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天文学家近日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 下一主题:无知的物理学家们
超新星爆发时的光速不遵从经典速度合成律吗?
[楼主] 作者:pengguoliang  发表时间:2011/08/28 21:04
点击:764次

相对论信徒认为光的传播速度并不遵从经典速度合成规律的一个所谓的铁证是:这种令人惊奇的结果首先是通过天文观测研究发现的。例如,现代观测到的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的蟹状星云,通过分析知道它是1054年出现的一颗超新星的遗迹。根据我国北宋时期的天文记载,这颗超新星在爆发开始出现的头23天中很亮,随后逐渐变暗,直到22个月以后肉眼才看不到。这实际上是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温度日益降低的表现。从地球上看到的超新星亮光正是这种爆发物质发出的,并且亮光的传播速度仍为光速c,而与爆发物质的运动速度u无关。但如按经典速度合成公式(v=u+v')计算, 取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运动速度u≈1500km/s,则在地球的视线方向上,亮光的传播速度应为(c+u);而在与该视线垂直的方向上,爆发物质运动速度在视线方向的投影为零,故亮光的传播速度仍为c。这里的爆发物质至地球的距离仍近似地取作5000光年,则不难算出以上具有不同速度的亮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差约为25年,这同实际测量的22个月的亮光持续时间显然不符。

 其实,以上都是相对论把天下人当傻瓜,用来蒙大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5227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天文学家近日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 下一主题:无知的物理学家们
[楼主]  [2楼]  作者:pengguoliang  发表时间: 2011/08/28 22:50 

其实,以上都是相对论把天下人当傻瓜,用来蒙大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弹性介质中任何一点与其周围相邻各点间都有弹性力的联系。介质中任一点的振动将直接引起邻近各点的振动。因而在波的传播中,任何一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波源。1690年惠更斯在建立光的波动学说时,提出了一条原理即惠更斯原理。它的内容是:介质中波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在以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惠更斯原理对任何波动过程都是适用的,不论是电磁波或是机械波,也不论这些波通过的介质是均匀的或是非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或各向异性的。

 根据惠更斯次波原理[8],任何时刻任何波动的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因此,任何波动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到的任何媒质或障碍物,都可以把该障碍物的表面的每一点或媒质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次波。故任何波动在前进中遭遇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或媒质就能以该物体表面的每一点或媒质作为次波的波源,波动的速度就随着与波相接触或遭遇的次波源(物体)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

 

    麦氏电磁学理论所说的的光速为常数是指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例如光波在媒质中反射、折射透射后的速度。对于没有次波源的光波,光波的速度是光子相对于波源的速度,例如,光波在真空真空的速度。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遵从经典速度合成规律的。

次波源的速度是随时变化的,光波相对次波源的速度是常数是指次波源发射次波时刻的速度。当太阳光照射到麦-莫实验的那面镜子时,那面镜子就成为次波源了,地球上的空气分子或者地球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成为次波源。

光子、电子、质子从超新星 到达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极其遥远的星际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光子、电子、质子会无数次碰到星际介质分子。星际介质分子就是光子的次波源。

 

而且超新星周围充满气体 。按照李宗伟、肖光华著的{天体物理学}第293页所说,年轻星周围气体的密度N(H)~10的9次方每立方米。在此条件下,一个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大约只有L,L=1/N(H)σ10的12次方米,(年轻星周围气体的)HⅡ区的半径R~10的14次方至10的18次方米。

我们现在来分析超新星爆发的情况:取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运动速度u≈1500km/s,则在地球的视线方向上,亮光的传播速度应为(c+u),背光运动的光源发射光子的速度为(c-u);而在与该视线垂直的方向上,爆发物质运动速度在视线方向的投影为零,故亮光的传播速度仍为c。光子从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发射出来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会多次碰撞到超新星周围的气体 分子(即次波源),气体 分子(即次波源)可以看做近似静止。假设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的自由程l与"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相同",,即为10的12次方米(实际上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的自由程远小于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因为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后只有小部分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       

对于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t:

 t=l/ (c+u)=10的12次方米/(299800000+1500000)=3319(秒)

 

对于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t':

 

 t '=l/ (c-u)=10的12次方米/(299800000-1500000)=3352(秒)

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同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差为3352秒-3319秒=33秒。在第一次碰到星际气体(次波源)之后,根据光速是指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两个光子具有相同的速度向地球运动;在后续的运动中遭遇完全相同的星际气体(次波源)和完全相同的路程(光程),所以在后续的光程(指第一次碰到次波源之后向地球运动的路程)中,两个光子经过的时间相同;所以,速度为(c+u)的光子与速度为(c-u)的光子从 爆发时的超新星到达地球的时间差为33秒,并不是相对论信徒所算的25年。

 

[楼主]  [3楼]  作者:pengguoliang  发表时间: 2011/08/29 08:54 

对【2楼】说:
 

弹性介质中任何一点与其周围相邻各点间都有弹性力的联系。介质中任一点的振动将直接引起邻近各点的振动。因而在波的传播中,任何一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波源。1690年惠更斯在建立光的波动学说时,提出了一条原理即惠更斯原理。它的内容是:介质中波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在以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惠更斯原理对任何波动过程都是适用的,不论是电磁波或是机械波,也不论这些波通过的介质是均匀的或是非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或各向异性的。

 根据惠更斯次波原理,任何时刻任何波动的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因此,任何波动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到的任何媒质或障碍物,都可以把该障碍物的表面的每一点或媒质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次波。故任何波动在前进中遭遇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或媒质就能以该物体表面的每一点或媒质作为次波的波源,波动的速度就随着与波相接触或遭遇的次波源(物体)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

