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郭峰君敢向科学界叫板 下一主题:热烈祝贺举报成功!
潘根老师的行为特点与我极为相似
[楼主]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2008/06/11 21:46
点击:402次

潘根老师于1938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
    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业余习天文和哲学,览百科全书,闲暇以诗画自娱。学生时代发表哲学论文,提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应以‘综合’为主”的论点,此后一直受此观点支配。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对前人“崇而不拜”,以审稿的方式对待教科书,坚持“钻进去,跳出来”的做法,全部教学内容都要亲自论证,抛弃了传统的以科学发现的历史顺序为线索的体系,建立了以科学本身固有的逻辑关系为线索的新体系。视课堂为战场,背水为阵,不许带任何教学资料上讲室,所教10多门课无例外者。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之一,获“新世纪奖教金”1等奖。结合教学任务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在力学方面,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建立了“光学时机”,道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在电学方面,道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在光学方面,道出了光见度函数;在引力论方面,证明了引力场具有负质量;在宇宙学方面,发表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基本论据有错误,认为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尘埃的常规的热辐射。在应用物理方面,发明了“浮栓式保温水箱”、“补尝式防冻水管”等。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创立了定量化的汉字编码理论,发明了“共鸣码”和“新式拼音码”。曾任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国家教委理科普通物理教材编审组秘书等职,现为全国高等学校理科非物理业基础物理研究会理事、南京市鼓楼区人民代表、南京大学副教授。    
                                           真理更可贵
                                     ——与潘根老师一席谈
    与先生约好晚上七点半见面,我们提前十分钟到了采访地点。已经七点二十八了,怎么还不见先生呢?正在焦虑之际,先生象往常一般,面带微笑,健步走来。好一个如约而至啊!宾主坐定,采访就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童年,那么先生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他略一沉思,面色凝重起来。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他出生在南通一个小学教师的家中。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南通城,城门口有鬼子站岗,中国人进城时都要向鬼子鞠躬。不然,轻的是一个耳光,重的就可想而知了。他说:“父亲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发誓不向鬼子鞠躬,而又不愿挨皮肉之苦,所以就再也不出城门了。尽管如此,也还是不能安宁。他一直是无党派人士,而且曾以‘君子不党’为座右铭,但居然被伪教育局长指控为共党嫌疑,仅仅是因为他在国文课上介绍了岳飞的《满江红》词。伪警察到学校里去抓他,激怒了全体教师,未能得逞。形势险恶,他只好离乡背井,携全家赴盐城附近的垦区务农。童年的生活是很苦的,荒年的时候是靠阿苦菜、青蒿充饥,这种滋味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鬼了投降后,他的父亲先回南通去安排,但不久就爆发了内战,亲人天各一方。两年后,先生随母沿海滩步行了一个月,终于回到了家乡。
    先生十岁时才上学,比同龄人晚了两三年,又发现城里的孩子见识比自己多,内心里感到有压力。压力给人以窒息之感,却又能转化为动力。父亲给了他很有效的鼓励,晓之以“勤能补拙”的道理,使他成为非常刻苦的学生。他跳了两级,用三年半读完了小学。
    1954年,先生考上了省立南通中学。他说:“进了这所学校,对我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该校早期的教师中有一些是请末状元张謇出面聘请来的社会名流,因而历来对南通地区的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该校有很好的学风,刻苦学习是普遍现象。我所在的班又算是较为突出的,因为不光是刻苦学习成风,还有一种带有科学幻想色彩的研究气氛,这种气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1957年,先生考进了南京大学物理系。次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制红外线防护镜取得成功,创办了红外线防护镜厂,使学校获得了十多万元的效益。1959年获校级“红旗手”称号。1960年获校级“优秀学生”称号,同年入党,被抽出来担任了一年“预备教师”,脱产半年到“自然冷言冷语下法学习班”学哲学,自学了逻辑学和科学史。