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诚征对《宇宙G泡模型的11个宇宙学... 下一主题:帮助博导们破解 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爱因斯坦时空观点批判--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楼主] 作者:qhej  发表时间:2009/02/28 13:59
点击:1140次

爱因斯坦时空观点批判----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自相对论问世以来,一些学者由此作出唯心主义的结论:例如,他们由同时性的相对性就宣布“不存在象不同地点事件的同时性这样的东 西” ①;说什么“不是自然界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给予我们,而是我们把这些概念给予自然界” ②;“‘太阳静止地球运动’和‘太阳运动地球静止’这两句话,只是关于两个不同坐标的不同 惯语而已” ③;“宇宙无论对于我们采用托勒密的观点还是哥白尼的观点都一样,两种观点同样正确” ④等等。宣称自然规律是单纯的约定,以此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否定自然界的规律性。
  
  出现上述现象 ,一方面是某些人的偏见,另一方面即主要的方面,则是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描述存在着严重错误和片面性。
  
  下面本文就爱因斯坦所著《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一书中的几个主要观点进行剖析。在该书中有这样两章,它们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时空观点。下面我们依秩来考察一下他的原文。
  
  “同时性的相对性
  
   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以恒速v沿着图1所标明的方向在轨道上行驶。在这列火车上旅行的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把火车当作刚性参考物体(坐标系);他们参照火 车来观察一切事件。因而,在铁路线上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也在火车上某一特定的地点发生,而且完全和相对于路基所作的同时性定义一样,我们也能够相对于火车作 出同时性的定义。但是,作为一个自然的推论,下述问题就随之产生:
  对于铁路路基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例如A、B两处雷击),对于火车来说是否也是同时的呢?我们将直接证明,回答必然是否定的。
   当我们说A、B两处雷击相对于路基而言是同时的,我们的意思是:在发生闪电的A处和B处所发出的光,在路基A→B这段距离的中点M相遇。但是 事件A和B也对应于火车上的A点和B点。令M’为在行驶中的火车上A→B这段距离的中点。正当雷电闪光发生的时候(从路基上判 断),点M’自然与M重合,但是点M’以火车的速度v向图中的右方移动。如果坐在火车上M’处的一个观察者并不具有 这个速度V,那么他就总是停留在M点,雷电闪光A和B所发出的光就同时到达他这里,也就是说,正好在他所在的地方相遇。可是实际上(相对于铁路路基来考 虑)这个观察者正在朝着来自B的光线急速行进,同时他又是在来自A的光线的前方向前行进。因此这个观察者将先看见自B发出的光线,后看见自A发出的光线。 所以,把列车当作参考物体的观察者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雷电闪光B先于雷电闪光A发生。这样我们就得出以下的重要结果:
  对于路基是同时的若干事件,对于火车并不是同时的,反之亦然(同时性的相对性)。每个参考物体(坐标系)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除非我们讲出时间的陈述是相对于哪一个参考物体的,否则关于一个事件的时间的陈述就没有意义。”
  
  这一“重要结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呢?
  
   我们先来谈谈“重要结果”的第一部份。“对于路基是同时的若干事件,对于火车并不是同时的,反之亦然(同时性的相 对性)。”——然而非常明显的事实却是:对于路基同时的若干事件,对于火车来说也可能是同时的。不可否认,(在以光 速恒定而不是爱氏所说的“ 光速不变”为前提的基础上)对于铁路路基上的M点同时的A、B两处雷击事件,对于相对路基运动的火车上的 M’点不是同时的。但是,火车的 M’点并不等于火车,也就是说,在火车的长度上可以排列若干个的Μ点,又由于光速远远大于火车速度,因此,雷电A和B所发出的光对于火 车上M’点稍后的某一点M”上的旅客来观察,结果显然也是同时的。(Μ”点与Μ’点之间的 距离完全可以由A、B事件发生后,火车相对路基的运动速度和光速来准确的确定。)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里犯了个非常明显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这里我们也 清楚的看到,上述例子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对于路基是同时的若干事件,对于火车并不是同时的”结论来。因此,某些事件相对于某些 参考物体同时发生,而相对于另外一些参考物体不同时发生的原因,正是需要在阐述其现象的基础上,从一般高度上即从本质上来加以说明的。然而作者没有这么 做,相反却借助火车、路基等等笼统的概念来敷衍我们。


