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没人真正理解相对论吗? 下一主题:主题: 建议一种新的引力理论
CCXDL再次与诸位暂时道别
[楼主]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2000/12/15 09:30
点击:436次

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而作“还基础物理学以本来面目”

今年是人类社会告别20世纪的最后一年,再过十几天,大家就要进入新千年的第1年了。纵观已经过去的科学发展历史,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理解经历了极其曲折的认识道路。在公元前500年之前,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虽然已经历了很长久的岁月时间,但仅仅是获得非常少的零碎经验。直到公元前500年间,人们才正式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得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建立的物理学,曾经被人们延用到公元后的17世纪。在整整2000多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院主流派的学者都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系统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知识。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只能是对现有的理论进行补充完善。一直到17世纪,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得总结出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古典物理学定律提出质疑,并用实验证实不同重量的物体在下落时都是同样快的结果后,亚里士多得所建立的古典物理学才从根本上受到了冲击动摇。伽利略从1589年开始研究落体运动,到1638年发表他的力学著作《关于有关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科学的数学证明和谈话》,经历了49年时间。此后,牛顿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完成了运动力学的系统理论。1687年,在哈利的赞助下,牛顿出版了不朽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从1589年到1687年,关于物体的运动力学的创建时期整整持续了1个世纪的时间。
伽利略是首先提出“惯性原理”和研究力学定律的人。后人却没有用伽利略的名字来命名惯性定律,原因就在于,虽然伽利略根据“运动不灭”思想,结合在水平面上所做的小车滑动“理想实验”,已经得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着原来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结论,可是伽利略对什么是不受外力作用的判断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受到地球重力场作用的地球水平面之上。是牛顿把“惯性原理”的应用条件进行了无限的推广。这样,当人们在研究行星的运动时就会想到:行星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应该是在空间保持作匀速直线运动。行星之所以会环绕着恒星转动,一定是有一个与行星运动前进方向不重合的作用力使行星从其他直线路线偏转到了环绕着恒星转动的曲线路径上来。牛顿正是根据这个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先于牛顿之前研究天体现象的开普勒,虽然在1630年之前就已经总结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但是他对于行星之所以会环绕着恒星转动的分析,还是认为应该有一个力沿着行星轨道作用于行星之上,不断地驱使行星沿其轨道穿过太空。开普勒对行星环绕着恒星转动受到的作用力的思考,乃是根据亚里士多得建立的古典物理学中提出的“凡是运动着的物体都要受到某个作用力的推动”得出来的猜想。“凡是运动着的物体都要受到某个作用力的推动”与“运动不灭” 是完全相反的世界观。人们根据亚里士多得建立的古典物理学定律,在继亚里士多得之后的2000多年时间中,仅仅是对自然现象做出了某种看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的解释。正是在牛顿总结完成物体 “运动力学” 的系统理论之后,特别是在牛顿与其他数学家一起研究出微积分数学工具之后,才为现代物理学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纪念牛顿对现代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将牛顿建立起来的运动力学称为牛顿力学。
与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牛顿在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探索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当牛顿把“惯性原理”的应用条件进行无限的推广之后,牛顿在原理上要求人们必须把用于观察物体相对运动的参照系建立在与绝对静止的空间保持作绝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之上。然而,牛顿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时是把最初始的惯性参照系建立在地面的某个静止点上,而在研究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时又把最初始的惯性参照系建立在恒星太阳的中心上。可是太阳与地球之间并未保持着匀速的相对运动,这个事实表明:在空间以绝对的匀速状态进行运动并不是惯性参照系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牛顿力学实际存在着这么两个尚未解决的问题:1、同一物体在一些参照系中观察到的相对运动与牛顿定律相符合而在另一些参照系中观察到的相对运动与牛顿定律不符合。2、相对于同一观察物体都是惯性参照系的任意两个参照系彼此保持作相对匀速运动,而相对于不同观察物体而言的两个惯性参照系可能相互不作匀速运动。如何解释这种“怪现象”?怎样给具体的观察物体选择可以适用牛顿定律的惯性参照系?牛顿没有在原理上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而是让人们通过实验检验的方式来判断自己给具体的观察物体选择的参照系是否可以适用力学定律。