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称量自由落体装置及方法,发明专... 下一主题:光速不变和洛伦兹变换的实质
梅晓春:国家973计划应当取消对"暗能量"研究的支持--"暗能量"是一个虚假的、非科学的命题--
[楼主]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2009/12/02 09:03
点击:1603次

 

国家973计划应当取消对"暗能量"研究的支持

--"暗能量"是一个虚假的、非科学的命题--

 

               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所长   梅 晓 春

 

1998年美国和欧洲的两组天文学家根据对Ia型高红移超新星的观察,在宇宙学标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声称

1. 标准宇宙学采用罗伯逊-沃克度规作为基本时空框架。但该度规导致膨胀宇宙中天体发出光的运动速度满足伽利略相加规则,违背光速与光源运动状态无关这一现代物理学基本规则(破坏光速不变原理)。(地球表面实验证明光速不变,这是相对论最基本的原则。宇宙空间中引力场强度很小,仅是地球表面引力场强度的10的负10次方,更应当遵守光速不变的原则)。因此罗伯逊-沃克度规描述的实际上是牛顿力学意义上的时空结构,不是现代物理学相对论意义上的时空结构。

2. 现有宇宙学运动方程采用静态能量动量张量。但由于地球观察者与膨胀宇宙的物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速度,描述膨胀宇宙必须采用动态能量动量张量。宇宙学运动方程中采用动态能量动量张量,就得不到存在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的推论。

3.米恩在1943年就指出,采用牛顿引力理论也可以导出宇宙学运动方程,其形式与现有标准宇宙学理论的弗里德曼方程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现有宇宙学运动方程不含相对论的修正因素,实际上只是牛顿力学意义上的运动方程

因此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建立在罗伯逊-沃克度规和静态能量动量张量基础上,现有标准宇宙学的运动方程仅是牛顿力学意义上的运动方程,它仅适合于描述膨胀速度大大小于光速情况下的静态宇宙过程。这也是在许多情况下,现有标准宇宙学理论能与实际天文观察相一致的原因。但它不适用于描述高速膨胀情况下动态的宇宙过程。对于宇宙膨胀速度较大的情况,比如位于宇宙学距离上的超新星红移问题,现有宇宙学理论的推论是靠不住的,宇宙学中所谓存在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的论断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我在几年前就已经证明暗能量不存在,然而我将论文寄《理论物理通讯》杂志,却被拒绝。审稿意见是:"涉及的问题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缺乏说服力"。我不禁要问,如果违背"光的速度与光源运动速度无关"这条现代物理学最基本的原则还缺乏说服力,什么理由才具有说服力?审稿人懂相对论吗?这岂不是相对论专家反对相对论吗?还有就是,什么叫原始创新?任何新的东西首先都是个人的观点,如果是公共的观点,就是写科普文章,不是科学研究原始论文了。审稿人的意见毫无道理,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刊物,给出这种审稿意见是不负责任的。我提出重审请求,但《理论物理通讯》拒绝答复。

将"暗能量研究"作为国家973项目,这事凸显中国基础物理学研究,尤其是宇宙学研究方面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物理学家不能盲目迷信西方人的错误理论,做这种拾人牙慧的事情。如果只是研究者个人兴趣,做点研究写几篇小文章也就罢了。但将"暗能量"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资源,进行这种科学上毫无意义的研究,则是不适当的。国家973计划不应当支持"暗能量"这种"假科学问题"的研究,建议国家科技部进行重新论证,取消对"暗能量研究"的支持。尤其是在已经知道"暗能量"理论存在的以上问题后,如果国有学术机构继续动用国家巨额资金从事所谓暗能量的研究,则无异于用国家资源进行学术造假,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实际上西方人现在也已经看到物理学基础上出现的问题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莫林最近写了一本新书《物理学的困惑》(中译本),他对弦论、暗物质和暗能量理论所持的批判态度,以及物理学需要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呼吁,是令人深思的。他的看法代表了物理学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的物理学家应当尽快清醒过来,尽快行动,走出中国人自己独立思考的道路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对科学基本理论进行改造的机会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在世界科学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这种机会转瞬即逝,时不再来。中国人已经错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机会,不能再错过第三次。

 

-------------------------------------

暗能量不存在的严格证明也可在《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网输入"梅晓春"查询下载。

更详细的内容见"梅晓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c001>),以及新华网、光明网和新浪网等国内十几家大网站的热点文章:梅晓春邀相对论专家华山论剑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12168.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称量自由落体装置及方法,发明专... 下一主题:光速不变和洛伦兹变换的实质
 [2楼]  作者:lipu25  发表时间: 2009/12/02 17:26 
 [3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9/12/02 21:02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谁都明白空气中有热能,一旦形成龙卷风使热能转化动能就可造成巨大的破坏性。所谓的“暗能量”,其实就是以太物质无序运动的类热能量,所有“明能量”的总量与之相比几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4楼]  作者:llgzcts  发表时间: 2009/12/03 01:57 