现在我们来谈谈“重要结果”的第二部份。“每个参考物体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 间。”——然而事实却是:每个参考物体不一定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试问:作者上述例子中的A、B两处雷击发光对于 路基的M点和火车上的M”点的观察者来说结果会不同吗?双方各自时间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又试问:当相对运动着的火车和路基的任何一点的 观察者分别考察不同的事件时,结果肯定就不同吗?它们彼此特殊的时间又表现在哪里?显然,因为有相同的效准,相同的知觉并不特殊于相同的知觉;因为判断的 是不同的事件,不相同的知觉也并不特殊于不相同的知觉。因此,“每个参考物体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这一结论只有在包含了“所有参考物体(它们是否相对运动并不重要)考察的 是发生在它们的非等距离上的同一事件或若干相同事件”这一前提时,才能成立。除此之外它就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继续往 下讨论。“每个参考物体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除非我们讲出时间的陈述是相对于哪一个参考物体的,否则关于一个事件的时间的陈述就没有意 义。”——根据作者的上述断言,那么由此就可以推出:每个参考物体的时间就没有任何普遍的、绝对的性质,不同参考物 体之间就没有任何一般的、共同的时间。然而,当我们把“以相同速度运动的物体,当它们分别由一条直线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运动,到达这一直线的 非中点是不同时的;而到达这一直线的中点是同时的”论断,推广于任何参考物体时,时间的陈述会没有意义吗?而这一论断难道不正是作者上述例子 的必然结论吗?
  
  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之所以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换掉具体的时间(同时性和非同时性),用“一个事 件”(这与同时性毫无关系)换掉论述中的二个事件,正是经过如此变换之后,他才能够避免回答上述问题。否则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他就得对每个同 时性的相对性事件作出绝对性的补充说明,就得从每个参考物体时间的特殊性中作出普遍性的结论。如此,相对论相对于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就会让人感到平淡无 奇。
  
  上述“重要结果”充分表明:任何同时性的相对性中都必然包含着同时性的绝对性;每个参考物体的特殊时间中都必然存在着所有参考物体的普遍时间。谁否认此,谁就会陷入荒谬的境地。

下面本文对爱因斯坦上述著作中的另一章节进行讨论。
  
  “距离概念的相对性
   我们来考察火车上两个特定的点(第一节车厢的中点和第二十节车厢的中点)。火车以速度v在路基上行驶,现在我们要研究这两点间的距离。我们巳经知道,测 量一定距离,需要有一个参考物体,以便相对于这个参考物体量出这段距离的长度,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火车本身作为参考物体(坐标系)。在火车上的一个观察者 测量这段距离的方法是用他的量杆沿着一条直线(例如沿着车厢的地板)一下一下地量,量出的数字就是所求的距离。
  如果火车上的这段距离需要从路 基上来判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可以考虑使用下述方法。如果我们把需要求出其距离的火车上的两个点称为A`和B`,那未这两个点是以速度沿着路基移 动的,首先我们需要在路基上确定两个对应点A和B,使其在一特定时刻t恰好各为A`和B`所通过(由路基来判断)。
  从先验的观点来看,丝毫不 能肯定这次测量的结果会与第一次在火车车厢中测量的结果完全一样。因此,在路基上量出的火车长度可能与在火车上量出的火车长度不 同……,在车厢里的人在单位时间里走了一段距离w(在火车上测量的),那未这段距离在路基上测量并不一定也等于 w”。
  
  ——在这里,作者为了把一切都纳入到他的相对主义的框框,从而回避着非常明显的事实,小心翼翼地避免由自然界的必然性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避免作出任何确定的绝对性的结论。
  
   从最后一段论述中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不顾一般逻辑常识,硬把相互矛盾的判断句式纳入到同一推理过程,将本该用肯定判断作为结论的地方,也硬糅成模 棱两可的肯定——否定的判断句式:同一空间的长度从相对运动的另一参考物体观测时,“丝毫不能肯定”结 果完全一样,因此两者观测的结果“可能不同”,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定相 等”。——既然丝毫不能肯定两次测量的结果完全一样,那为什么结果又可能不同?结果又不一定相等?可能不同,可能的 反面也是可能的,因此也可能相同。不一定相等,不一定的反面也是不一定的,因此也不一定不相等。
  
