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界不应该有种族歧视 凡伟
导读: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成为一名好的科学的最根本的素养,比如说:当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医学家奖时,当记者问她,获奖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她回答:“好奇心”!由于目前我们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这对未来我们祖国培养新时代科研接班人非常的不利。这里,我们通过讲述一个前一久轰动媒体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来引申出一种培养中国学生好奇心的一种非常有效,并非常重要的可行性方式。
前一久因为“郭英森事件”,引发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把原本作为一个具有褒义性质的中性词:‘民科(民间科学爱好者)’推向了具有讽刺味道另一个极端,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多位国内知名的学者站出来发声:‘民科’普遍无法进行沟通,具有严重的偏执、妄想等精神问题,不愿学习,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同时觉得当下的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职业,早已经不是遍地是黄金的伽利略时代,民科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不是胡思乱想就能搞出什么重大的科学成果,也不可能搞出什么科学成功,应该遏制或一定程度上的打压他们,让他们不要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同样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非常同意“有选择性批判”“民科”的观点,也认为当下的科学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职业,但是,我不觉得民间可以爱好者就不能搞出真科学来,我们不应该用这样的理由来搞科学界的种族歧视,这是很没有科学良知的。
理由: 1:就事实而言,黑色种人确实没有我们黄色人种和白色种人好看,我们黄色人种的脸型也相对比较扁平,没有白色人种脸型的立体感强,所以,从审美的角度,白色人种确实比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好看。 就“民科”朋友而言,相对于我们经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官科”而言,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于我们来说,确实相差太远,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这个因素,我们很多的科研同行,都具有很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产生傲慢,傲慢又会产生偏见,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科学环境充满着傲慢与偏见,总喜欢打着科学专业化的旗号来搞科学界的种族歧视,试图划清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界限,体现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高大上。
2:事实上,并不是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已经过了伽利略那个遍地是黄金的时代,当下的科学更难取得成功,民间科学爱好者就更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事实上,当代科学更容易取得成功。 原因是这样的:就历史的真相而言,伽利略时代只有少数贵族识字,并且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人们根本没有时间、机会、经历去搞科研,并且科学思想的沟通也极度不方便,那个时代的科学也是极度专业化的职业;而就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国民普遍识字,生活也普遍有保障,空闲时间也更加充足,科学思想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和学习极度方便,加上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解释,所以,不可能说科学宝藏基本已经被前人挖掘完毕,因此,当下的科学同样容易取得成功或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所以,民间的科学爱好者是极有机会、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3: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学生或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采用“填鸭式”的应收教育,只注重一味地向学生大脑里灌输现有的二手知识,而不主张也从未批评性的去看待和接受这些已有的二手知识,考试也只是考对这种二手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大多记忆能力好、肯花时间学习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考得很高的分数,进而进入顶尖的大学。可是谁都没有想过,打游戏厉害的人并不表示他研发游戏厉害。而目前国内应试教育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总是把那些打游戏厉害的人(考试厉害的人)录取去研发游戏(科研),而不是录取那些好奇心强、思维灵活、喜欢动手或动脑、有自己的想法、不迷信权威的学生。并且很多真正的学术天才都是偏才,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擅长的东西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总是倾向于录取那些全能的考试天才,也许他们真的是天才,但是最大的天赋是考试,而不是科研或者创新。
4:儒家文化对中国学生或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另外,我们祖国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或者光彩的事,反而我们应该感到羞愧!因为中国的儒家文化,总体是一个讲究‘服从’的‘顺民思想’,讲究尊师重道、言传身教,最大的忌讳就是质疑圣人导师(孔子),并且在自己还没有成为一名大儒之前应该保持谦逊,忌讳质疑比自己有学问的人,这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和无知的行为。 这种文化思想在国人当中根深蒂固,比如:学生在课堂向老师发问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会被认为刁难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轻者被骂,重者还会挨打,甚至会被赶出教室或叫家长;特别的是,当一个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大胆的提出了一个质疑老师或者教科书的观点,会被认为相当的无知,在儒家文化看来,你要质疑一个东西,你得先去了解它,全部掌握了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师了才有质疑的资格,不然你没有质疑的权力,会遭受无情的批判,从而,中国学生的好奇心,从小就儒家文化扼杀了。就中国民间科学爱好者喜欢质疑权威一样,我们自诩官科的同行总是喜欢批判或者讽刺民间的朋友,不懂就不要乱说,等把某某某书、某某某理论学习了再来跟我探讨这个问题,或者常见的是,为了划清跟民间学术爱好者的界限,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通常会在门口的保安室放上几个高数难题,只有解决了的人才能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这是一种相当值得批判的行为),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儒家文化带来的傲慢与偏见。这也是学术界极大的种族歧视。
