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今天收到羊兄一信,上面由于乱码看不成。只是题是贝托齐实验室的后半部分结论是用逆子的力速关系。 请你留意该实验室。 |
你好:
我今天收到羊兄一信,上面由于乱码看不成。只是题是贝托齐实验室的后半部分结论是用逆子的力速关系。 请你留意该实验室。 |
逆子找“风”难? 逆子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为“帆”找“风”。 “力速度”其实很需要如同“光子说”这样的“场子说”的支持, 不过电磁场与静电场是有些不同,但你确实需要如同“风帆问题”中, 扮演那个“风”的演员,但是要注意“风”可不是“波”, 所谓“粒子也是波”的说法是个误解, 严格的说应是:粒子也能[产生]波。 静电场是要麻烦一点,可如果你坚持“力速度”的说法, 最后只能依靠类似“光子说”的“静场子说”才行, 但好象你对“光子”并不以为然,这可就两难了。 |
纠正上贴:我不认同wangjqq先生对其加速原理(同步辐射)的解释。 ※※※※※※ 逆子 |
昏倒! 我当是什么天大问题,查遍了书还找不到。这引力势与“钟慢”的定量关系式,随便找本广义相对论的书都有,稍为深入一点的大学普通物理上也会有。 今天心情好,就先教教你。 在低引力区(我们先不考虑黑洞或接近黑洞这样的极端情况),引力势为 φ = -GM/r 其中G是万有引有常数,M的星体的质量,r是距离。先提醒你一下,这里有个负号,引力越强,引力势越低。免得你以后自己搞错了还怪相对论不对。 在引力势低的地方钟走得慢,在引力势分别为φ1和φ2的地方测量两个事件的间隔,得到Δt1和Δt2,它们的关系是: (Δt2-Δt1)/Δt = 1/c^2 (φ2-φ1) 因为在低引力区Δt2-Δt1非常非常小,分母中的Δt使用Δt1或Δt2都可以,不会引起实质性的差别。 再强调一遍,以上说的是低引力区的近似,可以用它来处理地球表面或太阳表面的钟慢效应,但请不要随便推广到黑洞那里去。 接下来怎么算卫星上的时钟问题,就留给老兄你了。 |
寻同亮异,探讨原子模型:同步辐射 你的说法: “光的传播就是WG引力子流与作为空间传播媒体物质WG以太 干涉叠加的结果,形成一种驻波状态。 假设,光源受到某种作用,激发出一些光物质WG的脉冲束。 这些粒子束进入到周围的媒体以太中。该以太由相同的物质WG组成, 必然会引起以太的波动。波动的频率与光物质脉冲束的速度, 能量等性质有关。同时,以太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光源产生反作用。 迫使光源以协迫振动的频率激发光物质WG。 我们有波动理论成熟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这一物理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驻波问题。” 我的说法: 运动的物体使前方的介质压缩,形成介质压缩势能, 这势能的自然释放速度就是这种介质相对稳定的传播速度, 第一个“介质压缩能”释放后,扩散的介质又压缩其它介质, 形成第二“介质高密度区”,这就是“波密”的意思了, 由于“介质压缩能”释放是双向的, 所以又在原来的“波密”处出现了“波疏”(低密度区)。 我说的“运动物体”也可以是产生“同步辐射”的电子团, 而“电子团”也可以近似看成是绕核旋转的电子, 所以你说的“光源...激发”也可比喻为电子团“同步辐射”, WG的脉冲束已经是WG(以太)的波动了(同步辐射---物质波), 没有必要再“必然会引起以太的波动”了吧? 波动的频率应该与绕核电子的速度相关(参考同步辐射), “光物质脉冲束”应该是绕核电子的产物(光波)? 我说“介质高密度区”释放是双向的,也就是一个方向是“行波”, 另一个方向就是你说的“驻波叠加”了, 你用“驻波”概念更清楚、准确些,可以定量描述,画的象。 不过考虑到电子绕核转动,其转动周期与另一个“调制波”周期对应, 相当于用这个“转动波”去调制“同步辐射”, 现在的问题是:哪个是我们看到的“光波”? 也许可以从氢光谱分析的分立谱线中寻找答案? 也许与“k项、n项”有关?再说吧。 总之,回旋加速器中的“同步辐射”提供了一个比 “星球模型”更准确的原子模型, 而且原子核也是有磁场的,比如“核磁共振”什么的, 所以“能级跃迁”发射光子的说法也有问题, 电子受外界作用,线速度增加,是会有绕核半径r的增加, 但r变化应该是连续的,而且频率增加是与电子线速度相关的, 光波的本质很可能就是“电子波”了, 而“旋转调制”的作用是什么?还不太清楚, 这对应于回旋加速器中的“电子团”回旋频率。 现在的问题看来是需要一台回旋加速器了。 对磁场的看法我们是相同的,即:光介质涡旋。 