暗能量  
  宇宙学中,暗能量是某些人的猜想,指一种充溢空间的、具有负压强的能量。按照相对论,这种负压强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力。如今,这个猜想是解释宇宙加速膨胀和宇宙中失落物质等问题的一个最流行的方案。
  几十年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中的其它星系似乎都在向着距离我们生活的银河系越来越远的方向移动。但是,天体物理学家此前曾经指出,地心引力会使得宇宙的膨胀速度逐渐减缓。之后在1998年,两个研究小组通过观察Ia型超新星——一种罕见的恒星爆炸的现象,能够释放出数量巨大的,持久的光——颠覆了天体物理学家提出的理论。
  通过仔细测量来自这些活动的光是怎样向着可见光谱中红色的一端变化的——类似于当火车汽笛声离你越来越远时,声调也会越来越低的“多普勒效应”。他们发现在过去的数十亿年中,宇宙的膨胀速度加快了。“真空”空间(有科学家认为暗能量可能就是“真空”,“真空”不空。)本身似乎也在作为一种斥力起作用。
  暗能量它是一种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皆是由暗能量的斥力和万有引力来推动的。之所以暗能量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在宇宙的结构中约占73%,占绝对统治地位。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是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近年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我们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大约只占其1/3左右,所以仍有约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结团。最近WMAP数据显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总物质的7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常的能量(辐射)、重子和冷暗物质,压强都是非负的,所以必定存在着一种未知的负压物质主导今天的宇宙。
  暗能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认为宇宙暗能量事实上很可能就是“真空”。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暗宇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称,通过观测数十亿光年以外爆炸的超新星,研究人员非常精确地描绘了宇宙的膨胀历史,并据此推测出到底是何种神秘的力量在加快宇宙的膨胀。丹麦科学家称,天文学家们早就观测到宇宙一直都在膨胀,并且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科学家过去数年间共收集到60余颗超新星爆炸的数据,证实爱因斯坦的宇宙理论并没有差错,他提出的宇宙恒量可以解释奇异的膨胀加速。此前有一种理论认为暗能量也许是现有理论存在的漏洞,但观测结果却显示宇宙暗能量很可能就是“真空”。
  丹麦科学家称,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暗物质和暗能量相继被证实存在对人们的观念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和突破。当年哥白尼仅仅将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搬到太阳,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轩然大波,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天文学上的发现不断地突破人们刚刚建构的关于宇宙中心知识体系,直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人们才发现宇宙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心。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同样是以前人类无法想象的事情,但它们真的就存在于整个宇宙中,并占据了整个宇宙能量的70%左右。
  暗能量的存在直到1998年才被天文学家初步证实。但对它理论上的猜测可追溯到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世界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随即开始解其中的引力方程,方程解出之后,人们结论是宇宙不会完全静止,宇宙也没有静止点。方程的第一种解是,如果宇宙只存在引力,没有别的力作用的话,出于相互吸引,宇宙不可能静止;另一种解是,宇宙爆炸的那一瞬间获得了一个初速度,向外膨胀,但由于引力作用往回拉,宇宙肯定越胀越慢,趋向稳定。所以认为宇宙不是收缩就是膨胀。
  要提及暗能量,我们不得不先提及另外一个和它密切相关的概念——暗物质,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暗物质而不是物质就是因为它与一般的普通物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普通物质就是那些在一般情况下能用眼睛或借助工具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体,近到身边的各种物体远到宇宙深处的各种星系。普通物质总是能与光或者部分波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身就能发光、或者折射光线,从而被人们可以感知、看见、摸到或者借助仪器可以测量得到,但是暗物质恰恰相反,它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更不会发光,因为不发光又与光不发生任何作用,所以不会反射、折射或散射光即对各种波和光它们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体!所以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绝对看不到暗物质,不管是电磁波、无线电还是红外射线、伽马射线、X射线这些统统都毫无用处,故尔不被人们的感知所感觉也不被目前的仪器所观测,故此为了区分普通物质和这种特殊的物质而将这种特殊的物质称之为“暗物质”。
  “暗能量”相比较暗物质更是奇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只有物质的作用效应而不具备物质的基本特征,所以都称不上物质故尔将其称之为“暗能量”,“暗能量”虽然也不被人们所感觉也不被目前各种仪器所观测,但是人们凭借理性思维可以预测并感知到它的确存在。
  讽刺的是,暗能量的无处不在,反而让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暗能量与物质不同,它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在某个地方聚集成团。不论是在你家的厨房,还是在星际空间,暗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样,约为10-26千克/立方米,相当于几个氢原子的质量。我们太阳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来,与一颗小行星的质量差不多,在行星的“舞蹈”中,几乎起不了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空间尺度上和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出暗能量的影响力。
