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师的两次实验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不过第二次实验显然有了很大改进,
再者,很多人都认为相对论的“动质量”只是一种近似计算,但是近似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
季老师的两次实验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不过第二次实验显然有了很大改进,
再者,很多人都认为相对论的“动质量”只是一种近似计算,但是近似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
老刘试验做的不少,但似乎还需要一点运气才行?呵,
季老师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试验的有效性,比如: 调节电子束能量,使得其速度下降到0.1-0.5c,看看回转半径R是否满足经典计算? 看看从低速0.1c到中速0.9c,R有何种变化规律?如果R依然始终不变,也许就有其他问题了? 如果随着速度v的逐步增加,R的实测值逐渐远离经典计算值,这也算是一种客观规律的真实描述吧, 怎样解释就是以后的事了? 再就是如果把电子束直接引出到大气中,估计其速度会有较大的变化, 这可能成为实验数据有效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
“多做实验好”——不错,物理学就是一门实验的学科。
但首先要有实验的目标是什么,然后确定使用何种方法和步骤。如法拉第知道奥斯忒发现了导线电流可以使磁体磁场的改变,他就想到了在导线附近磁场的改变可能会产生电流,当时他的老师戴维和虎克也想到了这一点、但实验方法不对、没有取得实验成功的结果。就是法拉第对这个课题的实验、也整整进行了10年,在前9年的时间由于方法上的一点小小疏忽(将磁棒插入线圈或导线切割磁力线以后、在去看电流表)而没有取得成功的结果,最后他察觉到了他的疏忽,实验成功了,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他的电磁感应定律启发了麦克斯韦等,赫芝又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方程、发现了电磁波,才有今天的无线通信的信息时代。 曾云海 |
尽量利用、参考现有的一些实验比较事半功倍,
而且实验目的一定要明确,这是个关键,是否能成功就有一半是条件和运气了, 王家强的运气就差了点,本来他那个自制的加速器可以做不少事的, 可惜呀,10多万的东东居然烧掉了,现实有时就是这么残酷, |
“尽量利用、参考现有的一些实验比较事半功倍”——至理!
曾云海 |
对【6楼】说: 比如由此试验还可以考虑另一个实验---电子束衍射本质, 季老师试验中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直线加速器,而且能把电子束引出来, http://img154.ph.126.net/NaxX0MCJcWUq2kJ3_HVeSg==/1487313776940471307.jpg>
|
比如!比如是有很多例证的。
一个科学事实可以由不同的理论框架去覆盖;某种理论可以说经过某科学实验验证了,但不能说这个实验验证了那个理论——比如,斐索实验的结果是可靠的,而有人说斐索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菲涅耳的拖曳以太的理论;有人说斐索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相对论的光速对所有参考系不变和速度相加定律——这个实验结果究竟证明了这两个水火不容的理论中的哪一个呢? 曾云海 |
可能两个都没有证明,因为我们现在对光在介质中的运动方式还不很了解?
为什么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会慢一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试问:按光子说,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