 

    麦氏电磁学理论所说的的光速为常数是指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例如光波在媒质中反射、折射、透射后的速度。对于没有次波源的光波,光波的速度是光子相对于波源的速度,例如,光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遵从经典速度合成规律的。

次波源的速度是随时变化的,光波相对次波源的速度是常数是指次波源发射次波时刻的速度。当太阳光照射到麦-莫实验的那面镜子时,那面镜子就成为次波源了,地球上的空气分子或者地球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成为次波源。

光子、电子、质子从超新星 到达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极其遥远的星际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光子、电子、质子会无数次碰到星际介质分子。星际介质分子就是光子的次波源。且超新星周围充满气体 。按照李宗伟、肖光华著的{天体物理学}第293页所说,年轻星周围气体的密度N(H)~10的9次方每立方米。在此条件下,一个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大约只有L,L=1/N(H)σ10的12次方米,(年轻星周围气体的)HⅡ区的半径R~10的14次方至10的18次方米。

我们现在来分析超新星爆发的情况:取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运动速度u≈1500km/s,则在地球的视线方向上,亮光的传播速度应为(c+u),背光运动的光源发射光子的速度为(c-u);而在与该视线垂直的方向上,爆发物质运动速度在视线方向的投影为零,故亮光的传播速度仍为c。光子从四散飞出的爆发物质发射出来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会多次碰撞到超新星周围的气体 分子(即次波源),气体 分子(即次波源)可以看做近似静止。假设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的自由程l与"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相同",,即为10的12次方米(实际上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的自由程远小于光子在中性介质内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前所通过的距离,因为光子与星际气体碰撞后只有小部分使一个原子发生电离}。

现设两个光子同时从超新星(光源)发出射往地球,其中一个光子的速度为(c+u),另一个光子的速度为(c-u  )   

对于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t:

 t=l/ (c+u)=10的12次方米/(299800000+1500000)=3319(秒)

对于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t':

 t '=l/ (c-u)=10的12次方米/(299800000-1500000)=3352(秒)

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同速度为(c-u)的光子第一次碰到次波源所经过的时间差为3352秒-3319秒=33秒。在第一次碰到星际气体(次波源)之后,根据光速是指光波波动相对于次波源的速度,两个光子具有相同的速度向地球运动;在后续的运动中遭遇完全相同的星际气体(次波源)和完全相同的路程(光程),所以在后续的光程(指第一次碰到次波源之后向地球运动的路程)中,两个光子经过的时间相同;所以,两个同时从超新星发出的速度为(c+u)的光子与速度为(c-u)的光子从 爆发时的超新星到达地球的时间差为33秒,并不是相对论信徒所算的25年。

 



※※※※※※
-150
 [4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11/08/29 11:35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05/08/07 19:50


先找个公认说法、再播图不播话、最后问大家:
超新星爆发时的光速不遵从经典速度合成律吗?

公认说法:
九百多年前,有一次非常著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当时北宋王朝的天文学家做了详细的记载。据史书称:爆发出现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1054年)。在开始的二十三天中这颗超新星非常之亮,白天也能在天空上看得到它,随后逐渐变暗,直到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才不能为肉眼看见,前后历时二十二个月。这次爆发的残骸就形成了著名的金牛座中的星云,叫做蟹状星云。
========================
播图一:超新星爆发示意图
←●→(A)……………●
…↓(B)………………◎
========================

这条古老的记录同光速颇有关系。当一颗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它的外围物质向四面八方飞散。也就是说,有些爆发物向着我们运动(图中A处),有些运动方向则在垂直方向(图中B处)。如果光线服从经典速度合成公式,那么,按照类似于对投球运动的分析即知,A点向我们发出的光的速度是c+u ,而B点向我们发来的光的速度则大约仍是c。
==============================
播图二:超新星爆发的光速示意图
←●→(A)……(c+u)………●
…↓(B)…………(c)………◎
==============================

这样,由A点发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t=L/c+u ,而由B点发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 t′≈L/c。蟹状星云与地球的距离L大约是5千光年,爆发速度是每秒1500公里左右。用这些数据来计算,很容易得到:t′-t≈25年。
========================================
播图三:超新星爆发的光到达地球时间示意图
←●→(A)………(t=L/c+u)……………●
…↓(B)…………(t′≈L/c )…………◎
========================================

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在25年里都可以看到开始爆发时所产生的强光。然而,这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历史的记录是:岁余稍没,即一年多就看不见了。这就证明上面的推算有问题。结论似乎应该是:从A点或B点向我们发射的光,速度是一样的。即光速与发光物体本身的速度无关,无论光源速度多么大,向我们发来的光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光速并不遵从经典的速度合成律。

问:超新星爆发时的光速不遵从经典速度合成律吗?
对!相对论就是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的伟大的真理!
错!相对论就是一般人都能理解很了的伟大的谬论!
注:相对论出于简单归于深奥的根源就是令c+u=c!

※※※※※※
即别轻信人说的,也别坚信己学的,更别迷信书写的;只信亲眼能见的,而且亲手能算的,关键亲身能验的;科学事实
[楼主]  [5楼]  作者:pengguoliang  发表时间: 2011/08/29 17:36 

对【4楼】说: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从超新星到地球之间的空间并非真空,而是充满了星际介质。如果是真空,您的算法是正确的。如果,不是真空,您的算法是不正确的。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52279376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