显然,如果人们为具体的观察物体给出的每一个参照系都必须先要通过实验检验的方式来判断它是否可以适用力学定律,牛顿力学的实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所幸的是,人们根据伽利略提出的相对性变换原理,通过实验检验的手段,只要找到了一个实际存在的可以应用力学定律对被观察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惯性参照系,凡是建立在相对于该参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际物体上或实际不存在的假想物体上的参照系,都可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同一个被观察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定量的数学分析。反映在数学式子上,就是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F=ma。因此可以说,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实际上是使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广泛应用的纽带。牛顿力学虽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但只要不去追究牛顿力学在理论上是否已经完美无缺,人们就完全可以把牛顿力学定律当作受到使用条件限制的经验公式来进行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伽利略时代还没有微积分的概念,伽利略提出的相对性变换原理仅仅只是要说明:彼此保持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任意两个参照系,同一个被观察物体相对于它们二者所作的相对运动具有完全相同的惯性规律和速度改变规律。人们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将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不可能发现真正驻定的相对于绝对空间处于静止状态的参照系。牛顿在建立自己的运动力学理论时,乃是把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原原本本的继承了下来。牛顿忽视了一个事实: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对动量守恒定律在数学上已经不再保持着成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系统,其总动量保持不变。但相对于不同运动速度的惯性参照系,该物体系统的总动量却不是同一个恒定值。相对不变性原理之所以能够对牛顿第二定律保持不变,是因为加速度乃是速度对时间的1阶导数,作为初速度的常数项已经在求导的过程中被微分变成了0常数。其实,人们只要对加速度再求一次导数,就能够得出另外一个新的力学定律:作用力的变化率等于被作用物体的质量乘上该物体的加速度变化率。这个所谓的新力学定律对彼此保持做相对匀加速运动的参照系具有完全相同的数学表达式子,人们是否需要将此理解为对相互保持作匀加速运动的参照系也成立的另一个相对不变性原理呢?显然,人们没有理由要求牛顿把所有的问题都全部解决掉。
在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6年之后,人们正式接受了牛顿力学。此后,现代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中潜存着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理想的惯性参照系是否存在?如果物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就只是同它们之间表现出来的相对运动发生关联,人们又何必要采用理想的惯性参照系来作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特优参考基准呢?马赫在19世纪对牛顿用水桶转动实验证明物质进行的运动是绝对运动提出了质疑。马赫认为:水桶中的水转动时水面出现凹陷,是因为水面相对于宇宙中无数的恒星和天体有转动而引起的结果。如果让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水面转动,水面也会出现凹陷。继马赫之后,爱因斯坦更进一步的认为:在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上可感受到向外离开圆心的力和匀速前进的车子突然刹车时车子里面的人将继续朝前冲的力,都不是物体运动本身具有的惯性表现,而是在空间存在着相应的引力场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接受这样的理解思路,亚里士多得提出的“凡是运动着的物体都必须受到力的推动”的古典力学定律,也就可以通过在空间虚构出莫须有的引力场来得到复活。本来,爱因斯坦对伽利略根据“运动不灭”思想提出的“惯性原理”非常赞赏!爱因斯坦并不支持亚里士多得所提出的“凡是运动着的物体都必须受到力的推动”的古典力学定律。但是在19世纪后期,爱因斯坦也与其他的物理学家一样,都被当时在研究光速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所迷惑住了。
在早先时候,人们对光的认识完全有别于其它物体的运动。人们以为在宇宙空间充满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特殊粒子,这种“以太”粒子与物质粒子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因而不会阻碍物质的运动。“以太”粒子与绝对空间保持着绝对静止的状态,光线就在这种“以太”海中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进行传播。牛顿设想的理想惯性参照系,也就是相对于“以太”海处于禁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1881年,麦克尔逊专门设计了一个被后人命名为“麦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光学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说是否正确。如果光线确实是在与绝对空间保持绝对静止状态的“以太”海中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进行传播,人们在水平地面上转动麦克尔逊干涉仪时,就应该从光线接受屏上看到由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两路相干光所形成的干涉条纹将发生移动。但实验的结果是没有发现干涉条纹有任何移动。同物质粒子没有任何相互作用的“以太”粒子与绝对空间保持着绝对静止状态的假说本来就十分牵强,原先以为光线是在这种“以太”海中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进行传播的设想又遭到了实验的否定,人们只能判定在宇宙空间并不存在与物质粒子没有任何相互作用的“以太”粒子。