其实静电场和引力场也是一个涡旋场, 而“万有引力”必须在这个涡旋场内才成立, 比如两个[不旋转]的物体,距离星球越远, 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可能就越小,这也很容易检验呀。 静电场是逆子在考虑? 你算出的“WG的质量级为36×10-42克”与我算出的量级有些不同: m=2h/cc=2[(6.626*10^-34)/9.8]/(3*10^8)=4.5*10^-43(千克), 如果你的单位是[千克]的话,就是一样的了, 我的算法见后附文《波能量子微分化》,不知你的算法大概是怎样的? 另外, 你对“动质量”的看法可有问题了,“雨滴的质量”是怎么回事? 象滚雪球一样吗?越滚越大? 在“洛伦兹变换”的问题上可能有分歧, 其实“光速不变”就是建立在“不存在光媒质”的假设下的, 如果WG是可运动的,洛伦兹变换就没了[起码]的基础。 先说这些,其它的以后再论吧。 希望今后继续各抒己见,寻同亮异? ============================================================== 《波能量子微分化》 所谓“量子化”就是把研究对象“微分”化的意思, 而“微分”是没有止境的,可以趋于零, 这对应于“空间介质”的无限可分。 但对于特定层次的问题,比如分子、原子级的声波, 应该以分子或原子为“微化”单元---量子。 “量子物理”是以对“波能”的“以直代曲”:量子化开始的, 即:e=hf,设量子的代号是@,它与力学中的质点相似, 在时空{x、y、z、t}内,对于综合作用之和F, 有{m、v、a}量子特征值: 按“介质波”的观点,波是介质粒子的简谐振动, 所以介质粒子@对“测量靶”的作用过程是: 每秒钟撞击靶面f次,如果粒子@的所有动能都转换为对 靶内的电子作功(光电效应),则一秒钟内,一个@(量子) 的能量转换为(V:粒子的平均速度): (1/2)mVV*f=e=hf,m=2hf/VV (一般f应大于电子逃逸频率) 而每一次的能量转换为(不考虑单位时间): (1/2)mVV=e=h,m=2h/VV 所以h并不是常数,它是介质粒子作简谐振动时的“平均动能”, 比如对于水波、声波,对应不同的m和V,就有不同的h值, 比如对于空气中的声波就有相对不变的常数h=(1/2)m(340)^2, 这是“量子物理”对能量“微化”(量子化)的特例之一。 对于光波,如果假设[光介质粒子]的“微化单元”是“以太”, 再假设同坐标系中的光速是相对稳定的c,则“以太”的[静质量]为: m=2h/cc=2[(6.626*10^-34)/9.8]/(3*10^8)=4.5*10^-43(千克), 这就是“以太”的静质量了(以太阻力取代了动质量), 请比较: 电子静质量=9.11*10^-31(千克) 质子静质量=1.67*10^-27(千克) 中子静质量=1.68*10^-27(千克) μ介子静质量=1.88*10^-28(千克) 其他“强子”的静质量都比μ介子大, “光子”和“中微子”的静质量暂时测不到, 不过前几个月报道日本测到了“中微子”的静质量, 总之,这方面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 从量纲上讲,e=hf中的e应该是“量子功率”, h是“量子功”,乘以频率f后,得到的是单位时间内 单个粒子(量子)所作的功---“量子功率”e, 这是简谐振动与一般直线运动的不同之处,叫特性吧, 请对比功率=功/时间:N=A/T。 对于波能功率的“积累效应”有: E=(n/S)hf n:介质粒子数量, S:面积, n/S=I:量子密度,波强度,所以微分效应是: dE=(Ids)h(fdt) 这算是“波功率”的微分方程吧? 总能量:E=hf∫I dsdt 即:强度对时空的积分, 如果强度I在面积S上均匀分布,且I与时间t无关, 则近似有:E=nh(fT) (n=IS:介质粒子数量,T:时间,fT:作用次数)。 即:E=nT(hf) ================================================================= 还请tongz1 不吝评论。 |
回复:请yanghx帮我纠正WG理论中的错误之处,不胜感谢!亦作回复。 你好: 我们都同意在真空中有物质存在,但是这种物质的性质我们的表述各不相同,我认为原因是我们对一些物质的性质的认识不统一,比如说质量。 你认为暗物质有质量,而我认为它没有质量。这样我们以后的路就不可能统一。 为了我们以后对于物质的性质能在同一个标准上进行探讨,我建议我们对一些物质的基本性质做研究,然后基本上定义它,并做出它的规范。 |
