生在史料认定上先犯了一个大错(把这些初级静电、静磁学知识认作为是连当时欧洲人也没有解密的“高科技”、“机密”)。

“昆羽继圣”在该文中针对《博物通书》中的电磁学,提了九大疑问。作为一个教了十多年电磁学的老师,我有必要对他文中所提的这些疑问进行友好解答(因为“昆羽继圣”先生为了写他的文章,毕竟是认真花了力气查证的,可惜的是,他主观臆测、发问错误,因此我友好作答)。

“昆羽继圣”先生应该知道他自己其实不了解电磁学历史,因此他应该也知道自己的九大质疑,是由着性子发问的,他大概也明白他自己只是想哗众一番而已。但是,对于不了解电磁学的人而言,“昆羽继圣”此文还是很有迷惑性的。这就是我写本文的初衷。

“昆羽继圣”此文全文(包括图片)可见上面网址。这里,我仅对其部分文字进行评述和分析。

下面引述了“昆羽继圣”文章文字,我的评论放在粗体括弧【】内:

 

剥去耶稣会传教士宗教的外衣,人们惊异地发现《耶经》有云:

“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

今天的故事,从一本鲜为人知的古书《博物通书》开始说起。

不要小看这本书,它可不得了。

《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不仅如此,它出现在西方一众电磁学领域大神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前面,什么安倍、什么麦克斯韦等等,都在它之后。

而且,截至目前,这本《博物通书》在中国电气史上独占鳌头,占据了五个第一:

1、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电磁学知识;

2、贵为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3、第一次创造了电气等至少13个汉语术语;

4、第一次介绍了电报机原理;

5、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那么,如此牛气冲天的大作究竟是出自哪位威名赫赫的西方大神之手呢?

答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医,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545日—1893720日)。

玛高温出生于罗得岛普罗维登斯,纽约市人,据说是美国原住民(那就是印第安人),肄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是美国浸礼会来华第一人,也是来宁波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医生,并在宁波创办了《中外新报》。

您看,肄业、肄业,都没毕业,就急匆匆被美国那边派到中国来混了,毕业证都没有,就是医生了?还被西人大笔一改,摇身一变成了医学博士,啧啧。

【萧然山评论:肄业,不一定是指毕业不了,不一定是指他就是学渣。肄业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临时性学习,未达到学习年限就离校,肄业也有“就业”(各就其业)的意思。“肄业”这个词在过去的人物传记中经常见到。毛 席早年在长沙湘潭老家读书,八年换了七所学校。可以说,“肄业”了六七次。之后毛 席去长沙读书,可能仍旧读高小,那里他的老师说:你的文章水平已经超过老师了,没有必要在此读了。所以,在过去,学籍、学校、生活不稳定,说某人“肄业”,他不一定就是学渣或学弱。

“昆羽继圣”用春秋笔法进行文字渲染,为其下面的陈述作铺垫,不客观。文字渲染,只适合于写散文。】

 

此人最擅长的,其实仅仅只是白内障等外科手术而已。身为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自己妻子的病都治不好,自己的健康也成问题。可是,这样的人被各种西方媒体和报纸捧上了天。

没办法,当时的报纸、杂志绝大多数都是西人创办的。

18463月,玛高温在《浸信会传教士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宁波的长篇报告。编辑介绍称:“玛高温医生准备了以下关于中国宁波城的报告以及随附的草图。对于希望获得真实准确信息的人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如下图所示:……

Baptist就是『浸礼宗』。注重以全身浸入水中,为信仰的表示,信道全由个人自己意志的决定,父不能强其子,故不收未成年之童子进教,取绝对的民主制度,信徒一律平等,无阶级之分,会中执事,不过是一种职务,没有管辖权力。安息会,基督会,三一浸会虽亦注重浸礼,然并不属于本宗系统。

人家是带着任务(Mission)来的所谓医师,披着传教士外衣。

 

如果真是医学博士,遗照就应该注明,不会只写“医士”吧?

(说明:“昆羽继圣”原文这里又一张高温的遗照)

【萧然山评论:因为玛高温的遗照上方注明的是“玛高温医士”,而不是“玛高温博士”,于是“昆羽继圣”又进行猜疑和讽刺了(结合下文意思)。我觉得这不是客观的思维。

由于医生(doctor)和博士(Doctor)英文单词一样,孙中山(孙逸仙)先生以前做过医生,因此后来也被误会为“孙逸仙博士”。 客观地说,虽然玛高温医生(doctor)也有可能被后人误会为玛高温博士(Doctor),但是你却硬要升级,加上意识形态的猜测、造势和讽刺(见下文),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也很不客观。】

 

可就是这样,现在仍然有无数的资料、包括当地的地方志中仍旧冠之以“医学博士”头衔,将其极力美化,好像他与引出甲申教案、恶行累累的传教士苏慧廉、与恶贯满盈、狼子野心的传教士伯驾素不相识,从未相助过他们似的。

只讲传教士开办了几所学堂(培养西化思想的马前卒),救了几个人(以此来进行传教,扩大影响),办了多少报刊杂志(混淆视听,操控舆论,影响国策),出版翻译了多少本书籍(篡改历史,建造西方中心论,建立心理优势),不讲欺压平民、作威作福、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强买强卖、包庇纵容、杀人放火、强取豪夺等等屡屡发生的教案……

这样真的好吗?

【萧然山评论:对这一段,我大为不解。这与全文主题没有关系啊。这种春秋笔法式的渲染,是什么意思?

