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楼】说: 论电流的形成和光速不变现象 一.电流的形成时间和电流所经过的路程无关,和电源的性质无关 二.光速不变现象是存在的,但得到的结论(相对论)是错误的 一.电流的形成时间和电流所经过的路程无关,和电源的性质无关. 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 首先,我们找一根口径和玻璃球直径相等的钢管(玻璃球在管内能移动)。然后在管子内装满玻璃球。就以能装10个球的管子来做实验,管子的2端分别叫A端和B端。管子里的球从A端起,按顺序分别叫1,2,3,4,5,6,7,8,9,0。 现在我们要向管子里再装进玻璃球11,从A端装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是1球先动,2球接着动到3 ,4。。。。0,最后把0球挤出来呢?还是11,1,2。。。。0一起动,在11球装进管子的同时,0球也同时被挤出来呢? 按照我们的想象,一定会认为玻璃球是按顺序在动。 我们反向想一下,假设1球先动而2球还没动,1球会动到哪里,没有2球给他动出空间,1球怎么会动呢?所以,11球到1,2,3,。。。。0球同时在动。也就是说11球开始向管子装的同时,不论装11球的速度快慢,整根管子里的球都同时在运动。 上面说的1球到0球中,球与球之间的间距我们是要求为0的,但是任何物体间或物体内微离子间的间距是没有绝对0的。我们把这种间距的大小也叫"密度"吧。物体在一定密度状态下保持平衡的状态,我们叫他"平衡态"。("平衡态"的物质中,只要有2个物质的距离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到其他物质的状态,就是说物体间的密度会发生变化)。影响密度变化的原因有2:1是自身的变速运动。2是外力的作用。 所以,从宏观来说(0距离)11球到0球同时在动。从微观(没有绝对0距离)来说11球到0球是按顺序在动。从11球进入到0球出来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也就是密度变化时,11球要经过1-0球间距压缩时多出的距离所用的时间。就是说,11球到0球之间在一起运动时的密度变化越小,各球的同时性就越一致。当11球推动1-0球运动时,密度的变化接近0的时候,11,1,2,3。。。。。。0就同时在运动。就是说11球进入钢管的同时,0球也同时从钢管内出来。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下面2个结论: 1."球流"(我们把玻璃球在钢管内的整体运动叫"球流")的形成时间和"球流"经过的距离无关。(和"球流"受到的阻力有关,阻力越大,密度变化越大。当阻力为0时。"球流"中的每个球的运动时间同步)。 2"球流"的形成时间和使"球流"运动的那个球的速度大小无关(大于0)。 电流的形成是导体内"自由电子"(以后简称为电子)定向运动的结果。这个结论是在教科书上学到的。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导体内有电子,这是公认的。是否已经"满"了,我们还要证明一下: 我们把一个导体接到电源开关上,导体的另一端不连地线,在电源处装一个电流表,当打开电源时,电流表如果有电流流动,就说明导体内电子不满,反之,就说明满了。事实说明,并没有电流流动。这也证明导体内的电子密度处于一种"平衡态"。[用精密的电流表会看到有电流流动(因为导体内电子密度小于电源的电子密度)。当我们切断电源时,把这个导体经过放电,重新接上同一电源,测得的电流应该和上次一样,这也可以说明导体内电子密度处于一种"平衡态"] 我们把导线看成是一根装满电子的管子,把电子看成是钢管内的玻璃球,那么当电源处连接导线的地方进入导线一个电子时(导线接地),我们可以得出下面3个结论: 1.如果忽略导线的阻力(超导),那么导线内参与运动的电子将会同时同步运动。导线形成电流的时间和电源处又进入电子的时间同时。不忽略导线的阻力,电流形成的时间和又进入的那个电子进入的时间相比较,会有延后。但是电流形成的时间和导线的长度无关。 2不管又进入的那个电子的速度大或小,不管是什么物体在什么状态下发出的电子,只要它克服导线阻力的时间一样,那么形成电流的时间就一样。 3因为电流形成的时间和距离无关,我们怎么能算速度呢?所以描述电流的形成现象,不能用速度。 二."光速不变现象"是存在的。 "光速不变现象"是存在的,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没人发现过。这种现象产生的结论(狭义相对论)虽然在人们的争论中存在了105年,但他真的正确吗? "光速不变现象"包括2点:1在真空中,光速相对于任何匀速运动都是不变的。2不论光源在什么状态下发出的光,不论是何种光源发出的光,光速都是不变的。这2种现象是存在的,在下面的实验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但是不去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得出结论,会正确吗? 