任何实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粒子,无论它是已构成实物的粒子,还是未构成实物的粒子,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宇宙空间并不存在完全没有物质的绝对真空。光线既能在具有构成实物的基本粒子的空间中传播,也能在没有构成实物的基本粒子的空间中传播。人们以往所说的真空,实际上指的是只存在不构成实物的基本粒子的空间。光在物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将由分布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光传播媒介物质所决定。在没有实物粒子的空间中,光源向任何方向发出的光线相对于光源周围的媒介物质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它也就是人们以往所说的真空中的光速。这当然不是人们根据“麦克尔逊干涉实验”的结果才能获得的结论。事实上,人们只要在麦克尔逊干涉仪器的45°半反半透镜与互相垂直的全反射镜位置各安装上1个滑轮,分别用两根完全一样的黑白相间的链条沿着“麦克尔逊干涉实验”中两条相干光线经过的光路拉起来, 在这里,黑色链子用以表示光波的负半波长,白色链子用以表示光波的正半波长,每个黑色链子与每个白色链子的大小完全相同,当人们以飞快的速率同时拉动汇合在一起出来的两根链条,或是以很缓慢的速率同时拉动汇合在一起出来的两根链条时,都会看到汇合在一起出来的两根链条上黑白链子之间挫开的位置变化永远保持着完全相同的距离,它们只与两根链条沿着两条相干光线经过的光路长度有关。这也就意味着:按照波动理论,两条相干光束所产生的干涉条纹只与它们之间的位相差有关,两条相干光束走过的光程差保持不变,也就等同于它们之间的位相差没有发生变化,“麦克尔逊干涉实验”只是证明了光在真空中传播时其波长保持不改变!正是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时其波长保持不变,而且这是与参照系的运动状况无关,显然可以在任意参照系中直接传递应用的事实。人们在20世纪后期,已改成采用光在真空中传播时的波长来作为长度计量的基准,同时将过去采用的长度计量基准“钢米尺”淘汰掉了。
鉴于机械波在实物媒介中传播时其速度是由具体实物媒介的特性所决定,人们可以设想光在没有实物粒子的空间中,光源向任何方向发出的光线相对于光源周围的非实物传播媒介物质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无论是相对于建立在地球表面某个点上好用的惯性参照系,还是相对于建立在太阳或其它星球表面某个点上好用的惯性参照系,光相对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惯性参照系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真空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既与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接受者的运动状态无关。注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接受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只是意味着光在遭到镜面等物体反射时,反射光在非实物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仍然等于入射光在非实物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但反射光的波长和频率会随着镜面相对于非实物真空中的光传播媒介物质所作的相对运动进行改变。对安置在地面上与地面保持静止的麦克尔逊干涉仪来说,由于在地球表面空间中的所有存在物质都要受到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和惯性定律的制约,干涉仪周围空间中的非实物粒子都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中,人们根据光在真空中传播时其速度永远等于某个常量的理由,完全能够解释麦克尔逊干涉仪在地面上转动方位后,干涉条纹不会发生移动的事实。但是这个解释理由也充分的有点过了头!事实上,在麦克尔逊干涉实验中,把其中一个相干光走过的光路改成玻璃或水等可传播光线的实物介质,另一个相干光走过的光路仍然为非实物粒子的真空,无论人们在水平地面上把麦克尔逊干涉仪转动到哪一个方位,都不会从光线接受屏上看到干涉条纹有任何移动。人们显然不能据此推断说光在真空及其它可传播光线的实物介质中都是相同的速度。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光程属于“标量”,光在不同传播媒介中的运动速度不同,本质上是光在不同传播媒介物质中传播时具有不相同的波长。好似人在好走的路上行走时迈出的步子会大一点,在难走的路上行走时迈出的步子会小一点。但只要人走过的路线及其起始、终止位置已经确定,不管人在行走时的速度是快是慢,他所走过的路程都完全相同。由于光在均匀的每一种传播媒介物质中传播时所具有的每个波长都十分恒定相等,光在确定的空间路线经过后,它需要“迈出”的波长“步子”数值,就已经由具体经过的几何路程及其在传播媒介物质中所特有的波长长度完全决定了。人们根据光在具体媒介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来间接地计算出光程,也应该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是却可能会产生出节外生枝的事情。
譬如:在与麦克尔逊干涉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惯性参照系中,“干涉条纹在接受屏上未发生移动”所对应的物理意义是:产生干涉的两路光线之间的光程差未发生变化。人们在研究麦克尔逊干涉实验时的很长一段时期中,都把“干涉条纹在接受屏上未发生移动”这个乃是相对于建立在与干涉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参照系中才能做出的判断,误当成了在其它与干涉仪器不保持静止状态的参照系中也可以做出的判断。请注意:由相干光束产生的干涉景象在实际空间中都有自己对应的分布状况,不管人们是否借用光线接受屏去进行观察,干涉条纹在空间的分布位置都已经确定。换句话说,相对于其它与麦克尔逊干涉仪不保持静止状态的任何参照系,在麦克尔逊干涉仪器光线接受屏上呈现出来的干涉条纹都不是处于静止状态中的“不移动空间线”。而且在与干涉仪器不保持静止状态的运动参照系中,根据矢量合成法则,用变换出来的相对于该运动参照系的光速计算得出的两路相干光之间出现的光程差,与建立在地面静止点上的参照系中用相对于该静止参照系的光速计算得出的光程差不再保持相等。这个事实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相对性变换原理在涉及光的干涉现象时已经完全止步!