既然作者愿意说,那我也顺便说相关内容。说传教士 “作威作福、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当然肯定有这样的犯有罪恶的传教士,但是其他不少信息也是有夸大或者曲意理解的。例如,传教士办了育婴堂,收养弃儿,对于捡到、送来弃儿的中国人,育婴堂会送他一些钱物进行奖励,这就导致一些不良者去偷拐婴儿送到育婴堂以获得钱物,于是有的育婴堂被污蔑为拐卖婴儿的据点。当年山东义和团之所以要杀洋人与洋教,这就是原因之一。马神甫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一般说的是1856年法国马神甫(中文名马赖)窜至广西玉林地区,为非作歹,被当地县令(张鸣凤)处死,法国以此为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就这个马神甫事件本身而言,马神甫是替玉林当地的教民在几起案件中作了诉讼律师(辩护人)。当时清朝审案,被告是没有律师的,马神甫作了辩护人而已。其中一个马姓教民,也确实犯了抢夺民女等罪行,但是就算是恶人,现代司法理念认为,他也有被辩护的权利。但当时,马神甫因为替犯罪嫌疑人辩护,就与后者同罪,又因为有人把马姓教民与马神甫误解为同一个人,把马姓教民的抢夺民女罪也按在了马神甫身上(后人小说家由此也演绎出其他故事),“包庇教民横行乡里、抢掠奸淫、胡作非为,激起民愤,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马神甫被钉进了木笼三天而被折磨死。根据当时的外交协议,中国官员(何况是知县)是没有处死外国人的权利的,即使逮捕外国人,也需要先在外交上通气告知。所以,当法国政府要求两广总督寻找马神甫下落时,两广总督发文询查,底下奏报一直推诿搪塞(“法国公使得知马赖死讯,马上向朝廷交涉,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问张鸣凤,但他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到了1858年初还信以为真,据此回答法国公使和上奏朝廷。于是这件事就出现了一幕:法国公使来交涉说马赖神甫被地方官员杀死了,但朝廷官员去落实而得到的报告是根本没有这回事,双方理论不休”,“在这起事件上,知县张鸣凤不认账,而可怜的咸丰皇帝却不得不认”),直到最终查清马神甫已经死亡后,两广总督颇感尴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被写入条约中永远不得录用的广西玉林知县张鸣凤,最终去向何方,清史和地方县志都没有明确记载。

声明:我在这里不是替英法鸦片战争辩护,不请而军队自到,都是侵略。我要说的是,历史的叙述要完整、客观,辉格式解读、春秋笔法式书写、信息单向投喂,都不是客观的。

(“春秋笔法”原是好词,但是后来异化,作为对资料的剪裁和时空挪移嫁接的代名词,虽然资料经剪裁嫁接后仍旧是真的,但是跟真相没有关系了。譬如,学弱(张三)从来没有参加过全国数学竞赛,学霸(李四)参加过多次全国数学竞赛,一半次数得奖。你如果剪裁材料,说“张三从来没有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输过,李四倒输了一半次数”,这说的完全是事实,但传达出来的意思却是“春秋笔法”,走向了真相的反面)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论玛高温1851年编撰的中文书籍《博物通书》。】

 

1851年,《博物通书》在宁波出版问世后,当年5月西人创办的英文杂志《中国丛报》曾这样评论说:

“像玛高温《博物通书》这样的著作,无疑有助于使中国人了解电报及相关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谁也无法预知,玛高温这部著作所包含的信息会洒落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更不能预知它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萧然山评论:从《博物通书》的内容介绍看,它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部科普著作,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的。这是玛高温汇集当时的西方科普著作,择期部分,编撰而成。这种编撰难度,本身不高。譬如,我作为研究物理的人员,如果要我去汇集生物、化学、材料、信息等领域的科普读物,择期精要,然后编撰为一本《博物通书》,我认为很容易做到。

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记录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它在欧洲,不属于未解密的“高科技”、“机密”内容。】

 

可惜,这样一本书,当初在中国几乎完全绝迹。

十多年前,雷银照教授为考察专业术语“电气”的来源,四处搜寻此书而不得。在网上访问了中国多个图书馆,均未查到有关信息。后来又在网上访问了日本东京电机大学综合媒体中心、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长崎大学附属图书馆和香川大学图书馆,才查到它们都藏有《博物通书》的手抄本。

雷教授意识到:手抄本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最终证据,因为抄写人可能会舍弃一些他认为不必要的内容,或是会修正一些内容,有的地方还可能抄错。

20067月初,雷教授在“国学网站”上获知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其中就有玛高温神父译述的《博物通书》。此后经过多次沟通,他们终于同意将线装书《博物通书》拆开、扫描,制作成便于阅读的电子版图书发了过去。

随后,经过几番周折,雷教授从湖南涟源的一位旧书收藏者手中好不容易才淘到原本。

近年,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在整理藏书时发布消息称,也发现了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据说,天一阁所藏《博物通书》原为杭州人朱鼎煦先生的藏书。1979年,他的家属将10万余卷藏书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玛高温的《博物通书》就在其中。

 

我们来看看《博物通书》这本书。

在《博物通书》的序言中,玛高温通过引述儒家典籍,论证了中国"儒者"必须了解西方的科技成就。

《博物通书》共45页,前两页是英文。有网友分享在了网上,资料很珍贵。

 

43页是中文,约10800个汉字,45幅插图,分为四个部分:

一、三言真诠共4页。

二、电气通标,6章,28页。

1. 引言

2. 电气玻璃器(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

3. 电气五金器(伏达电堆)

4. 吸铁石器(磁铁)

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

6. 电气通标(电报机及编码,永字八法基础上的编码方案)

三、1851年农历西历对照表,9页。

四、道光29年洋商至中国船数,1页。

 

【萧然山回复:根据以上标题(以及我参看了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内对此书的介绍),我从电磁学专业知识出发,评述一下《博物通书》知识内容属于什么级别,这对于评判其内容归属,至关重要。“昆羽继圣”在其该文内对电磁学知识及其历史有大量“信手胡写”的评判,我下面顺便纠正之。

 

