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致通往天堂的白痴者 下一主题:关于引力与惯性产生的理论
伸长还是缩短
[楼主]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2000/12/24 11:02
点击:556次

伸长还是缩短

在爱因斯坦凭空编造的瞎子相对论中,爱因斯坦之所以得出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因为测量发生缩短的“现象”,乃是由于他自己对把K坐标系里的静止点A的坐标xa变换成K′坐标系中的虚构运动点A′的坐标xa′,与把K′坐标系里的静止点B′的坐标xb′变换成K坐标系中的虚构运动点B的坐标xb之间的不同概念,在理解上混淆不清。本来应该用x = k(x′- vt′) 、t = k(t′- vx′/cc)两个式子同时对K′系中的两个静止点变换成K系中的虚构运动点的情况作出叙述,得出的结果是:
x1 - x2 = K(x1′- x2′) (1)
t1 - t2 = K(t1′- t2′) (2)
人们很容易从(1)式子分析得知,由虚构运动点连接起来的映像物体与真实物体相比,长度应该是伸长。但爱因斯坦在讨论时刻t与t′的变化关系时,是按照从K′系的静止点变换成K系的虚构运动点来进行计算,而在讨论K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情况时,又是按照从K系的静止点变换到K′系中的虚构运动点来进行计算。由于使用x ′= k(x + vt)来进行计算,就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x1-x2 =(x1′ - x2′)/K
原本是,由虚构运动点连接起来的映像物体与真实物体相比,长度应该是伸长,结果却被弄成了缩短。其实,长度缩短与时间发生膨胀已经是一个矛盾。既然运动中的物体长度已经缩短,测量其长度所需要的时间怎么反而是变得更长了呢?显然,将这个明显的矛盾隐藏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时间概念也已经被爱因斯坦搞的混淆不清了。

爱因斯坦在自己所写的论文之中,对运动物体长度发生缩短的分析思路是:
当把K坐标系里的静止点的坐标x变换成K′坐标系中的虚构运动点坐标x′后,虚构运动点似乎就成了K坐标系里的运动点。由于K′坐标系相对于K坐标系以V速度运动,虚构运动点坐标x′似乎也相对于K坐标系以V速度运动,于是x′是K′坐标系中的静止点。据此,爱因斯坦便把x′当成为K′坐标系中的真实静止点坐标,x就变成了K坐标系里的运动点坐标了。此种 “动动得静”、“动变静,静变动” 的分析思路,真乃是空前绝后的“妙手回春之术”!凡是想胡编学术论文的人士,应当必修此招。于是,按照正常的分析思路,原本应该是伸长的推导结果就变成了缩短的故事。

在后来的大学物理教材和其它现代物理学书籍中,已经没有继续采用爱因斯坦给出的“标准样板”,而是使用逆变换的分析思路。我们把K′坐标系里的静止点的坐标x′变换成K坐标系中的虚构运动点的坐标x的过程称为顺变换;反过来,将同一点在K坐标系中的坐标x通过某种关系式变换回K′坐标系里的坐标x′的过程称为逆变换。按照瞎子相对论给出的坐标变换公式,把K′坐标系里的静止点的坐标x′变换成K坐标系中的虚构运动点的坐标x具有如下的顺变换:
x = k(x′- vt′) (3)
t = k(t′- vx′/cc) (4)
相应的逆变换式子是:
x′ = k(x+ vt) (5)
t′ = k(t+ vx/cc) (6)
在分析时间发生膨胀时,他们采用顺变换式子(4)作出解释,结果得到:
t1 - t2 = K(t1′- t2′)
在分析长度缩短时,他们采用逆变换式子(6)作出解释,结果得到:
x1-x2 =(x1′ - x2′)/K

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任由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使用(3)、(4)、(5)、(6)中的式子,这些教材和专著之中都没有作出解释。要知道,根据(3)式作出的结论与根据(5)作出的结论截然相反,就假设(3)、(4)、(5)、(6)四个式子能够同时成立,也只能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果,从而得出来的判断是:变换系数K必须等于1。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狭义相对论的整个研究是:瞎子点灯----白费腊!

事实上,使(3)、(4)、(5)、(6)四个式子能够同时成立的条件是:
x=0 、x′= 0 、t=0 、t′=0

这注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原理基础不存在!

爱因斯坦把
x=k(x′-vt′) ,
x′=k′(x+vt) ,
k=k′
x=ct ,
x′=ct′,
五个毫不相干的式子放在一起来求解出:
k=Squer[c/(cc-vv)] ,
x = k(x′- vt′) 、
t = k(t′- vx′/cc) 、
x′ = k(x+ vt) 、
t′ = k(t+ vx/cc)

就如同把鸡蛋、鸭蛋、鹅蛋、麻雀蛋、王八蛋放在一起炒,结果炒成了一锅“大混蛋”!

还有精彩表演,它们将涉及为什么洛沦兹变换对电磁波动方程的坐标变换保持不变的问题。此问题虽然深了一点,但其数学推导上还只用到初等代数。我提示一下,诸位可以假设爱因斯坦给出的下列变换式子成立
ct=Souer(xx + yy + zz),
ct′=Squer(x′x′+ y′y′+ z′z′),
y′=y , z′=z ,
x =k(x′-vt),
t= k(t′-vx/cc) ;
自己去验证一下k的取值状况。然后采用逆推分析方式反向推演,最后会发现爱因斯坦给出的坐标变换式子是由:
-2vccxt=-2vccxt ,
vvxxx=vvxx,
ccvvtt=ccvvtt ,
-2vccxt+ccxx+ccvvtt=-2vccxt+ccxx+ccvvtt

这几个没有意义的恒等式直接变换出来的自己与自己等效的数学游戏,而使其成立的条件就是要求 c、t、x、y、z五个数量需按照
ct=Souer(xx + yy + zz)的关系来约定它们的取值。

由于在BBS上写公式不方便,我不再将具体的详细推导过程写出来了,各位自己去推。顺便告诉大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的光学博士程实平先生,早在1990年就已经论证出洛沦兹变换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学游戏。程实平先生现在已经出国,在美国硅谷的一家公司工作。

CCXDL 2000年12月24日

伸长还是缩短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31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致通往天堂的白痴者 下一主题:关于引力与惯性产生的理论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730089187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