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中D点为水星轨道升交点,G点为水星轨道降交点。经计算水星从D点出发绕太阳一圈回到D点的周期为7600539秒。水星从G点出发绕太阳一圈回到G点的周期为7600525秒。 对,两个周期不一样,这就是轨道进动,是以太阳为中心逆时钟转动。 图2: 图3: 如果让观测者以太阳为中心跟随水星轨道逆时钟转动,则观测到的水星轨道“封闭”不进动,观测到的升交点和降交点则顺时钟转动,D1G1一个水星周期后成了D2G2。那么我们观测到升交点D点的周期实际为水星从D1出发到D2的时间,降交交点G点的周期实际为水星从G1到G2的时间。 设水星周期为T,水星从D2运动到D1的时间为T1,水星从G2运动到G1的时间为T1 则(T-T1)-(T-T2)=14秒,得到T2-T1=14秒。 假设水星公转一个周期观测者旋转(或轨道进动)角度为Ω。水星升交点与太阳距离为:47015159.7公里,水星在升交点速度为57.7公里/秒, 水星降交点与太阳距离为:67604398.5公里,水星在降交点速度为:40.13公里/秒: 则Ω*67604398.5/40.13 - Ω*47015159.7/57.7 =14秒。 得 Ω= 0.0000160944 (弧度)每水星年。 每一百地球年水星轨道进动值为1378.4角秒。 这个结果与现天文学数据(观测值574.6角秒:维基百科)差别很大,换算成水星升降交点公转周期差为5.84秒。 天文学的计算思路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时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根据太阳当时的赤经(相对当年的春分点),计算出水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再换算成日心参考系位置,再计算水星轨道进动值。所有的位置计算都是春分点以参考,所以最后结果要减去春分的进动值/岁差。 天文学计算值为5600.73角秒,减去岁差5026.11角秒,余574.62角秒,行星及其它综合摄动为532.33角秒,还差42.3角秒。 那么水星升降交点轨道周期计算就变成非常重要。: 凌日数据来源于NASA官网, https://eclipse.gsfc.nasa.gov/transit/catalog/MercuryCatalog.html(注:中最小日心距没有标出正负值,可参考http://www.docin.com/p-624499135.html 或https://wenku.baidu.com/view/bf6f9ced102de2bd96058859) 水星凌日数据还可以参考http://astro.ukho.gov.uk/nao/transit/M_1993/ 。 表1: 升交点周期为7600539秒。 表2: 降交点周期为7600525秒。 时间间隔计算:可以查询万年历(https://wannianrili.51240.com/)中凌甚日期对应的儒略日。两个凌甚对应的儒略日相减,就是相差的天数,换算成秒,再把小时和分钟的秒数计算进去。 时间补差:水星从凌甚时位置到达升(降)交点位置所花时间,如图1中水星从E点到D点。 补差比:是时间补差除以最小日心距的值,作为参考用。 因为光的传播为直线,所以当水星凌甚时,太阳,水星,地球的位值应该符合图1中的几何关系。 图4: 另外,由于地球也在运动,地心观测的水星经过太阳轨迹与黄道面的夹角θ并不是7.00487度。在升交点观测到θ为8.38772度,在降交点观测到θ为10.41566度。那么就可以通过最小日心距计算水星凌甚时与黄道面的高度(垂直距离),接下来就可以算出水星凌甚点与升降交点距离,除以速度就可以得出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