爱因斯坦在对麦克尔逊干涉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时本来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可是因为他为了使“相对不变性原理” 在涉及光的干涉规律时仍然继续有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假设:即在所有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完全相同。然而,就是假定在任何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完全相同,由于干涉仪在与其不保持静止状态的参照系中是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只要将与干涉仪保持着运动速率为V的参照系先后分别取在麦克尔逊干涉仪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相干光路方位上,在这两个与干涉仪保持着运动速率为V,但速度方向互相垂直的参照系中计算光程差,就同样会遇到与假设光在与绝对空间保持绝对静止状态的“以太”海中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进行传播时一样的麻烦。 此外,人们以往在分析麦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还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就是经过垂直光路出来的光线频率已由于45°反射镜相对于给定参照系以-V速度运动而发生了相应地改变,同时经过水平光路出来的光线也因为全反射镜和45°反射镜相对于给定参照系以-V速度运动,其频率先后发生了两次相应地改变,只是两次频率的改变正好相反,最后到达光接受屏处的频率与入射光频率保持相同。这样,从垂直光路出来的光束与从水平光路出来的光束就在频率上就会有所不同,它们在发生干涉时将产生“拍频”,干涉条纹应该出现时明时暗的交替变化。当V值取的比较小时,这种明暗交替的变化应表现的很明显;而当V值取的很大时,两束光已经不能产生干涉,在光接受屏上看到的应该是均匀的明亮光斑。人们在实验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人们只要将与绝对空间保持静止状态的“以太”海改成可以与地面保持作任意匀速运动的“真空”海,光线在与绝对空间保持静止状态的“以太”海中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进行传播,就变成了光相对于不受实际条件限制的任何一个惯性参照系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真空传播速度。新的假设虽然能够把与干涉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地面参照系中出现的光程差计算困难消除掉,但是它却引来了更严重的恶果。那就是替代“以太”构成真空的“非实物粒子”是比“以太”粒子更让人们难以理解的特殊物质,它怎么可能同时与任意两个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都处于静止状态呢?如果确有其事,在与光速有关的物体相对运动观察中,人们就将得出违背数学基本规则的速度叠加计算式子:C=C+V1=C+V2=C+V3=…… 这显然不可能成立。最基础的起点发生了错误,必然导致据此建立的“狭义相对论”是与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常识不能相符合、分析逻辑上充满矛盾的玄说。
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自然定律在所有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都完全相同,当然有其历史根源。要知道,在牛顿时代还没有能量概念。人们在那时对自然定律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和“牛顿三大定律”的范围中。伽利略作为提出相对性变换原理的第一个人,自己连“惯性原理”的适用条件都还有严重的认识错误,他也就没可能把相对性变换原理的真正来由说明清楚。牛顿在继承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时,也没有把其来由和应用条件论证清楚。如果牛顿在其力学原理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相对性变换原理只是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函数关于“时间”的2阶或2阶以上的导数方程才成立,相对性变换原理对动量守恒定律已经不成立的话,后人在应用伽利略相对性变换原理之时,就不至于在潜意识中把它也等同于某个自然规律来对待了。事实上,相对性变换原理对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能继续保持成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无论人们是否建立起了物理学理论,它都不会受到影响。一个物体实际具有多少能量,不会因为人们在空间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来做观察基准而发生改变!人们在空间选择的各个参照系,有的可能正确反映出被观察物体实际具有的可进行交换的动能值,但更多的情况是不能够正确反映出被观察物体实际具有的可进行交换的动能值。人们在牛顿时代连能量概念都还没有形成,也就不能够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理解,说明相对性变换原理只是在有限范围的应用中成立。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性变换原理时,当然也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爱因斯坦在自己撰写的《物理学的进化》书中第112页已经发出感叹:“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爱因斯坦十分清楚自己提出的新假说可能是一个错误,只是因为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人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19页写到:“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请注意:“法则”是指原理性的可操作的方法规则。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寻找出惯性参照系,但是只能把它们当成符合实用要求的参照系。在原理上,通过实验方式寻找出的惯性参照系仍然属于假定性质。尤其是在1881年之后,人们通过麦克尔逊干涉实验否定了“以太”粒子与绝对空间保持着绝对静止状态的假说,牛顿设想的理想惯性参照系便失去了他所设想的物质依据。为了填补牛顿力学在现实面前所出现的理论空缺,爱因斯坦才创建出了“狭义相对论”和 “广义相对论”。其目的就是想提供出一种能寻找实用的惯性参照系的自然法则,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取得成功。……