2. 电气玻璃器(摩擦起电、莱顿瓶储电、风筝引电)”这内容主要属于1746(莱顿瓶储电)和1752年(风筝引电、避雷针)的知识。

历史上,莱顿瓶储电是由荷兰莱顿大学Peter van Musschenbroek(穆森布洛克,1692-1761)在1746年发明的,在这之前盖里克、格雷、杜菲等人尽管发表了不少关于电现象和静电效应的研究,但用的方法是摩擦起电,无法储存大量电荷。莱顿瓶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参与莱顿瓶储电关键工作的研究人员还有穆森布洛克的学生AllamandCunaeus以及法国Nollet1700-1770)(他命名该装置为莱顿瓶,并改进了莱顿瓶的储电能力,作了“200多修士手握莱顿瓶引线触电跳跃”的实验)以及英国沃森(对莱顿瓶进行重大改进,在瓶上镀了一层金属,导致储电能力大为提升)。

根据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发表于174524日的一封信中的记录,在荷兰莱顿大学穆森布洛克发表莱顿瓶实验之前的一年,另一个荷兰人克莱斯特(1700-1748)已经发明了这样的储电装置。但是由于克莱斯特说不清楚他的装置的原理(无法回答纷至沓来的询问、请教信件),而穆森布洛克却能说清楚它的原理,所以,该装置被用穆森布洛克的工作所在地(莱顿)命名了。

风筝引电实验由美国富兰克林在17526月完成,证明了天上的电和地上人工产生的电,具有同一性。17454月,一本《绅士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电学的文章,正是这篇文章引发了富兰克林开始电学研究(该期《绅士杂志》一页照片,可见纪辰、石云里《电磁学简史》,中国科大出版社),从而使得富兰克林发现了尖端放电、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避雷针等。这方面大家很了解,我不再赘述。

 

3. 电气五金器(伏达电堆)”, 伏打电堆是在1791年由意大利伏打发明,他是受意大利伽伐尼1780年生物电实验启发而做的工作(《博物通书》也介绍了伽伐尼的青蛙腿抽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其他人员如BerlingieriFabbroni, Valli等也重复了伽伐尼的工作。伏打电堆的发明,使得电学、电化学发生了势如破竹的长足进展。

 

4. 吸铁石器(磁铁)”,这是属于静磁学,是古老的知识。根据“4. 吸铁石器(磁铁)”这个标题(以及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内对该条目的介绍)看,这个条目的知识(介绍了几个吸铁石实验),难度是浅的,不涉及完美的、较难的静磁学数学理论。

静磁学发展为完美的数学理论(用数学中的旋度表示),那是要在丹麦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磁效应后,几乎同一年,安培(1775-1836)、毕奥、萨伐尔立即开展和完成了他们的实验和理论工作。他们的工作包括安培环路定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毕奥-萨伐尔电流源磁场公式。《博物通书》并不详细记叙安培、毕奥、萨伐尔的理论和实验工作。

 

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这方面的工作基础是上面一条中提到的丹麦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磁效应。1825年斯图金发明了电磁铁,所以,它说的“电气连吸铁”,应当就是这个电磁铁现象。“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相当于是安培和毕奥-萨伐尔在听了奥斯特实验后于同年(1820年)完成的工作,即电流(以及电流环)可以产生磁性,从而可以吸引铁块。“直流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即电流导线与电流导线之间有相互作用(“安培力”,这也是安培在1820年的工作)。1820年是电磁学飞速发展的一个“奇迹年”。 《博物通书》在这一条目中还讲了法拉第的水银杯旋转实验。这是1821年发现的,其原理范畴仍旧属于1820年奇迹年。

《博物通书》在这一条目中主要讲了:(1)通电导线周围的指南针会旋转(这是奥斯特1820年实验);(2)法拉第的水银杯旋转实验(1821年);(3)金属齿轮旋转实验。这是三个典型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虽然这些实验与安培和毕奥-萨伐尔1820年的原理性工作(包含复杂数学)有关,但是《博物通书》介绍此三个实验,仅仅属于肤浅知识普及水平,并没有深入到介绍稳恒电流的磁学和力学(安培和毕奥-萨伐尔的工作),也就是说,它其实并没有涉及介绍安培的工作(但可能会提到一下)。

可以说,《博物通书》讲的都是电磁学初级知识(静电学和静磁学),没有介绍动态的电磁场,即没有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没有发电机(变化的磁通量产生电动势)、没有电感(亨利电感,1832-1835年)、没有楞次定律(1833年)。《博物通书》出版于1851年。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

总的说来,就电磁学知识而言,《博物通书》主要记录了自1746(莱顿瓶储电)、1752年(风筝引电)到1820年电流磁效应。目录第2条讲电荷、第3条讲电压、第4条讲静磁学初步知识(吸铁石)、第5条讲电流磁效应几个典型实验(但是没有深入到介绍稳恒电流的磁学和力学(1820年安培和毕奥-萨伐尔的工作))。此书出版于1851年,那么这在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中,它只能算是粗浅或肤浅的普及读本(主要介绍电磁学有趣的典型实验和粗浅的原理介绍,不机密、不高级)。

根据《博物通书》的内容,可以看出,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有很多。莱顿瓶储电、伏打电堆和吸铁石器(磁铁),这三块(三个条目)属于当时的旧知识,只能算是教学实验(这方面欧洲当时教材就太多了,可谓俯拾即是)。《博物通书》最高级的知识是电流磁效应(即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可供参考的书籍也有,例如一本在电磁学历史上有光辉意义的著作:1827年安培出版了综合工作《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安培这本书必然会包含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的内容。《博物通书》如果要参考,只要参考其实验方面的描述性的文字介绍即可。此外,在安培1827年和《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之间,很多学者如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其他非著名人物(虽然无电磁学成果传世),但是作为普通的从业人员,也会留下叙述当时的科研成果的著作。这些都可以是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