我们来做下面实验: 我们找一根口径和玻璃球直径相等的玻璃管(玻璃球在管内能移动)。管子够长(够实验用)。然后在管子内装满玻璃球。就以能装N个球的管子来实验,管子的2端分别叫A端和B端。管子里的球从A端起,按顺序分别叫N1,N2,N3,N4,N5,N6,。。。。。N。球与球之间0距离。现在一个人步行,一个人坐火车从N1端出发X秒后,向管子里装入玻璃球N-1,N-2。。。。。,当装进球N-1同时,步行的人走到N8,坐火车的人坐到N88,这时候步行的人看到N8在运动,而做火车的人同时会看到N88也在运动(因为管子里的球同时在运动)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忽略玻璃管的形变,在玻璃球间距为0的情况下,玻璃管内的"球流"相对于任何运动(包果匀速运动)都是不变的。这和"光速不变现象"有啥区别,他正确吗? 我们取一根U形底够长(够实验用)U形管(为的是事先装满水,但不溢出),装满水后,接到水龙头上。U形底装N个水表,分别叫N1,N2,N3。。。。。。一个人步行,一个人坐火车从N1端出发X秒后,拧开水龙头,步行的人走到N8,坐火车的人坐到N888,这时候步行的人看到N8在转,而做火车的人会看到N888也在转(忽略水的密度变化和U形管的形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把装满水的U形管看成是上面说的装满球的钢管,就不难理解了。 结论:忽略水的密度变化和U形管的形变,水流的速度相对于任何运动(包果匀速 运动)都是不变的。这个结论正确吗? 和"光速不变现象"一样吗? 我们取一根长度够长的导线(够实验用)在上面串联N个灯炮。分别叫 N1,N2,N3。。。。。。一个人步行,一个人开航天飞机 从N1端出发X秒后,接通电源,步行的人走到N9,开航天飞机的人飞到N9999,这时候步行的人会看到N9亮了,而开航天飞机的人会看到N9999也亮了。(忽略导线内电子密度的变化及导线体积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把导线看成是上面说的装满球的钢管,就不难理解了。 结论:超导状态下,电(流)的速度相对于任何运动(包果匀速 运动)都是不变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和"光速不变"现象有区别吗? 相对论的最早提出依据之一就是"光速不变现象"。包果2点,这2点在上面的"玻璃球流""水流""电流"中都是存在的。 我们把"玻璃球流""水流""电流""光"等的运动,通称为"粒子流"运动。为了好理解,我们把 "粒子流"看成是一列火车,把其中的"粒子"看成是每一节车厢。一个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一个人站在第20节车厢前,当火车开动的时候,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的人看到车厢动了,就说火车开了,而站在第20节车厢前的人也说火车开了。 用2个人都同时说同一列火车"开了",来证明2个人是站在同一位置的,而造成2个人间的距离变为0的原因是因为火车跑的快,对吗? 我们平常所说的光速,指的是光子流的形成速度。光流的形成是怎样的呢? 因为我们看不到传递光的那种载体,他既不是满水的U形管,也不是满电子的导线。但我们最少知道光是一种"粒子流"。这种"粒子流"象类似于上面的"玻璃球流""水流""电流"的方式传播。 我们可以人为的把宇宙分成若干个区,单个区以立方体的形态存在,大小相等。区与区之间的间隔为0,区与区之间相对静止。每个区的最小单位为"1光"(只能容下1个光子)。2级单位为"立光"(8个小立方体形成一个大的立方体),以次类推。物质在这个参照系里可以相对于小区,也可以相对于大区,但是相对于的区的单位要一致(大小相等)。(我们也可以以1立方米为一个区单位)。各区相对于太阳静止。 我们可以设想,光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的: 在上面的参照系里,每一同单位的区里的光子密度相等,但是光子数目以动态不变存在(当这个区进入一个光子的同时,必须同时有一个光子从这个区出去)。 光子以质的形态存在,只有运动能量够大的时候才会被人眼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当运动能量不够大时,我们用仪器测到的,应该就是"电磁波"。还有更多运动能量低的连仪器都测不到的,我们也叫他光子。 假设有一束光的第一个光子进入N1区,在这束光的传播方向上同单位的区有N1,N2,N3。。。。,只有当某一N区内有一个光子被吸收,这束光才能进入N1区。就是说,当第一个光子进入NI区时,在这束光的传播方向上同单位的区N1,N2,N3。。。。,一直到N区,都有光子在运动,运动的光子被我们的眼感受到就是光束。 洛阳 赵永涛 13525869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