CCXDL 2000年12月13日


显然,凡是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的人,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们!对于他们出现的错误,也不应该求全责备。毕竟他们也是人,并不是神。爱因斯坦在历史上是有功于大家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爱因斯坦的晚年时候,爱因斯坦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曾有很中肯的反思,他在1949年3月28日写给M.索洛文的信《七十岁生日时的心情》中写道:

“你一定想象我在此时此刻一定以满意的心情来回顾我一生的成就。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定是正确的。……确实有一种不满足的心情发自我自己的内心,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只要一个人是诚实的,是有批判精神的……。”

了解真相的人,就会非常客观的对待爱因斯坦这位曾有功于人类,同时也给物理学制造了许多混乱的科学家。我一直非常不赞同用太过分的语言来批评爱因斯坦的错误,我们应该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对历史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正确的结果。
但是,由于像“宽肩膀”这样的只会啃书本,玩玩“花拳绣腿”的人物太多,他们动不动就搬出与学术研究毫不相干的“纸老虎”招帖来吓唬人,结果让爱因斯坦来替他们受过!这才逼迫我讲出本不愿意说出有损爱因斯坦名声的话。这些不动装懂的先生们才是让爱因斯坦替他们受过的罪魁祸首!
这位“宽肩膀”连哥得尔根据相对论推理出来的“婴儿自谋杀佯谬”都不知道,还在那里一本正经的向别人讲解最低级的“双生子佯谬”问题,那才真的是在丢人显眼呢!什么是佯谬,佯谬之所以被称为“佯”谬,就是因为它表面不合理,其实却是合理的。这当然没有疑义。问题是:“双生子佯谬”真的是佯谬吗?搞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神秘主义者们,也是先把那些根本就是莫须有的“现象”定义为“特异功能”,接下来就要别人先承认有“特异功能”存在,然后再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不过是不懂科学分析逻辑的角色们最善长干的小把戏。