但我相信,《博物通书》没有参考另一本更加著名的光辉著作:法拉第的三卷本《电学实验研究》(完成于1839-1955年)。如果它要是参考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那么它必然会包含法拉第1831年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机、法拉第和戴维的电化学,但《博物通书》并没有记录这方面的知识。

 

6. 电气通标(电报机及编码,永字八法基础上的编码方案)”:

这是一个实践应用。电报机的发明简史是:1832年希林(俄国外交家)制作出了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机器;1835年莫尔斯(美国画家)用电流的通断长短来代替文字进行传送信息,这就是著名的莫尔斯电码。由此,第一台电报机问世;在18376月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英国库克)。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练习楷书的运笔技法,字有八笔点、横、竖、勾、仰横、撇、斜撇、捺。《博物通书》中的永字八法基础上的编码方案,可能是玛高温与中国人合作,将西方的电报机编码原理与永字八法结合,提出的编码方案。这是《博物通书》中电磁学唯一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可谓是中洋结合、洋为中用。

根据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所叙述,“玛高温一边向中国合作者演示电和磁的试验 ,一边接受中国合作者的建议确定新的汉语电磁学术语[2],但《博物通书》中没有记载中国合作者的姓名 。”文献[2]是日本人八耳俊文1992年论文。

《博物通书》也鼓励电报在中国的应用,说:“中华之大 ,诚得此法,联络十八省 ,则朝廷不虑四境之远,间阎不觉九阍之高 ,商贾可知各处货物之贵贱 ,行旅可知家乡亲戚之安否。”

《博物通书》也介绍了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电报的运作模式:“从英国到法国中间有海 ,大约100 里阔,今用一中空木头,将铜线贯穿其 中,捆绑石头后沉人大海 ,使线路到达彼岸,两国声闻相通 。费用多出自钱会,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凡通信者,必付资费给钱会,若钱会有盈余就降低资费,彼此两便。”

我查了一下,在1851年之前,英吉利海峡之间就有英国工程师铺设了海底电缆,但是铺到一半,被渔民弄断了。在1851年,终于铺设成功。1851年也是《博物通书》出版的年份。所以,《博物通书》所写的电报在资金上的运作模式,估计是在1851年之前欧洲报纸报道的模式。

1854年,从(美国)纽约到(加拿大)纽芬兰的海底光缆由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纳开始投资建造。1857年,美国富豪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投资建设从纽约到欧洲横跨大西洋的电缆。菲尔德几次因为海底电缆断裂以及船队遇到暴风雨而失败(当时报纸都有报道)。1858年的一次铺设,没有媒体的参与报导,也没有富商们开工庆贺,这次铺设成功。

以上关于欧洲的电报历史,都是有据可查的,不是忽然产生的。】

 

综上所述,该书版本存世情况如下:

天一阁一本,

雷照银教授一本,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一本,

日本神户大学(9本手抄本)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但凡是个中国人,心里都不是个滋味,都会产生如下疑惑,而且是深深的疑惑:

1、一个传  教的肄业医生,原住民,从生平履历来看,从未系统学习过物理和电磁内容,何德何能,居然比麦克斯韦等西方大 神都厉害,竟然抢在他们前面搞懂了复杂的电磁学?

【萧然山评论:“昆羽继圣”这个问法是完全错误的。《博物通书》的电磁学知识(相当粗浅),只继续到1820年(电流磁效应),即静电学和静磁学,没有记录更为精彩的动态的电磁学知识,如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机原理。他问,玛高温有“何德何能,居然比麦克斯韦等西方大神都厉害,竟然抢在他们前面搞懂了复杂的电磁学?” 实际上,麦克斯韦1831年才出生,但玛高温《博物通书》关于电磁学知识只记载到1820年。玛高温《博物通书》根本没有记录电磁学最重要的里程碑人物(法拉第、麦克斯韦)的工作,你怎么可以说玛高温“抢在他们前面搞懂了复杂的电磁学”??他根本讲也没有讲。

玛高温《博物通书》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记录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 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它在欧洲,不属于未解密的“高科技”、“机密”内容。

所以,问题1是完全错误的问法。】

 

【萧然山再回复:根据雷银照文章《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雷认为,1851 年玛 高温《博物 》为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后来又出了很多中文电磁学著作:

1880 年以前 出版 中文 电磁 目按 出版 时间先后

1851 年《博物 (传教士玛高温译述,出版地 :宁波府 )

1855 年《博物新编》(传教士合信译述 ,出版地 :广州 )

1866 年《电磁学入门》(传教士丁韪良译述,出版者 :京师 同文馆 ),此书是《格物入门》七卷本中其中之一册。

1876 年《格致略论》(传教士傅兰雅译述 ,出版地未 )

1879 年《格致启蒙》(传教士林乐知译 ,郑昌梭述, 出版者 :上 海江 南制 造局)

1880 年《电磁学》(传教士傅兰雅述,徐建寅述,出版者:上海江南制造局)

 

以上著作在《博物通书》之后陆续发表,这也恰好说明,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电磁学基础知识开始被传教士在中国逐渐介绍,其中有《电磁学入门》、《格致略论》、《格致启蒙》,说明其是普及性知识,不属于昆羽先生所认为的“高科技”、“机密”一类知识。玛高温《博物通书》内全部科学条目(静磁学、静电学)叙述的只是基础科普知识,也根本不是当时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内)的“高科技”、“机密”之书。】

 

2、如果这本书真是玛高温从西方译述过来的,那么,敢问原作者是谁?原本在哪里,又是哪一本?作者是何履历,又是在哪一年写了这本书呢?他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父母及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有吗?