回复:您是否再审核引力学方法测得的宇宙质量。我接受暗物质总质量为宇宙总质量值的95%的结论。 您是否再审核引力学方法测得的宇宙质量。我接受暗物质总质量为宇宙总质量值的95%的结论。我不接受相对论的所谓有“静质量为零”的物质。原因是支持它的实验缺乏起码的数理逻辑严密性和可靠性。尽管目前的科技气候往往会被人当作为笑料。请原谅,我可能很固执。 WG theory> |
回复:我改变了对wangjqq先生加速器的看法 你完全理解错了,我的加速器的倍压电源是产生高压直流电用的,完整的名称应该是倍压整流电源,实际加在加速塔盘上的是相当平稳的直流电压。 还是你原先的理解是正确的:我的加速器在原理上并无任何新意,它只不过是一台普通的高压加速器,而且电压并不是很高。采用超音频电源进行倍压整流主要是为了减少电容器的电容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小体积,也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击穿放电时的能量,减少击穿放电的危险性。 我的加速器在结构上的唯一特点是将倍压整流电路与加速管装在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真空的高绝缘能力,简化了绝缘处理问题,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 我坚持进行实验的原因是:我认为在现在的能量超过1兆电子伏的静电电子加速器或高压电子加速器中电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只不过人们视而不见罢了。现在普遍使用的测速方法是利用磁场使电子束偏转,这种方法只能检测电子的动量MV,由于人们普遍承认高速运动的电子质量增加,而电子的速度不会超过光速,所以把测量得到的动量MV的增加归结为电子质量的增加。换句话说,如果认为电子的质量不会增加,那么现有的测量结果就已经显示电子的速度超过了光速,甚至超过几倍。 要摆脱间接测量所带来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直接测量电子的速度。按说最简单的方案是在现有的静电电子加速器或高压电子加速器上安装一个我的测速装置。可是遗憾的是:没有人同意我对加速器进行改装。所以我下决心自己制造一台加速器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 |
回复:对场、场物质问题,应该说我们间的认识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对场、场物质问题,应该说我们间的认识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场不是物质,并不存在以往说法的场的“特殊物质”,场是某种物质的运动状态。当然更谈不上具有质量的问题。在WG理论中有关于电磁场的表述。至于引力场,WG理论并没有涉及其产生引力相互作用的机理。WG理论中的WG只是一种具有引力特性的粒子而已。至于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确实不能把简陋的思想在这里抛出来。 光和光的传播问题那就不是场和场物质的问题了,暗物质不是引力场物质。大家细读后也会心照不宣的了。 WG theory> |
恰恰相反 你好: 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的差别很大。 我认为场是由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我们还不能捕捉它,它没有质量,它很微小,但是它却实是物质,是微粒。而且是几种,性质在有些方面相同,而在有些方面不同。 而你是否定的。这能说我们的认识差别不大吗? 光,我的认识是它的传播与场物质有很大关系。 好了,你说一下,你的暗物质的表现与存在的地方,这样我们继续讨论下去。对于一些新的见解,分析以后再否定比不分就否定要好的好。即是否定了,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就无形的把新的东西的优点吸收了。 看来,对于暗物质的认识,与我以前的认识不同了,你的网页我打不开,不知是怎么回事? |
回复:致刘又维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进入文章区 文章浏览区> ※※※※※※ 逆子 |