至于“宽肩膀”故弄悬虚地说:
x+vt=0(或x'+vt'=0)里的0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只是光源在某个坐标系(动的或静的)里面的坐标而已!换句话说,只是t=0(或t'=0)时光脉冲的位置而已!在一般的情况下把它取作0。注意,是“取作”。不信让我们假设在t=0 (或t'=0)时光脉冲在x=1(或x'=1)时,光脉冲的传播方程不就是x+vt=1 (或x'+vt'=1)了么?再往下,我就不用再对ccxdl的结果说什么了吧?这就是我要让ccxdl拿任意常数C代替0的意思。这一点常识是只要学过一点“数理方法”的人都知道的。

这好像有点值得考虑一样,然而这里已经出现3个问题:

1)、教材中已经清清楚楚的告诉了0是对于坐标原点来说的意义。除非“宽肩膀”的理解是来自第四度空间里的另外一套逻辑,才会冒出他写出来的这些解释(从0/0不定式中可以产生出任意的玩艺)。

2)明明已经知道C是有特殊含义的符号,而且在推导过程中已经在其它式子中出现了C常数,“宽肩膀”还要让x+vt=C。本来已经够混乱了,还想把它搞得更乱。真不知空间坐标点的变换关系又是怎么变成了光脉冲和光的传播方程的?

3)“宽肩膀”所说的“数理方法”是与正常人的思维不同的概念,原因就在它已经被AYST病毒侵害过了,所以别的专家学者都看不懂是何意思。最后只好自欺欺人的感叹:隔行如隔山!
我已经告诉诸位,从坐标原点发出光波测物体外形尺寸是不现实的外行原理,改从数轴上的其它位置发也一样是枉然。如果连个“球”、连条“棒”都测不了,这样的数理分析模型连“谱”都没有,只有到专供神灵活动的“第四度”空间里面去建立此种所谓的数理分析模型。好了,就让“宽肩膀”在专供神灵活动的“第四度”空间里面建立他的数理分析模型吧,(注意:不是大学教材里面已经写出的那种分析模型!)请“宽肩膀”把完整的分析过程写出来给大家参观参观。别卖“关子”,继续玩“空手道”不过是想糊弄糊弄“不起眼”等等小朋友而已。

“宽肩膀”在这里向诸位推荐的《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不过是蒙蒙那些只知道“粮食是从仓库中抬出来”的不知道真正的物理世界是怎么回事的幼稚者的玩艺。黄得民先生早就研究过它,还有更多谈论相对论的书都已经被黄得民先生研究过。许少知先生收集的有关相对论的书,国内国外的各方面专著不下40多本。黄得民先生也学的是工科,许少知先生也学的是工科。我们在不清楚情况时,会主动求教搞纯理论物理的权威人士,这是我们搞研究的求实作风。搞纯理论物理研究的人士中也有主动向搞工科的人求教真情的人,但他们一旦知道相对论的真相,讲出了真话,马上就会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整治!所以,2000年能够在国内允许召开“相对论争鸣研讨会”,乃是真理战胜玄说的开端。