  由此可见,“把相对 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已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唯心主义。”⑤这是必然的。尽管作者曾努力 想“使思维不致变成形而上学和空想” ⑥,但是由于不能自觉的接受辩证法,所以结果总是事以愿违,终究还是跳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框,落入空想的下场。
  
  ①——转引自《自然科学学科简介——物理学》试行本,科学出版社出版,1973,第101页。
  ② ——昂 彭加勒语,转引自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253页。
  ③——爱因斯坦著《物理学进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④——马赫著《力学科学》,第284页。
  ⑤——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⑥——爱因斯坦著《伯特郎德 罗素的认识论》。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8265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诚征对《宇宙G泡模型的11个宇宙学... 下一主题:帮助博导们破解 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2楼]  作者:陆道渊  发表时间: 2009/03/01 09:47 

哲学分逻辑性<哲学>和心智性‘哲学’;后者没有推导功 能,以致派别林立,无法解决理科问题。楼主用属于‘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来反相真是太迂腐了。
 [3楼]  作者:mechanismphysics  发表时间: 2009/03/02 16:48 
 [4楼]  作者:219.148.86.*  发表时间: 2009/03/11 07:53 

支持楼主的观点
 [5楼]  作者:陆道渊  发表时间: 2009/03/11 10:14 

用心智性‘哲学’反相,是空想反相,无损相对论一根毫毛,徒成闹剧。4楼用语气支持楼主无用,反相又不是政治斗争。
 [6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3/15 10:37 

批判没的说。
[楼主]  [7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3/19 13:18 

感谢4楼和6楼网友的 支持。
[楼主]  [8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4/04 11:20 

回5楼:本文主要是 用事实而不是用哲学观点批驳爱氏的错误观点,这点请仔细看原文。
 [9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4/04 12:03 

严重支持楼主。相对论在现代的应用远不及量子力学和其他科学,却被捧到了科学的最高峰,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用相对论来打垮辩 证唯 物主义,来诋毁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和列 宁。苏 联肃 反扩大化,中国反 右、文 革有错误,但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却要用四 人 帮 搞株连的手法,相对论就是他们打人的棍子。
 [10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4/04 13:06 

爱因斯坦也被称作哲学家。
 [11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4/04 13:22 

爱因斯坦与哲学
■胡作玄

  在我们这个过分专业化的时代,一位科学家,哪怕是大科学家,也很难被戴上哲学家的桂冠。也许爱因斯坦是惟一的例外。给予他这个称号的是希尔普(P.A.Schilpp),在他编辑的当代哲学家丛书中,选中了爱因斯坦,其书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 科学家》,1949年出版。

  希尔普的系列真可谓独具一格。
每一本书最前面有这位哲学家的自述,然后是篇数不等的评论,它们都是由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写的,其中当然也有质疑与批评,而在最后这位哲学家对这些批评进行答辩。有来有往,争论或许还存在,但是,争论的问题会清楚许多,而且哲学家的思想只有在交锋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搞清。不过,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也许在于他的问题并没有最终的答案。

  但科学家不一样,他的问题要寻求最终的答案。但是,对于什么是问题最终的解决,20世纪比19世纪有很大的不同。19世纪大多数科学家总认为任何问题都会有或是或否的答案,20世纪的人知道,许多命题是不可判定的,上帝也许会掷骰子。