5:当然,“民科”朋友也并不像我上面说的这样好,但是我们应该试图研究一下导致他们这种精神、心态和性格扭曲的深层原因。 通常,我们的同行朋友总是抱怨‘民科’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沟通,总是捧着自己杯子里的水舍不得倒出来,装不进新的东西,无法听进别人的意见,更无心学习,不会认错,他们只想一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开口就停不下,可以说上几个小时。当然,我自己也有过亲身的经历,非常的难缠,一个民科朋友曾经跑到我的住处来跟我讲述他发现了“万有斥力”,万有引力是错的,我耐心的跟他讲解了引力的原因,最后发现,他完全听不进去,最后我问他这个观点坚持了几年了?他说几十年了,最终我终于明白,告诉他真相等于浇灭了他活下去的希望,最后我选择不与他讨论问题,类似的经历还有好多,我曾经批判过好民科朋友,发现没有一个人听得进行,曾经也产生厌恶“民科”朋友的想法,后面当我想通了深层的原因,现在更多的是同情! 原因是这样的:因为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很多的民科朋友没有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就辍学,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但是有一颗无比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无比的兴趣,特别喜欢看科普书,由于不了解当下科学发展的情况,有自己的想法时,不知道如何按照科学共同体公认的标准,系统、科学有效的表达和证明出来,由于所有的学术刊物都是我们主流科学共同体创办的,只掌握在我们主流科学家手中,由于‘民间科学爱好者’不能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出牌,所以,他们的观点(论文)根本无法通过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由于没有发表的途径,加上我们主流科研人员的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学术种族歧视,他们只能屡屡碰壁,时常遭受莫名的讽刺、挖苦、打击,最终导致他们心态、精神和性格发生扭曲,最后产生了现在这种极端的行为,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主流科学共同体没有做好或没有做得更好导致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引导他们学习、研究和发表他们观点的途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民科朋友都是上面这样的,我也曾遇到一些民科朋友(比如:梅晓春先生),他们的功底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深厚得多,而且最佩服的是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作为主流研究工作者的我们。很多时候,由于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从未想过去质疑教科书的观点,并且很多问题,刚开始我们去接触一些问题时,是有疑虑的,但当学习了教科书上的东西,我们的疑虑就全部打消了,觉得可以找到一种不错的解释方式了,可是我们从未想过这种是否是最终的解释方式呢?是否还有一种更加正确的解释方式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是否也是一个被条条框框固化,甚至被洗脑的过程呢?这有点类似于传销(或宗教),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怀疑对方是骗人的,可是当我们仔细去听了传销分子讲解的课,我们竟然就相信这不是传销,这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赚钱方式,而且别人质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知、恶意攻击的表现,对方是不懂我们的赚钱模式,等懂了,自然也就接受,也就不会怀疑了。
事实上,我们好奇心最强,最不惧权威,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年纪是我们青少年的时候,但是此时最大的缺点是知识和经验都不足,即便有什么好的想法,都是不成熟的,但是这种想法对科学创新非常的重要,但是目前的主流学术期刊对科学的严谨性、科学性要求非常之高,一般学生有什么好的奇思妙想根本不可能在主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这一定程度上就打击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就变相的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
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对每一个主流专业的核心刊物都设置一个特刊,对写作和论证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能自洽、言之有理、甚至于完全违背当下主流学术思想的奇思妙想都可以发表(毕竟任何被当下主流认为绝对正确的学术真理,都仅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解释)。这样必然可以激发我国国民的学术热情,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肯定能培育出更多世界级的学术大师。 对于这一定,我觉得我们的白春礼院长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担任中科院院长以来,开设了一个“中科院智慧火花栏目”,对投稿者的写作论证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自己认为好的想法,都可以投稿发表。不过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更加开放的发展,把这种特刊发展到国内每一个学术刊物,同时施加更加宽松的审稿要求,审稿人的工作重心是审核来稿是否是“奇思妙想”,是否“能够自洽”,是否“大胆创新”,是否“质疑主流”,是否“引人思考”,是否“令人震惊”,而不是说把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想法统统退稿,只要能自洽、言之有理,完全可以不对来稿的正确性做任何评述(因为审稿人任何正确性的评述都具有主观性)。
如果能采用以上方式,我们孩子的好奇心必然得到很好的培养,民间科学爱好者也得到一个很好的科学想法的发表途径(不至于像现在一样让当下很多民间科学爱好者因为想法得不到发表,还受主流科学工作者的讽刺、挖苦、封杀和打压导致心态、精神和性格极度扭曲异化)。这样,主流科学(官科)对民间科学爱好者(民科)的种族(阶级)歧视也就消除了,这也是一种科学文明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