严格的分析论证表明,爱因斯坦创作的“相对论”并不是可以取代经典物理学的新理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爱因斯坦白干这些没有用处的工作呢?我们还是看看爱因斯坦在1938年与英费尔得共同合作写了一本讲解物理学发展过程的科普书籍《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在1962年至1979年间多次出版发行过该书的中译本。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向人们系统地展示了他在从事物理学理论发展研究工作时所使用的理论分析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翻到中译本《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66页,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伽利略提出了决定光速的问题,但是却没有解决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这段话中,试图想要说明的意思就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注意这句话中的“往往”二字,在人们的潜意识理解中,“往往”已经等同于作出了“肯定”的判断。有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个论据,那些只会重复提出一大堆路人皆知的问题来进行一番议论呼吁的“问题专家”们,似乎也有理由把自己低水平的高谈阔论当成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了。其实并不然,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根本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逻辑关系。固然有时候“提出问题”会显得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有时候“解决问题”也会显得比“提出问题”更重要。特别要澄清的一点:“提出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大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它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提出来之前就已经被预先解决掉了。显而易见,如果自然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先被人们发现并提出来之后才能被解决掉的话,人们就建立不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理论了。爱因斯坦发表的这段话,本意只是想说明伽利略虽然没有完成光速的测定工作,但他提出决定光速测定的研究课题乃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仅此而已,但是爱因斯坦却在后面画蛇添足的加上了“也许……”等等补充内容,把原本尚有商榷余地的见解演变成了极其片面的结论。这是偶然的疏忽,还是爱因斯坦喜好作出这种片面结论?当我们再翻开《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53页时,真相就开始大白了。爱因斯坦在该页中这样写道:

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一个理论所预言的论据常常被实验所推翻。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它的逐渐发展和成功的时期,经过这个时间以后,它就很快地衰落。

按照这种见解,“运动不灭”这个早在经典物理学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的基本自然规律,似乎早就应该衰落成为历史垃圾堆中的“破烂货”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人类消亡后的将来,“运动不灭”永远是自然世界中一个不曾改变的最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爱因斯坦不仅对此视而不见,他还给自己随意改编经典物理学编造了一个需要贴上“强盗逻辑”标签,才可以强迫让人们接受的理论优选原则。请看《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73页,其中写道:

即使我们不能提出另外的观察来支持新理论,即使它的解释和旧理论的解释其优越性不相上下,因而可以在两种理论中随便选择一种,我们也应该选择新的。

爱因斯坦先是将科学理论退化成为“流行歌曲”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用一相情愿的标准来验收自己所创作的新派理论学说。如此荒谬的指导思想,必然要把爱因斯坦创作的物理学引向“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再从《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10页往后看下去,就会发现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误解实在是太多。本来,人们研究自然世界,目的是要认识掌握自然世界本性的运动规律,为此人们可以使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一切手段。但爱因斯坦不知道这个要点,居然把具体某个受到身体条件或外部限制的人对自然世界的局限认识谬解成为可以完全同等对待的物理学说。为了给“狭义相对论”寻找到支持论据,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65页又捏造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实例,特抄录如下:

我们且先来描写一个另外的世界,在那里面生存着二维的生物,而不是象我们的世界里那样生存着三维的生物。电影已经使我们习惯于感受演出于二维银幕上的二维生物。我们现在设想银幕上的这些影子(出场人物)是实际存在的,他们有思想的能力,他们能创造他们自己的科学,二维的银幕就是他们的几何空间。这些生物体不能具体的想象一个三维空间,正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四维世界一样。他们能够折转一根直线;知道圆是什么,但是不能作一个球。我们的处境也类似。我们能够把线和面折转和弯曲过来,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折转或弯曲的三维空间。

我们把这个所谓的例子特别地抓出来,是因为现在已经有人经过“适当”的发展,把其中的“影子”二维生物改成了“身体非常扁”的二维生物,然后再摹仿爱因斯坦的分析思路,用引入虚数概念的复变数学运算式子推导论证出自然世界中确实存在着生活在第四度虚拟空间的“超极生物体”。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生物体,感觉不到生活在第四度虚拟空间的“超极生物体”,而生活在第四度虚拟空间的“超极生物体”却可以闯入三维空间给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生物制造出不可思议的怪事来。显然,无论是爱因斯坦捏造的似是而非的实例,还是经后人发展过的数学类推论证,它们的内容都是违反客观事实的一派胡言。必须澄清楚:科学论证容不得半点“伪造”的证据。自然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二维生物,“身体非常扁”的生物决不等于厚度为零的二维生物。把银幕上的影子当作二维生物来对待,只能再一次表明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常识的理解还很肤浅。如果人们对这个结论还持有怀疑的话,请再看《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第131页至第132页,爱因斯坦关于对时间的理解是这样告诉大家的:

