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
项目名称: 基于串列加速器放射性次级束流线的核天体物理研究
推荐单位: 中国科协
项目简介: 作为天体物理与核物理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核天体物理是当前国际核基础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放射性核束引起的核天体反应的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的热点之一。
1995年以来,该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在串列加速器上建立的国内第一个放射性次级束实验装置,持续开展了核天体物理以及放射性核束物理的研究工作。首次将渐进归一化常数(ANC)方法用于重要核天体物理反应的间接测量,获得了7Be(p,g)8B等一系列在恒星平稳核燃烧阶段和爆发性天体事件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天体物理反应的S因子和反应率,为天体元素核合成的网络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核物理输入量。他们的工作开创和发展了利用低能放射性核束进行核天体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都独具特色的研究路线,并在国际核天体物理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1). 首次将ANC方法用于重要核天体物理反应的间接测量,并确定了与太阳中微子丢失问题密切相关的7Be(p,g)8B反应的S(0)因子,为这个重要数据提供了独立的交叉检验,成果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
(2).在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上证实了6Li第二激发态具有奇异的质子-中子晕结构;
(3). 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确定了对r-过程种子核产生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有重要意义的8Li(n,g)9Li反应率,其结果比国际核天体物理权威的预言低了一个数量级;
(4).首创了s波中子辐射俘获反应截面间接测量的新方法;
(5). 确定了高温pp链重要反应11C(p,g)12N的S因子和反应率,否定了以前直接辐射俘获贡献可以忽略的理论预言;
(6). 利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和该研究组的实验数据间接确定了8B(p,g)9C反应率,拓展了间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
(7).自主建立了核天体物理网络方程计算程序并实际应用于核合成的计算。此外,还撰写了物理学前沿丛书《核物理进展》专著中的 "放射性核束物理"(含核天体物理)一章,对该前沿领域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研究工作获两项国家973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截止到2006年2月,在Phys. Rev. Lett.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7篇代表性论文被Rev. Mod. Phys.等期刊正面他引70余次,最高单篇他引29次。相关结果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库和美国联合核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6次。
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核天体物理界的广泛关注,如第一项工作被评价为"首次利用放射性核束研究逆运动学转移反应的范例之一",再如第三项工作被评价为"一个极好的工作,它消除了8Li(n,g)绝对截面的长期分歧"。第一候选人5次被遴选为国际学术会议咨询委员会成员;作邀请报告2次,口头报告10余次,还分别当选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核物理国际咨询委员会和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IUPAP)核物理组(C12)的成员。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物理)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主要完成人: 柳卫平
1. 次级放射性束装置的创建人之一,主持973项目课题、杰出青年基金、国防基础研究等项目和国际合作;提出各阶段研究方向。对应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1、2、6、7条。
2. 领导课题组首次测量了7Be(d,n)8B反应的角分布,并采用渐进归一化系数方法得出了7Be(p,g)8B的S因子,为这个重要天体物理数据提供了独立的交叉检验。对应科学发现中的第2条。
3. 领导课题组测量了11C(d,n)12N反应的角分布,确定了高温pp链重要反应11C(p,g)12N的S因子,否定了直接辐射俘获贡献可忽略的理论预言。对应科学发现第7条。
4. 在6Li第二激发态的质子-中子晕结构、8Li(n,g)9Li和8B(p,g)9C反应率的研究中均为主要成员。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李志宏
1. 全面负责了6He、 8Li等实验工作,负责相关基金项目。对应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3、4、5条。
2. 测量了6He(p,n)6Li反应的角分布,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6Li第二激发态是一个以a为核芯的中子-质子晕态的理论预言。对应科学发现中的第3条。
3. 在中子辐射俘获反应截面计算中有创新:应用体积分限制光学势的理论处理方法,解决了核谱因子法计算中几何参数不确定的难题,将结果的理论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国际上首次得出了8Li(n,g)9Li的天体物理反应率。对应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4、5条。
4. 对利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研究不稳定核(p,g)反应率作出重要贡献。对应科学发现中的第8条。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白希祥
1. HI-13串列加速器次级放射性束装置的创建人之一,对项目组研究方向的把握、各项实验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成果的总结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1、2、3条。
2. 负责完成了放射性核束物理重点基金。对应科学发现第1-3条。
3. 全面参与了项目组的各项实验研究工作,并筹划了次级束流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应科学发现第6条。
4. 撰写了物理学前沿丛书《核物理进展》专著中的 "放射性核束物理"(含核天体物理)一章,对该前沿领域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应科学发现第1条。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陈永寿
1. 自主建立了核天体物理网络方程及其核数据库理论软件系统,并用于核天体物理研究。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9条。
2. 负责完成了核天体物理重点基金项目。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1、2条。
3. 通过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给出了放射性束流18F引起的 (p,a)和(p,g)的天体物理反应率。对应科学发现第7条。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9条。
4. 促进了项目组与国内外天体物理学界的交流。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郭冰
1. 负责利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性研究短寿命不稳定核(p,g)天体物理反应率的项目。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8条。
2. 利用镜像核的电荷对称原理,得出了8B(p,g)9C直接辐射俘获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8条。
3. 参加了11C(p,g)12N和8Li(n,g)9Li两项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应重要科学发现第4、5、7条。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http://www.nosta.gov.cn/xmfb/XMView.aspx?XM_ID=20092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