  宇宙内的运动都是旋涡型的,所以暗能量总是以一种旋涡运动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暗能量的旋转范围内能形成一种旋涡场,我们称之为暗能量旋涡场,简称为旋涡场。我们用En来表示太阳系的暗能量,用Ep来表示物质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总动能。当En=Ep时,太阳系旋涡场处于平衡状态,它既不会膨胀也不会收缩。但当En衰退时,太阳系旋涡场就会收缩,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就会向太阳靠近。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质?这会不会是一种人类尚没有发现、更不曾知道的、全新的物质形态?有人寓言,这种新的物质形态的一经出现和被发现必将导致物理学理论的新的大突破和新的革命。
  关于暗能量概念的起源,我们还得追溯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的相对论中提出一组引力方程式,方程式的结果都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的运动,这个结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是静止的观点相违背,为了使这个结果能预示宇宙是呈静止状态爱因斯坦又给方程式引入了一个项,这个项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 “宇宙常数”。
  1997年12月,作为“大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的成员的哈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基尔希纳根据超新星的变化显示,宇宙膨胀速度非但没有在自身重力下变慢反而在一种看不见的、无人能解释的、神秘力量的控制、推动下变快,问题是无人知道这个神秘力量是什么?更无人知道为什么是变快而不是变慢?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它是如何发生的?关于这种力量及其载体至今无人能知晓,人们只是猜测: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宇宙可能处于一种目前人类还不了解、还未认识到的继目前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场态”之后另一种物质状态的物质控制、作用之下,这种物质不同于普通物质的一切属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机制,这种“物质”因其绝对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态,故尔科学家为了区分它们暂且将它称之为“暗物质”、将其具备的作用称之为“暗能量”,“暗物质”就成为当今天文学界、宇宙学界和物理学界等等科学界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后来人们经过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事实上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着的并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爱因斯坦得知“实际上的宇宙是在膨胀着的”这个消息后非常后悔,因此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现在看来,他的结论下得过早。此后那个“宇宙常数”便被人们所遗忘,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表示那个宇宙常数不但不等于零而且趋向无穷大,这就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东西”,此后这个“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 的含义。近年来的科学家们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的确约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普通物质仅占到4%,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和消息,这将预示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的比例,而占96%(57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甚至还认为是99%以上)的东西竟然是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客观存在性57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他所著的《物理学的挑战》中已经详细而全面的论证了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在作论述。
  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一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报告,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暗物质”的本质问题和“暗能量”的性质问题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为第一、第二位。
  美国航天局在轨道中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仪探测卫星收集到的材料也证明超新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的确令科学家忐忑不安,因为这将预示着爱因斯坦、霍金等理论家可能都错了,影响并决定整个宇宙的力量不是引力和重力等已知作用力,而是以“宇宙常量”形式存在的“暗能量”和“暗物质”。
  所以有人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背景和一种“超导体”,它就像是空气相对于人类或者是大海相对于鱼儿一样,故尔在宇宙物理学上它的确表现得更像一个真空,因此也有人把“暗能量”称之为“真空能”。真空是不是就是“暗能量”?“暗能量”是不是就是“真空能”呢?如果真空真是“暗能量”那么就应该具备一切能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力量。真空是否具备力的特征和力的属性也就成为“暗能量”是否就是“真空”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真空是否具备力的属性这个问题上,如果真空一旦被证明具备力的属性,那么“真空力”就成为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之后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即“第五种力”;那么真空就是物理学史上已经被抛弃的“以太”;而“以太”其实就是真空的某一种效应;那么真空也就是那个占整个宇宙96%以上的份额并控制着整个宇宙的神秘能量——“暗能量”,这一切的一切就因为真空有力而变为现实、变为可知的、可*纵的东西。故尔真空是否具备力的属性也就成为本文的核心中的焦点,那么真空是否真实或者真正具备力的属性呢?如果具有那么又该如何让它表现、显露出来呢?
  众所周知,物理学其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到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再到目前高科技下的各种高能物理粒子实验无不说明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新理论的背后都必须有着坚实的实验作为后盾,每一个新实验现象的出现也必将引发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所以实验是寻找并证实真空力的属性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宇宙。现在已经知道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暗物质总量的贡献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可能的候选者,由其导致的结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综合粒子探测器和天文观测来揭示暗物质的性质。
