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宇宙空间基本均匀分布着:质量趋近零的极小质点,在这里就称作“近零质点”。 “近零质点”比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还要小上亿倍,所以“近零质点”可以渗入气体、液体、固体之中,也能渗入原子、分子之中。 因为“近零质点”的质量接近零,但不等于零,所以它不会影响原子、分子的运动,而最主要的是它具有惯性。 “近零质点”好象经典物理所说的以太,是光在星际之间传递的介质。主要区别的是以太没有惯性质量。 光不是实粒,是一种能量子,它是以波的方式传递的。所以,光在真正的真空中传递,是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的。 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就要解开这个谜! 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里面都有高速运动的更小物质,象超弦理论中的“弦”,这些更小的物质高速运动时,就把电子、质子、中子里面的“近零质点”、“击抛”出去,使电子、质子、中子里面形成“超真空”。根据扩散原理,可知,一个“超真空”粒子与另一个“超真空”粒子之间有一种相互靠拢、合并的趋势,这样就产生引力。就象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引力一样道理。 基本粒子质量越大,里面的“弦”运动越快越复杂,“击抛”出去的“近零质点”就越多,粒子里面的“真空度”就越高。所以,基本粒子里面的“真空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由于“真空度”与电荷对应,而“真空度”又与质量成正比,所以,质量就与电荷对应。 万有引力公式: F=G·Mm/r2与电荷引力公式:F=K·Qq/r2,的对应,就构成自然界的美妙旋律! 地球里面的“近零质点”大部分被“击抛”出地球周围。“击抛”出去的“近零质点”为了填补地球里面的“超真空”,又渗入地球表层,渗入时又被“击抛”出去。抛出与渗入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其总运动可看作是相互抵消的。 因为“近零质点”有惯性,它被“击抛”出地球时,也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随地球一起运动。所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不能测到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的。 也因为大气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实验室的空气中的“近零质点”运动混乱,互相抵消。即使抽去空气的玻璃管,它里面的“近零质点”的运动也是混乱,相互抵消的。在这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不能测到什么。 太阳里面的“近零质点”大部分都被“击抛”出太阳周围,所以在太阳附近的“近零质点”的密度就比较大。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光速改变,形成折射,这个因素必须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