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收稿日期是 1996 年,说明 20 年前我国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光纤陀螺仪的关键技术问题。杨红新先生到访过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们为什么没有提供给杨红新先生 Michelson 干涉仪的真实精度?推测原因,保密规定吗?不是,这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什么可以保密的。可能是,跟你说了也没有用。定做一个高性能保偏光纤 Michelson 干涉仪,这个价格杨先生也出不起。即使你出得起这个价格,我们也不想赚这个钱。于是,找一些技术上做不到那种精度的理由打发了事,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的确有一个结论,光纤型 Michelson 干涉仪光纤长度不能超过 20 ,长了也不能提高精度。具体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温度影响,光纤质量。最后,杨红新先生是相信了。但是不相信,又能如何呢?!确实,经济型 Mcihelson 干涉仪的精度就是那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