  也许科学家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求助于哲学。爱因斯坦正是如此。对于科学家来说,认识论始终是、也应该是研究工作的指针。然而,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对哲学并不感兴趣,这显然是由于,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学科已有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只要依照执行就是了。另外,大多数问题离开基础问题太远,人们无需从哲学那里寻找教导和启发。但爱因斯坦则不同,他考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就像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那样,需要科学家亮出其哲学的观点。牛顿开创的科学实际上是以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和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为其基础,它们的进一步表现则是数学和实验。而实验比过去的观察、测量更进步之处在于其理性负荷,从而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假设演绎法对科学产生及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而爱因斯坦的工作也正显示出这个特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理性主义重于经验主义。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哲学基础,笛卡儿早在300年前就讲过:整个哲学(相当于现在所有知识)像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元物理学,狭义的哲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所有其他的科学。当时的概念与现在的很不同,但思想是清楚的,必须从哲学那里寻求科学基础的根源。《爱因斯坦全集》的出版(原著于1987年起开始出书,至今已出9卷,估计总卷数为30多卷,中文译本也陆续问世)对其早年或说成长的岁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他不能算是神童,可是他的成长确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不是正规学校教育的产物,而是依靠自学与独立思考打下他后来事业的基础。这基础可以说有三方面:科学、数学与哲学。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是与他爱好科学远远超过数学和哲学有关。但是,他的科学是以数学及哲学做支撑的,因此,他对数学与哲学远比其他科学家更重视。这从他的少年时期就看得出来。他4岁到5岁时就因见到罗盘而引起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实际上由此开始。爱因斯坦也多次提到,现代人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也不那么好奇了。要知道爱因斯坦童年时虽然有科学、有技术、有发明,现代这些东西,比如电灯、电话、无线电收音机、电视、电脑等等都还没有进入他们的生活,可是现代的孩子有多少由此产生探索的精神呢?爱因斯坦究竟不一样,他却由此热心地阅读科普读物乃至科学专著了。爱因斯坦对欧几里得的发现构成他另一次惊奇与狂喜的体验,由此出发他打下数学的基础。我觉得最妙的是,爱因斯坦居然在13岁开始读康德,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天才的称号往往赋予音乐家、数学家,但哲学家则极为罕见。我想,这是爱因斯坦在哲学上早熟的表现。另一位在哲学上早熟的是罗素,在《罗素自传》第一卷中他摘录一些少年时的思考,考虑的居然是什么“不朽”、“自由意志”之类的问题。爱因斯坦并没有像罗素那样成为大哲学家,正如他没有成为大数学家一样,但他的确从哲学那里获益匪浅。我想,他有哲学和数学的潜质,但没有成为哲学家和数学家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在专业学术界之外,也许能够享有更大的自由。他在晚年说他自己,由怀疑的经验论转向唯理论,但他的哲学思想很难说是纯粹的。用波普尔的话说,哲学是一种无尽的探索。这种探索往往与其有限的职业生涯相矛盾。爱因斯坦晚年的知交大数学家哥德尔是少有的几位科学家称自己的成就是源于哲学思考,不过他晚年的哲学研究是经其他人(如王浩)的传播,终难与其逻辑成就相提并论。我不敢妄断哲学的走向,如果我们不承认“哲学的终结”的话,哲学还是与具体领域真正结合为好。当然所谓真正的结合不是表面的形式结合或者借用某些“话语”,更不是像某些数学哲学那样成为没有数学的数学哲学,而是真正能够读点什么。这样才会产生有生命力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正是爱因斯坦所一直关注的,他到晚年还在读罗素的认识论著作。

  非专业哲学家很难像哲学家那样做到彻底和一贯,其实,哲学家也有人不断改变及修正自己的理论,例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我想我们不应该太在乎这点。如果不那么彻底、不那么系统,也许会收获一种丰富的哲学。这对我们也许更有好处。爱因斯坦后期(40岁)之后,研究不太成功,恐怕与哲学方向有关。一是统一场论,一是量子物理学,这显然与时机不成熟,和爱因斯坦过于相信理性有关。在量子论发展的历史上,哲学导向的影响十分明显。在量子论的三位开创者当中,普朗克始终是保守的,爱因斯坦先是革命的,后是保守的,而波尔则可以说坚持把量子论带到量子力学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爱因斯坦说的对,他的所有理论中,只有光电效应理论是最革命的。当初,普朗克还有其他主流物理学家大力称赞爱因斯坦的是他的相对论,而认为他的量子论是个错误。其实,普朗克对自己的量子论也不满意,时时刻刻想恢复经典物理学的天堂,因此他在这个他认为的小问题上反对爱因斯坦是不足怪的。爱因斯坦在成功地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和金属比热之后,不再继续革命了,也与他的不相信上帝掷骰子的哲学有关。再没有比量子力学的基础更与哲学有关的理论了。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们都有高深的哲学修养,特别是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伯、玻恩等大家。哲学对其他科学的影响,特别是生命科学和心理科学当以此为鉴。