【萧然山回复: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在上面已经有。为了读者方便,我在这里再放一下:

《博物通书》讲的都是电磁学初级知识(静电学和静磁学),没有介绍动态的电磁场,即没有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没有发电机(变化的磁通量产生电动势)、没有电感(亨利电感,1832-1835年)、没有楞次定律(1833年)。《博物通书》出版于1851年。1865年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

总的说来,就电磁学知识而言,《博物通书》主要记录了自1746(莱顿瓶储电)、1752年(风筝引电)到1820年电流磁效应知识。目录第2条讲电荷、第3条讲电压、第4条讲静磁学、第5条讲电流磁效应。此书出版于1851年,那么这在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中,只能算是粗浅或肤浅的普及读本。

昆羽继圣先生问“如果这本书真是玛高温从西方译述过来的,那么,敢问原作者是谁?原本在哪里,又是哪一本?”这种问法,反映了他对电磁学发展历史的基本无知。

根据《博物通书》的内容,可以看出,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有很多。莱顿瓶储电、伏打电堆和吸铁石器(磁铁),这三块(三个条目)属于当时的旧知识,在1851年只能算是欧洲的大学里面的教学实验和知识(这方面欧洲当时教材就太多了,可谓俯拾即是)。《博物通书》最高级的知识是电流磁效应(即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可供参考的书籍也有,例如一本在电磁学历史上有光辉意义的著作:1827年安培出版了综合工作《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这本书必然会包含条目“5. 电气连吸铁(电磁实验含直流电动机)”的内容。

此外,在安培1827年和《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之间,很多学者如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不少人著述颇丰,时常总结电磁学研究成果。你问“他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父母及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有吗?”,这些人都有科学人物小传或者大传留世。其他非著名人物(虽然无自己的电磁学成果传世),但是作为普通的从业人员,也会留下叙述当时的科研成果的著作。这些都可以是玛高温编撰《博物通书》时可供参考的蓝本。

但我相信,《博物通书》没有参考另一本更加著名的光辉著作:法拉第的三卷本《电学实验研究》(完成于1839-1955年)。如果它要是参考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那么它必然会包含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定律和发电机、法拉第和戴维的电化学,但《博物通书》并没有记叙这方面的知识。

昆羽继圣先生不从专业知识出发,而是从外行的主观臆测式问法出发,这是不少“西方伪史论”者的常用思维习惯。外行问外行,后者也很容易被带入沟里,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说说心动,你真有道理啊……

 

3、倘若这本书真的出自西方,按照西方一贯的作风,不应该大书特书,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吗?那时,印刷出版报刊杂志都已经被传教士牢牢掌控了,为什么一点宣传的浪花都没有见到?

【萧然山回复:根据玛高温《博物通书》内的目录,这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其内容属于欧洲当时大学里面的物理教材内容。对于物理学共同体而言,这是常识性知识而已,有必要“大书特书,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吗?“昆羽”先生显然主观臆测,替当时的欧洲人自作多情了。】

 

4、倘若这本书真的西方大作,应该早就进课堂、进教育领域了吧?再不济,也应该有专业人士阅读传颂、学习继承,并发扬下去吧?这才是正常的路径啊。

萧然山回复:只有这个问题问得对,但是也反映了昆羽先生对电磁学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的无知。当然,早就进“早就进课堂、进教育领域”了。要是不进教材,没有人发表论文,没有人总结成书,在安培1827年和《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之间,很多学者如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怎么能凭空在电磁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重要工作?这些170多年前的文献,现在都还在。

 

51851年时,安倍、麦克斯韦等大神尚未崛起,对这种高新技术,必定如饥似渴,各国也会视之为重宝,为何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会把超前的高新技术免费翻译过华夏,白白送给中国人?天底下居然有这么好的事?不怕技术泄露?不想着技术封锁、不想着申请专利来大捞一笔???

【萧然山回复:这个问题5与问题1一样,完全是错误问法。

安培(1775-1836),他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在1820年做的,1836年他去世,你怎么叫“1851年时,安倍大神尚未崛起”? 1820年他早已崛起了,1851年时他早已去世了。昆羽先生问得真是“胡言乱语,神智错乱”。况且,玛高温《博物通书》虽然记录了1820年的几个典型的电流磁效应(算是有趣实验的普及),但是并没有深入介绍安培、毕奥-萨伐尔在1820年的电流的磁学和力学的工作。

麦克斯韦(1831-1879)在1851年确实没有崛起,他的最重要的工作开始发表于1865年以及之后。但是,玛高温《博物通书》(1851年出版)关于电磁学知识,只记录到1820年,根本无法记录麦克斯韦1865年的工作,你如何莫名其妙,一再要把麦克斯韦也带上去?

《博物通书》根本没有记录安培和麦克斯韦的工作,你如何说《博物通书》把“尚未崛起”的“安培、麦克斯韦等大神”的“超前的高新技术免费翻译过华夏,白白送给中国人”?我相信你也明白你是在故意“胡言乱语,神智错乱”地发问,为的是哗众取宠??是否是?

关于你问的“不怕技术泄露?不想着技术封锁、不想着申请专利来大捞一笔???”问题,问法也很不对。这本书关于电磁学初步知识(肤浅读本),只记录到1820年,其所能产生的最高技术是“1825年斯图金发明的电磁铁”。这些早已是专利了,还轮得到1851年《博物通书》的读者去申请专利??

顺便提及,真正的有价值的专利倒是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机原型(可惜《博物通书》没有记录)。这个发电机原型虽然在原理上很重要,但是效率还很低,连法拉第自己也不屑于去申请专利。】

 

183111月,法拉第才刚刚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此等技术当时尚未公开,处于秘密阶段,在那个时代背景下,1851年在欧洲该技术都尚未扩散开来,欧洲都未传遍,怎么可能传到中国?况且,你一个初出茅庐的美国医生,凭什么获得欧洲此等机密?

