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波与原子模型>
研究匀速运动电子辐射的问题很有意义, 我在考虑是否应该重新设想原子的模型, 我认为“能级”的说法应作出修正: 仍以星球作对比,每个卫星的确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如果假设这些卫星都如电子一样有相同的质量, 则不同轨道上的卫星就只有线速度的不同了, 而这个“电子线速度”直接与其产生的“介质波”的频率相关, 所以一种物质的光谱组成应该用不同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线速度来解释, 用能级跃迁来解释是有问题的,比如红光是“多级跃迁”,是否比蓝光的“少级跃迁”振幅大呢? 等等类似的问题吧,可能有必要作出修改。 这样温度升高后,首先是各电子的绕核转速增加, 从而使各电子轨道的半径增加,这是热胀冷缩现象。 同时,各电子产生的“亚激波”辐射(介质波)频率也升高了, 出现“光谱蓝移”,一般炼钢时就可以通过观察钢水的不同颜色来估计其温度,还有观察煤气灶的火苗颜色等。 而红外夜视仪也说明物体在常温下也有一定的电磁辐射, 相信还会发现物体在某温度下辐射出的微波、短波、中波...。 我前些时候质疑“物质波”是因为他们把被撞击金属发出的X射线当成了“电子波”, 其实“电子波”早就有了,就是所谓的“电磁波”,所以电子束产生的“介质波” 就是电磁波,而且就电子的速度而言,频率不会很高,不可能发光, 更不可能发出超过可见光频率的“准X射线”。 总之,所谓的物质波就是介质波,这也很古老的,看过武狭小说的人就知道: 武林中人都是靠监听“物质波”来接住各种暗器的。 书归正转,那么电视台发射天线中的电子速度总是在变化的, 启不是会产生很多频率的“介质波”吗?的确如此,除了人为设定的“发射频率”以外, 还有很多被称为“高次偕波”的东东。 所以对“自感”的研究应该深入一步: 测量电流、电子束前方产生的“介质波”频率与电流强度、电子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这有助于对原子模型的进一步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