回复: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 逆子: 关于你所要设计的高压高频电源,我没有时间来专门搞它。你对于电子技术,至少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学好。你应该去找受控电源的基础原理书来看一看,三级管是电流控制电流源;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电流源;理想的电流源内阻为无穷大,输出电流乘上负载电抗就是输出电压。在实际的电路中,控制电流源的输出要受到欧姆定律的限制,于是就会出现削波现象! 固体激光器中的氪灯启动电压很高,要几万伏的高压脉冲,就使用了升压变压器。频率在几兆赫的升压变压器,可以使用收音机中的中波天线磁棒做磁芯,频率在几十兆赫的升压变压器,可以使用收音机中的短波天线磁棒做磁芯。要求比较高时,可以使用多股丝包线(又称为中频线)来进行绕制。高压线圈必须分段来饶,并用环氧樹脂封装。或装在专门的绝缘油中。你可以向制造固体激光器的上海光机所,华中理工大学等单位请教设计的参数。我在1983年曾经做过固体激光器的电源,就是上海光机所帮忙做出的升压变压器。初极输入端使用300V的电压,输出脉冲电压为2万多伏。脉冲很短,属于高频单脉冲。 对于直流高压电的取得,警察使用的电棍,就达到2万伏到22万伏的电压,供电为普通的几节干电池。也就是先做成振荡电流,产生高频交流电,经过变压器升压后,用倍压整流方式得到数万伏的直流高压电。当然,它的振荡电流,频率只是几百千赫。目的只是为了使用小体积的的高频变压器。所以,设计上不是很难。 逆子应该先把概念搞正确,然后是要有实验动手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很难作出东西来的。别人也是爱莫能助!当然,如果有钱请别人搞,完全可以做出来,只是投资很大!老师说,就是做出了它,也未必能发现超光速现象?就是发现了超光速现象,也是枉然。相对论已经超出正常的说理学术讨论。光斑的移动速度就是超光速的!它也能够传播信息,照样不被对手当回事。适当修改公式,或是引如虚数质量,你的一切努力和发现都成了相对论的功劳!而不是否证。所以,别去干那些傻事。还不如整理一本相对论劣迹专辑出版更有效果呢! 过客2001-02-25 |
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WG束流是从何而来呢? 是电子跃迁?或绕核电子的带动、扰动? 这个我还不太清楚,“WG束流”不能凭空而生呀?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我估计你说的“WG束流”已经是一束很窄的“电子波”了, 如同电子匀速运动时发出的“同步辐射”。 如果假设先不考虑“WG束流”的内部结构, 那就类似于经典的原子模型,这个“WG束流”是由绕核电子引发的, 它的“冲量性”与绕核电子的切向动量相关, 它的“间断性”与绕核电子的方向变化相关。 这就是我上次说的那个“调制波”了。 驻波反馈应该是同频率正反馈吧? 应该视为是“发射能量”的一半[不断]的向波源返回, 但是距离光源很远的“波密”,双向能量释放后, 返回的那一半“驻波能”可能在中途就衰减掉了, 所以这种“驻波反馈”是在一定范围内逐步衰减的? 只要频率相同,驻波形成的是正反馈,对光源的影响就应该是“相生”(不是“相克”), 这也许可以说是波对波源的一种“回扣”补偿吧? 声波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声源就是在不断的产生“原子束流”, 但由于空气介质的“可压缩性”,“原子束流”只会使周围介质被压缩, 把自己的动能转化为“压缩势能”,然后这“压缩势能”双向释放, 原来的“原子束流”动能现在方向相反了(驻波),大小只剩一半了,另一半能量以“行波”方向传了出去。 如果把介质换成“WG以太”,就是你说的情况了。 这就使对空间任意点的介质粒子描述变得有点困难? 定性的讲是容易: 空间直线上一点X处的介质粒子是以X点为平衡点作周期的往复运动: x=X+Asinωt 波的周期是t,波长是2A, 但是A不容易确定,因为X以后各点的“驻波正反馈” 对这个“X波源”(可以这么看吧?)的正反馈难以确定, 怎样描述再看看吧? 我想强调的是这种介质粒子与波的关系才是所谓“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每个介质粒子是在做[往复运动],不是如光子“一往直前”的, 而机械波也有“声压”为证,不必担心“冲量性”的问题。 |
回复:亚马赫锥、偏转阻力、径向动质量 我说的电子速度超过光速是专指静电加速器或高压加速器的,因为在这些加速器里电子束是连续的,因此没有辐射损失。 而在同步加速器里电子的速度是不可能超过光速的,因为同步加速器在设计时就是为了把电子加速到光速。至于在其中测到的电子质量的增加,我认为是由于偏转阻力造成的,产生偏转阻力的因素可能有若干种,我也说不太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