【萧然山回复:这是昆羽先生主观臆测。法拉第的论文都早已公开了,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都发表了不少跟进的论文,怎么还能是“此等技术当时尚未公开,处于秘密阶段”?

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昆羽问的问题“1851年在欧洲该技术都尚未扩散开来,欧洲都未传遍,怎么可能传到中国?”完全依靠主观想象。

“你一个初出茅庐的美国医生,凭什么获得欧洲此等机密?”,一本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只涉及静电学和静磁学,不涉及动态的电磁场)的普及读本,如何能叫“欧洲机密”?】

 

6、通观《博物通书》一书,插画的标记竟然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

7、既然宣称是西方大作,为何《博物通书》中插图的人物是中国人模样、中国人的装束和打扮?不应该画成洋人的模样么?

8、将电磁称为为“气”,这是中国传统、且独有的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9、当看到第一套汉字电码时,就更震惊了。据说,这汉字电码方案是根据钟盘式电报机原理而设计出来的。在中国传统书法中,“永字八法”代表了汉字笔画的基本法则。因此,玛高温选取了“永字八法”中侧(点)、勒(横)、弩(竖)、趯 (钩)、策(提)、掠(撇)、啄(短撇)、磔(捺) 8种基本笔画作为电码方案的根本依据,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拆解为这8种笔画。

【萧然山回复:这第6到第9问题,很容易回复。玛高温编撰、翻译《博物通书》时,需要与中国人合作,并且为方便中国人阅读,一些编排要符合中文习惯。

根据雷银照文《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刊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卷,126-129)所叙述,“玛高温一边向中国合作者演示电和磁的试验 ,一边接受中国合作者的建议确定新的汉语电磁学术语[2],但《博物通书》中没有记载中国合作者的姓名 。”文献[2]是日本人八耳俊文1992年论文。

可以看出,玛高温热衷于出版各个领域的科普书籍(包括气象、地质学的书籍)。他来华的使命之一,是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知识,《博物通书》是他在华的工作业绩,他需要此作为他回国时的述职内容,以及作为获取组织经费的依据和结题成果之一。

你认为《博物通书》的成果原创权在中国,那么必然应该能找到浩如烟海的中文传承、研究、发表的论文和其它书籍资料。你是否找到传承的文献?

譬如,莱顿瓶到底是由在荷兰莱顿的穆森布洛克(1692-1761)在1746年发明的,还是由另一位荷兰的克莱斯特(1700-1748)在1745年发明的?各自有传承文献(如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发表于174524日的一封信)作证,只是克莱斯特面对大量咨询信件,说不清楚工作原理,莱顿瓶的发明权被归于了穆森布洛克。安培、毕奥、萨伐尔、阿拉果、洪堡、科拉顿、法拉第、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人在1851年之前的电磁学工作,其论文文献现在还在。任何一项成果,都不可能是忽然产生的,它要有大量的工作和论文支撑的。】

 

先不论这货何来的高深物理知识,就单说语言,玛高温的中文这么好吗?好到这种逆天的程度了吗?

各位扪心自问,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你们从小到大学习中文,中文还是母语,你有这个本事么?

这个外来的传教士究竟懂不懂中文?学了多久的汉语?

西方宣称玛高温本人精通中文,最为熟悉的是钟盘式电报(最熟悉的不应该是西医么?),所以他能搞出这套汉字电码系统。

等等,这本书不是说是玛高温翻译过来的么?

怎么突然又变成玛高温“发明创造”了这里面的内容?

难道真的是,耶稣说有光,就突然有了光?!

……

【萧然山回复:玛高温《博物通书》并不属于“高深物理知识”(与当时的欧洲科学共同体水平比较),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主要以介绍各种有趣的典型的电磁学实验为主),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是1851年欧洲当时的大学物理学教材内容。玛高温作为一个医生和传教士,完全有能力翻译和编撰此科普书籍。当然,这本书的编撰(为中文)和出版(本土化、排版、美工),也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顺便说,当时西方的传教士,科学素养还是比较高的。例如,我们教材中出现过两个著名的传教士:一个是奥地利孟德尔,多年潜心研究,在修道院的院子里面完成了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定量规律,这等价于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存在(19世纪在遗传学上最重要的两项成果是:孟德尔实验和达尔文进化论),另一个传教士是比利时神甫勒梅特,他求解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高度非线性)方程,获得了宇宙膨胀解,比哈勃的天文观察更早预言了宇宙膨胀(哈勃相当于是用望远镜观察、验证了宇宙膨胀,勒梅特相当于为宇宙膨胀提供了理论机制),成为现代宇宙学的基石。

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怀疑玛高温知识水平。况且,《博物通书》只是他编撰的科学普及读本(主要以介绍各种有趣的典型的电磁学实验为主),不是学术著作,更加不是“高科技”、“机密”,其可以参照的蓝本有很多。】

 

不行,咱们中国人不能被这么糊弄,有些问题必须要查一查,必须要较真!