  任何一个没有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的文明,很难产生出科学,但有时我们往往把人文指向或价值取向的原则也称为哲学。也许这部分哲学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因为它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等等。我们还不能系统论述他这方面的哲学,但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影响他一生的两位哲学家:一是斯宾诺莎,一是叔本华。前者始终以其人格魅力影响爱因斯坦,后者则以其睿智对他的人生有所启迪。爱因斯坦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而且希望像他那样自食其力(斯宾诺莎靠磨镜片为生),只有在业余时间钻研自己喜爱的哲学与科学,少向社会索取,维持朴素生活是爱因斯坦的一贯作风。叔本华则教导他人生的智慧:“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而把人们引向艺术与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到了21世纪反观这些理想主义的东西,真有些隔世之感。我们还能指望有什么更好的哲学吗?
 [12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4/04 14:12 

我看过许多所谓哲学,都是一些故弄玄虚,借以贩卖自己错误的私货的东西。现代唯 心 主 义、现代形 而 上学(不包括古代的唯 心主 义和形 而上 学,在它们的学说里面是有许多智慧和真理的)就是这一类东西。哲学家不懂自然科学,科学家不懂哲学,于是啰哩啰嗦地说了一大堆不知所云、似是而非的废话。
辩 证 唯 物 主 义是易学易懂而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哲学。为什么毛 泽 东、列 宁、斯 大 林、恩 格 斯在与相对论有关的问题上的观点会如此一致?我在1966年反复学了辩证法的精髓: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所以1971年花1个多星期就在绝对时空里导出了洛伦兹变换。
 [13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4/04 14:20 

请问毛 泽 东、列 宁、斯 大 林、恩 格 斯在与相对论有关的问题上的观点?
 [14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4/04 14:43 

1.恩 格 斯在“自然 辩 证 法”中预见了现代物理将是“以太力学”。
2.列 宁在相对论刚产生后的1908年就写了“唯 物主 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一文,批判相对论的马赫主 义。十月 革 命胜利后又写了“论战斗唯物主 义的意义”公开点了相对论的名。
3.斯 大 林领导的苏 联对相对论的唯 心 主 义进行了批判,并用唯 物 主 义的绝对时空观解释了洛伦兹变换(见罗森塔尔、尤金的“简明哲学辞典”,毛 泽 东推荐过此书)。
4.毛 泽 东在1937年写的“辩 证 唯 物 主 义 提纲”(矛 盾 论,实 践 论为其中两章)的“真 理 论”中直接批判了唯 心 论的相对论,指出它就是实验(用) 主 义。这些言论文 革时在报上发表过,中 央也没有否认过,只是不再提及。现在这篇光辉著 作之所以不能公开发表,其唯一原因就是相对论者目前的霸 权 地位。
 [15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4/04 16:51 

原来是这样。学习了。
 [16楼]  作者:这款还可以  发表时间: 2009/04/04 16:58 

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相对论的本质确实是唯心主义。
 [17楼]  作者:121.76.79.*  发表时间: 2009/04/04 18:35 
[楼主]  [18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4/18 07:33 

非常感谢121.76.79.*和 这款还可以两位网友的精准的评论,学习,受教了。
[楼主]  [19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6/04 12:03 

欧盟全球导航系统命名为伽利略计划说明了什么

从预计在2008年部署完成的,由欧盟委员会(EC)和欧洲空间局(ESA)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欧洲民用卫星导航计划(我国也加入了该计划),取名为伽利略计划而不是爱因斯坦计划一事----本来全球导航系统所依赖的测量介质电磁波( 光波)及其时空测量和转换规律,属相对论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所研究的内容 ,足可认为欧洲人对相对论的错误,同样已经有了明确认识,而上述命名实际上就是给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信号。

事实上,就即使是美国的GPS系统,也从未用爱因斯坦的名字来命名过。因此,相对论是否应该从我国物理教材中予以删除,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思考并作出决定。
[楼主]  [20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6/23 11:28 

.
 [21楼]  作者:122.246.55.*  发表时间: 2009/06/25 12:23 

楼主反相先把相对论看懂了再说吧,要不然就显的很幼稚,不要断章取义

为什么火车上选择M‘一点而不是选择它稍后的一个点?

原文的前面说的很清楚,你没看明白而已。

[楼主]  [22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07/06 22:37 

回21楼
请问爱因斯坦的上述例子是否能够得出其上述结论...
[楼主]  [23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10/04 13:44 

..
 [24楼]  作者:拉方  发表时间: 2009/10/04 19:17 

基本支持楼主观点。
但是,落脚点“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靠不住的。
所以你的人是也不能跳出恶性循环怪圈。

能够检验真理的并且唯一可靠的落脚点是科学学。
希望朋友们喜欢。
[楼主]  [25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09/10/17 08:50 

对【24楼】说:

‘辩证唯物主义靠不住’

------

请问上述说法有什么根据...