时间流逝的原始的、主观的感觉使我们能够排列出印象的次序来断定这件事发生得早些,那件事发生得迟些。但是要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十秒钟,就需要一只钟。由于使用了一个钟,时间的概念就变成为客观的了。任何物理现象,只要它能够照原样重复任意次,都可以当作一个钟。

请问:能够照原样重复任意次是什么意思?自然界凭借着什么来保证某个物理现象能够照原样重复任意次?如何判断物理现象的重复是照原样进行的?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这个关系到建立在它基础上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否可靠的最基础的问题,只要用“照原样重复”这么一个尚待严格定义的随便一句话就可以给糊弄过去!解答不了这些提问,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达不到足够深的程度,爱因斯坦在他自己创作的“狭义相对论”中大量使用的“理想钟”就只是一个“想当然”的东西,爱因斯坦创作的“相对论”当然也就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之上。

在最基本的分析思路上是悬案,在具体的物理世界中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做保证,在数学式子的公式推导过程中胡编拼凑。这样的理论能够成立的话,只有供生活在“第四度”空间里的神灵们使用了。

到此,大家都应该明白所谓的“双生子佯谬”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如果诸位确实想知道正确的分析,我会请黄先生就此东东给大家做做讲解。

作为对新前年到来的迎接,此帖写的长一些。当然,它们都是过去早就完成好的内容。

CCXDL 2000年12月13日

我已经发贴与诸位道了别,再发此贴,并不是要重开讨论。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确实不能继续与诸位多聊下去。决不是因为“宽肩膀”的原因,他那点微博“武功”,还得回去再练上10年、8年,才可能够得上我专门写文章来捉弄他。那些呆在教科书堆中闭门造车,连起码的物质基础都没有的所谓理论,不是物理学,而是“无理学”。

Guest想知道“理想火车实验”的正确解释,许先生在2000年的《发明与革新》杂志上专门发表有这方面的文章,题目是“同时性的相对性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找不到杂志,可以在《发明与革新》杂志的网站上去查看,网址是:WWW.fmgx.com.cn 《发明与革新》杂志不是学术杂志,许先生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是直接寄原文稿给我做参考。我并非说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告诉别人,可以在这些杂志上找到许先生写的批驳论文。同时也表明,我不是最先发现相对论数学公式有错误的人,我不可以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仅此而已,可惜那位“宽肩膀”领会错了意思,在哪里瞎说一通,自己给自己找晦气。

逆子的基础比较好,如果留有e-mail地址,我可以发一些论文给你参考。但不要在BBS上留地址,可以留在别的地方,我会找得到的。同时你新提出的设想,我没有时间研究,很抱歉!

“不起眼”还不懂事,在文革时期,曾经有一首几近耍无赖的歌曲,歌词内容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不起眼”现在正跟着受了AYST病毒害的人一起在唱新的“就是好”歌,歌词内容是: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嗨,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狭义相对论好!狭义相对论好!狭义相对论就是好!”

自己应该长点脑子了,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要做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自己笑话别人,还不知自己又该被别人怎样笑话呢。

“业余九段”别哭,好好干,你会从业余九段变变成专业九段的。

好了,再次向各位表示感谢!
特别是对“宽肩膀”先生我也要表示谢意!学术争论归学术争论。我很希望“宽肩膀”把自己独到的数理分析过程完整的写出来,特别是记住要说明清楚每个式子所对应的真实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可操作性,并给出它们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来。我会在周末或星期天查看有没有“宽肩膀”的杰作。

关于狭义相对论之迷,我会在不久告诉诸位。

再会!
CCXDL 2000年12月13日

CCXDL 再次与诸位暂时道别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182.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没人真正理解相对论吗? 下一主题:主题: 建议一种新的引力理论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09564304351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