于是,笔者开始熬夜搜寻各方的资料,查教会的资料,查玛高温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查上海和宁波的地方志,查他的笔记,查各种论文资料和研究文献……

终于,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苦熬,玛高温的形象渐渐“丰满”了起来。

【萧然山回复:看你这么认真,那么我上面的详细回复,还是值得的。我希望你能认真阅读我前面的回复,这有助于纠偏你的一些问题中的问法。】

 

玛高温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从香港出发,于当年冬天抵达宁波。1111日,在宁波创立了浸礼医局,即华美医院前身。

来宁波前,中文一窍不通。

如图,1842年在启程来中国前,玛高温在纽约周礼大学医学院发表了题为“传教伟业中一声的职责”的演讲,提出把行医作为传教的有效手段,因为医生“立刻就能使疑虑重重的异教徒明显感觉到其使命的仁善,即便不大懂患者的语言,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不懂他们的语言,福音牧师就啥也做不成。

“不懂中文”这一点在他的笔记中也得到了印证。刚到宁波时,他记录了自己的心声,说“言语是绝对的隔膜”,连聘请一个翻译都找不到,那时没有说英语的。

后来,玛高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只会一点点英文的周祖濂作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老师。1847年罗尔梯夫妇来宁波创办教会后,三个星期后,即同年1121日,成功将周祖濂发展成为美国JD教新教之浸礼会教徒,如图所示:……

这个周祖濂,据说就是上面这本书的作者“王治心”之妻的祖父)。周祖濂本是教玛高温医生中文的,已经受感一年多了。后来做传道士,并且著了一消罪集福真言小册,散布甚广。1849年又有高德来,他努力于翻译圣经。工作逐渐扩展到杭州以及金华湖州绍兴,成为华东教区,以杭州为中心。

按理说,好不容易才聘请到周祖廉作汉语教师,应该好好学习一番才是。但是,玛高温这一次却只在宁波停留了3个月。然后,就去印度孟加拉结婚去了!

3个月能把中文学成什么样,很精通?

直到18454月,玛高温才重新回到宁波。

这次应该好好学学汉语了吧?不过,玛高温忙着行医传教,忙着开办医院,忙着写文章发表在各大英文报刊杂志,忙着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总之,事情太多,事务繁忙,只能

带着翻译到处走而已,真正坐下来学习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

一来二去,也就学了些简单的口语,还是宁波方言,不是官话。

1848年,玛高温因为夫人健康状况不佳,便离开了宁波,前往华南,希望离香港近一些。所以,从1848-1854年,玛高温和妻子曾在厦门、香港和澳门等地暂住。直到1854年,玛高温才返回宁波,并于当年5月创办了《中外新报》。

1851年时,玛高温在宁波吗?好像不在啊!

 

既然不在宁波,那么此人又如何于1851年在宁波译著出版《博物通书》呢?

难道,这医生也学会了分身?!

【萧然山回复:由于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属于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玛高温本人是否能熟练运用中文,并不重要。他只要懂一些简单的汉语和懂一些简单的电磁学知识,就可以招募一些懂汉语的外国人(当时有)或者懂英语的中国人(当时也有),对欧洲大学的物理教材(电磁学部分)和当时的电磁学科普著作,进行翻译、编撰,玛高温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发起者、统筹者,以他的名义出版中文《博物通书》,作为他在华的工作业绩,供回国述职用。 我觉得这是真相。

昆羽先生把《博物通书》的初级肤浅电磁学知识拔高为“高科技”、“机密”知识,认为玛高温掌握不了,而且还强制要求玛高温必须能懂中文才能编撰此书。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要求。】

 

这么一说,肯定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准备动手修改资料了……

玛高温如此不务正业,在妻子的病都治不好,还到处寻医问药的情况下,居然还于1852年在宁波编撰出版了《日食图说》(内容系测算18521211日在北京、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香港等地所见日食情况),又于1853年在宁波编辑出版了《航海金针》,着重介绍海上台风知识,内有大幅插图,指示台风在中国海上流向,主要目的是为中国沿海船民了解海上行船的科学知识,少受台风之害。

不得不说,真是一位百科全能式的医生,啥都会,还是资深专家。

玛高温真是神乎其神,有那么厉害吗?

当然不是。

秘密就在于此人交际圈,搞了半天他也与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有着莫大的关联。

据考证,《博物通书》是华花圣经书房于1851年刊印的,该书又名《电气通标》。而且,有意思的是,华花圣经书房曾经将《博物通书》与《电气通标》并列,分别进行过刊印。

【萧然山回复:上面的《日食图说》、《航海金针》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不知,因此我无法评判。但从玛高温如此热衷于收集科学资料,编撰出版发行中文书籍,在华普及科普知识,这可能属于他的工作业务范围,因此,他需要在华业绩,从而获得他在自己母国的经费支持,回国述职,也就有内容可讲。

 

昆羽先生此文下面还有一半内容,他摘录了一些人物史料,推断出:“玛高温 —— 华蘅芳 —— 徐寿 ——王韬,是不是全都串起来了? ……《博物通书》极有可能就是王韬、华蘅芳、徐寿、李善兰之流,团队作战,整理华夏典籍后编撰出来的杰作。”他的意思是:清末华蘅芳 、徐寿 、王韬等中国害群之马,整理华夏电磁学典籍,编撰出来,然后说是西洋人的成果,交给玛高温出版。这颇像另外的“西方伪史”论者说,欧几里德几何其实是中国的,是明末汉  奸徐光启把它交给传教士利玛窦,然后利玛窦送到欧洲,变为《欧几里德几何》。(这里可以笑死)

你既然说清末华蘅芳 、徐寿 、王韬等中国害群之马,整理华夏电磁学典籍,那么你找出、给出华夏电磁学的传承文献来啊?任何一项成果,都不可能是忽然产生的,它要有大量的工作和论文支撑的。你的莱顿储电瓶在哪里,你的伽伐尼电流在哪里,你的伏打电堆在哪里,你的欧姆电流定律在哪里?

既然没有传承文献,那么玛高温《博物通书》内的电磁学知识成果是否由这几个天才“汉  奸”自己发现出来,善心大发,资助欧洲科学,免费送给玛高温,然后冒称是西人的成果呢?