  最被看好的暗物质候选者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粒子,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性。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们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年龄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由于成团过程发生在比哈勃视界(宇宙年龄与光速的乘积)小的范围内,而且这一视界相对现在的宇宙而言非常的小,因此最先形成的暗物质团块或者暗物质晕比银河系的尺度要小得多,质量也要小得多。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哈勃视界的增大,这些最先形成的小暗物质晕会合并形成较大尺度的结构,而这些较大尺度的结构之后又会合并形成更大尺度的结构。其结果就是形成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结构体系,定性上这是与观测相一致的。相反的,对于相对论性粒子,例如中微子,在物质引力成团的时期由于其运动速度过快而无法形成我们观测到的结构。因此中微子对暗物质质量密度的贡献是可以忽略的。在太阳中微子实验中对中微子质量的测量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的作轨道运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后,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CCDM被看好的第三个原因是,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种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有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今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但是,有一种最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WIMP构成的。现在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现在已经建造了轴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CCDM存在的问题
  由于综合了CCDM,标准模型在数学上是特殊的,尽管其中的一些参数至今还没有被精确的测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检验这一理论。现在,能观测到的最大尺度是CMB(上千个Mpc)。CMB的观测显示了原初的能量和物质分布,同时观测也显示这一分布几近均匀而没有结构。下一个尺度是星系的分布,从几个Mpc到近1000个Mpc。在这些尺度上,理论和观测符合的很好,这也使得天文学家有信心将这一模型拓展到所有的尺度上。
  然而在小一些的尺度上,从1Mpc到星系的尺度(Kpc),就出现了不一致。几年前这种不一致性就显现出来了,而且它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现行的理论是否正确"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理论工作者相信,不一致性更可能是由于我们对暗物质特性假设不当所造成的,而不太可能是标准模型本身固有的问题。首先,对于大尺度结构,引力是占主导的,因此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进行的。在小一些的尺度上,高温高密物质的流体力学作用就必须被包括进去了。其次,在大尺度上的涨落是微小的,而且我们有精确的方法可以对此进行量化和计算。但是在星系的尺度上,普通物质和辐射间的相互作用却极为复杂。在小尺度上的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亚结构可能并没有CCDM数值模拟预言的那样普遍。暗物质晕的数量基本上和它的质量成反比,因此应该能观测到许多的矮星系以及由小暗物质晕造成的引力透镜效应,但是目前的观测结果并没有证实这一点。而且那些环绕银河系或者其他星系的暗物质,当它们合并入星系之后会使原先较薄的星系盘变得比现在观测到得更厚。
  暗物质晕的密度分布应该在核区出现陡增,也就是说随着到中心距离的减小,其密度应该急剧升高,但是这与我们观测到的许多自引力系统的中心区域明显不符。正如在引力透镜研究中观测到的,星系团的核心密度就要低于由大质量暗物质晕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普通旋涡星系其核心区域的暗物质比预期的就更少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些低表面亮度星系中。矮星系,例如银河系的伴星系玉夫星系和天龙星系,则具有与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均匀密度中心。流体动力学模拟出来的星系盘其尺度和角动量都小于观测到的结果。在许多高表面亮度星系中都呈现出旋转的棒状结构,如果这一结构是稳定的,就要求其核心的密度要小于预期的值。
  可以想象,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问题将取决于一些复杂的但却是普通的天体物理过程。一些常规的解释已经被提出来用以解释先前提到的结构缺失现象。但是,总体上看,现在的观测证据显示,从巨型的星系团(质量大于1015个太阳质量)到最小的矮星系(质量小于109个太阳质量)都存在着理论预言的高密度和观测到的低密度之间的矛盾。
  暗能量
  暗能量是什么,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科学家才刚开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暗能量对宇宙整体的作用泄漏了它的行踪,而人们逐渐意识到,暗能量不仅对整个宇宙有影响,似乎也能操控宇宙的居民,指引恒星、星系和星系团(galaxy cluster)的演化进程。虽然以前并没有意识到暗能量对这些结构的影响,但天文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它们。
转自:百度百科
 [5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09/12/03 11:44 

老梅越来越提出一些王为民样的理论,看问题面太狭窄。
 [6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09/12/03 12:21 

搞理论物理,国家并不指望靠他赚钱。如果能够解决暗能量的问题,当然不必再研究。但是现在没有解决,研究研究又何妨。
 [7楼]  作者:llgzcts  发表时间: 2009/12/03 13:01 

《星光谱线红移的一种可能机制》一文实际上否定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和暗能量的存在。
网址是 http://www.sciencenet.cn/bbs/upload/2007917213457217.pdf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55759525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