 [26楼]  作者:麻雀啊麻雀  发表时间: 2009/10/17 15:47 

哇!
[楼主]  [27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10/02/23 11:53 

[楼主]  [28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10/08/14 15:28 

[楼主]  [29楼]  作者:qhej  发表时间: 2010/10/22 10:45 

评:美杂志披露爱因斯坦一生曾犯23项科学错误

之前美国《探索》杂志曾刊登了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错误科学观点,比如:他 认为宇宙是静止不变的;以及爱因斯坦曾说,“上帝并不会玩骰子。
”等。目前,该杂志列举出了爱因斯坦一生中出现的23个科学错误:

1905年:基于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时钟同步计算上出错;
1905年:错误估计迈尔尔森-摩尔利实验;
1905年:错误估计高速粒子的横向质量;
1905年:爱因斯坦在对他推论出的分子进行液体黏性计算时,出现数学和物理学的多样
性错误;
1905年:在理解热辐射和光量子之间关系上出现错误;
1905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一次错误;
1906年: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质能守恒定律(E = mc2)计算错误;
1907年:对于加速时钟的同步计算上出现错误;
1907年:引力和加速度对等法则的计算错误;
1911年:首次计算光线偏差的错误;
1913年:相对论首次论证错误;
1914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五次错误;
1915年:爱因斯坦德哈斯实验(Einstein-de Haas experiment)错误;
1915年:相对论第七次论证错误;
1916年:马赫原理的解释错误;
1917年:爱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数的错误(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1919年:两次尝试修正相对论出现的错误;
1925年:规划统一理论的多次错误;
1927年:波尔和量子变化性讨论的错误;
1933年:解释量子力学的错误;
1934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六次错误;
1939年:史瓦西奇点(Schwarzschild singularity)和黑洞引力坍缩(gravitational
collapse)解释出现的错误;
1946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七次错误。(悠悠/编译)
---------------------------------------------------------------------


评论:由此报导不难看出,美国科学界早已洞悉爱氏的上述错误,可为什么时至今日才公开承认呢?

对此只能这样理解:面对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彻底觉醒,披在爱氏相对论上的神秘外衣早已被人们凿出了千疮百孔,其今天已完全失去了继续糊弄其他民族的价值,再继续供着罩着,遭到人们蔑视的就不是爱氏本人而只能是美国科学界,因此顺势下坡,这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美杂志的这篇简单的新闻报道,无异于胜过了国内任何一篇反相檄文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篇报道的出笼则是上述所有反相檄文共同努力推动的必然结果(逐条对照爱氏上述错误,在国内网络中几乎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批评文章)。这篇报道,对于那些曾经盲目迷信爱氏相对论的人们无异是一符最好的清醒剂;而对于那些长期以来顶着各种压力有理有据批评爱氏相对论的人们,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胜利。由此可以断定,那片曾经长期笼罩在中国理论物理学界上空的乌云即将被彻底吹散,一个完全尊重客观事实而不再盲从权威,让全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搞科技创新,使中国更加富强的新的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无疑,长期以来爱因斯坦一直是许多美国人心中的骄傲和精神支柱之一,因而今天敢于公开承认其曾所犯的许多科学错误,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此现在看来,美国最近的这埸金融危机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让美国的许多人包括科学家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坦然了,这点,是值得我们特别是中国科学共同体学习的。

还需要说明一点,许多人把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成是爱因斯坦提出E=mcc公式的功劳,这是错误的看法。道理很简单:如果E=mcc是正确的,那么它就应该具有普适性;可请问为什么除铀元素以外,其他元素就不能释放出巨大的原子能?由此可见,把上述公式与原子能的开发利用联系起来说事,显然是一种非常牵强附会的说法,其完全否定了以居里夫人为首的许许多多埋头苦干的真正的原子能专家所作的大量实际研究工作.事实上,原子能的开发完全是受铀元素巨大的放射性启发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光速c是目前人们所知的物质运动的最大速度,把其与任何m乘积起来,自然就会得出最大的能量,这就是人们上述盲目迷信思想的根源.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44115114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