我们来看昆羽先生口中的“之流”们的生辰年限:李善兰(1811-1882),徐寿(1818-1884),王韬(1828-1897),华蘅芳(1833—1902)。玛高温《博物通书》主要记录了自1746(莱顿瓶储电)、1752年(风筝引电)到1820年电流磁效应知识,这些知识在欧洲有浩如烟海的文献支撑(这些文献原物,现在还在),都是在这四个天才“汉   奸”成人礼之前发表。显然,四个天才“汉  奸”是无法通过时空大挪移来提前发现、作出玛高温《博物通书》内的成果的,然后免费送给玛高温,去支援欧洲科学的。

当时的欧洲,已经有了偏微分方程,会求解非线性方程,有复杂、有用的勒让德函数、贝塞尔函数、拉盖尔函数、厄密多项式,在流体力学、声学、弹性力学、磁学、电磁学、引力理论中得到应用,文献汗牛充栋,还要你去免费支援他们?】

 

【萧然山评述:

昆羽先生此文末尾还介绍了程碧波的一个“发现”。对程碧波这个“发现”,我了解,我也在微信上程碧波文章下面回复过。这里我根据回忆复述于下:

程碧波有一篇文章说,丹麦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1年)是剽窃自中国的发现。因为宁波有一本西方传教士刻印的中文书《博物通书》,里面记录有一条(大致意思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西洋人奥斯特发现磁针在电流旁会偏转(宁波《博物通书》原文是“嘉庆二十二年间,西洋人深究其理,将五金电器上增减两铜线平接于指南针上。增线在南,减线在北,则针之北极必转而向西。接于针下,必转向东......盖针之南北极欲绕增减二线而旋却又左右不同之故。”)。

我认为,嘉庆二十二年,是1817年,这明显是传教士在将西文翻译位中文时,把年份换算错了。但是,程碧波不这样看,他脑洞大开,脑补了几条阴谋论:电流磁效应是中国人发 现的,时间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传教士把这个发现告诉欧洲人,然后再用中文,来告诉中国人,这个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这本宁波的书,就是铁证。    

大家都知道,近代任何科学发现,不可能凭空忽然产生的,需要有一个年代积累。奥斯特发现这个效应,首先需要电流和电池。而欧洲在这之前已经有伽伐尼、伏打研究电池电流 ,同时在伏打和奥斯特之间,电流已经是当时欧洲的重要研究和表演项目(例如让几十个修女手拉手,接通电源,修女们同时跳起来),戴维和法拉第这对师徒发现了大量的电化 学现象,用电解法发现了新的元素。然后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这是电磁学的一个缺口,打通了电和磁的关系,于是,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了 一批定律,才由麦克斯韦在1865年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方程组。这方面欧洲古文献浩如烟海。

程碧波既然认为电流的磁效应是中国发现的,那么这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发现,它的前生今世,还应当有大量文献作证,包括电池、电流的发明、试验等,有吗?他当然没有找到。】

 

 

【萧然山回复:

结论:

如果有人对电磁学知识和历史不了解(哪怕是物理系专业的人,也不一定对电磁学历史细节很了解),那么昆羽先生此文对他,就很具有迷惑性,以为玛高温《博物通书》真的记录了欧洲当时的“高科技”、“机密”,而此等机密却能在中国大大方方出版给中国人,“对这种高新技术,必定如饥似渴,各国也会视之为重宝,为何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会把超前的高新技术免费翻译过华夏,白白送给中国人?天底下居然有这么好的事?不怕技术泄露?不想着技术封锁、不想着申请专利来大捞一笔???”,听了昆羽的这种发问,很容易被带入坑里。但如果你对电磁学知识和历史很了解,你就知道,他的九个问题,多数在乱问,而他的其余问题,则很容易回答。

我希望昆羽先生知道:

1)无论玛高温是自己根据欧洲大学教材来编撰、转抄欧洲科普书籍,还是请人捉刀翻译为中文,然后他作为发起人、统筹者来署名,都不是核心问题。玛高温编著或者主持编撰这些书籍(粗浅科普知识),只是玛高温需要的在华可供行政述职的业绩而已。首先,也没有证据证明玛高温就是一个学渣或者学弱、或者不学无术。从他热衷于出版中文科普著作来看,他是有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基础的。就算他是学弱,如果他因为工作业绩需要(要活动经费、要交账写年报、要有成果去述职),他也完全可以请人捉刀翻译,然后自己署名。自古学术圈子里面,学术掮客也不是没有(自己懂不懂学术细节不要紧,只要自己能有办法拉来经费,然后拉起一支队伍,就可以搞学术、出版著作,然后换来更多的经费)。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不存在神人、神书、神事。

2)最重要的一点是,玛高温《博物通书》只是一本欧洲同时期的肤浅(或粗浅)的电磁学初步知识的普及读本,只记录了到1820年代之前的静磁学和静电学内容,记录了当时欧洲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内的电磁学初步内容,根本不是当时欧洲同时期(科学共同体内)的“高科技”、“机密”之书。此书内容在1851年前的安培、阿拉果、洪堡、科拉顿、纽曼、韦伯、基尔霍夫、赫姆霍兹等眼里,只是粗浅初级读本。昆羽先生因为不了解电磁学历史,拔高了《博物通书》的“即时学术”价值,把它看成是神书、“机密”书,这是完全不正确的。

本来,我以为就这个专题可以写一篇教学论文,以正视听。但发现昆羽先生所提的问题是“伪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写论文了。就写成普通网络文章吧。

萧然山 2022/8/25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48655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 下一主题:用“西方伪史论”者思维去评判《...
 [2楼]  作者:liuliuliu123  发表时间: 2022/09/07 09:08 

看了一下这本书,应该是国人所编著(假借洋人玛高温之名出版)。说无线通信国内早于国外发明,那是缺少有力证据的。
 [3楼]  作者:liuliuliu123  发表时间: 2022/09/07 09:08 

玛高温《博物通书》的编撰出版,新出版?
学术上看,这类书没有意义。争论谁先发现、谁先发明,都是没意义。找不到什么证据,找到也不能代表什么。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84480190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