这种特殊的经历对先生后来的工作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1962年大学毕业,先生留校担任政治辅导员和团总支副书记。他说:“安排我搞学生工作,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重用,但不是我乐意干的事。说句心里话,当初报考物理系,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从事物理学研究。但是,作为党员,不能不讲组织观念,不能把个人志趣置于组织需要之上。党总支书记说:‘个人的要求虽有合理性,但往往是从局部看问题,组织上安排工作时是从全局考虑。辅导员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党员不干谁来干?’此话也在理上,所以还是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既然接受下来,那就要尽力干好。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想的。”
    先生一直有教学任务。作为一名教师,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初听他的课,许多同学都感到十分困惑,觉得他讲授的顺序与课本上的大相径庭,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当大家认真看过笔记之后,就会猛然发现,他的课逻辑缜密,结构严谨,脉络清楚,完全不必去看课本。原来,他是打破了传统的以科学发现的历史顺序为线索的体系,凭借自己深厚的数学和逻辑学功底,建立起一套以科学本身固的逻辑关系为线索的新体系。
    凡是听过先生课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上课进从未翻看过课本、讲义之类的东西,往往是大步流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准时开讲,而且他带上讲台的书包里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教学资料。谈到这一点时,他的神色再一次凝重起来,说:“这种特殊的做法,在我这里是有特殊背景的。我出身在教师世家,在兄弟几人之中,我是唯一继承父业的人。父亲在我毕业那年患肝患去世,临终嘱咐:‘我教了四十年书,贫困潦倒一辈子,能够留给你的,只有教学经验一条:背水为阵。’所谓“背水为阵”,他解释道,“照书念是最糟糕的。背水为阵,就是要求自己上讲台时什么资料也不要带,一到台上就无退路。这就要求在课前必须消化教学内容,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课。我父亲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看来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希望你也能做到。’他是忍着晚期肝癌的剧痛讲这番话的,额上冒的虚汗至今还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当时就答应:‘我以后一定做到。’”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教一门新课,他都要在课前关在房间里预演好几遍,就象演员背台词那样。有时要预演好几遍,直到完全不需要翻看资料时为止。有趣的是,先生的草稿纸常常是些小纸片,烟盒和旧报纸的空白处也被用上,有时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了某个问题,就停下脚步,掏出烟盒,就地演算起来,随时能有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先生是成功的;作为一名学者,先生的成果也是有特色的,尤其是在物理基础理论方面。我们特别谈到他在统一场论方面的研究情况。他说:“我自信已经攻克了引一电统一场论,但目前只是发表了一些前期工作,已经是属于‘难产’了,主体工作还没有发表。发表这类文章,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将来纵然有幸能发表出来,算不算‘成果’,也还得让历史去评说。”先生把统一场论确定为主攻目标,还是在担任预备教师期间。在学习自然辩证法时他已对爱因斯坦的思想方法产生了兴趣,稍后的教学任务又恰巧是电动力学(包括相对论)习题课,这就使他很自然地要对电动力学和相对论作较为深入的思考。统一场论是爱因斯坦在1918年提出的课题。人们早已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守恒原理在数学形式上分别与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原理相似,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提出“引力作用与电磁作用是否统一”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思考了三十七年,但未能成功。原因是:相对论表明,质量与速度有关,而电荷与速度无关;电荷有正负之分,质量 却只能是正的,其结果是牛顿引力论中会出现佯谬;电磁理论是以大量的经验定律为依据,引力作用要比电磁作用弱三十多个数量级,凭现有的实验技术条件无法获得与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应的经验定律。如今,这些困难在先生看来已不存在,只要引入“复质量”,把引力质量和电荷分别理解为复质量的实部和虚部,就很容易把引力作用同电磁作用统一起来,而且能导出许多令人惊异的结果。
    先生是个有个性的人,一旦认准了理,就不会轻易放弃。他所说的“理”是指:真正的科学论断应当是真言判断而不是假言判断,也就是说,论据必须是实证的。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固然需要有假说,但不能允许把明知与事实不符合的东西选定为论据。一旦有了可靠的论据,只要逻辑推理过程是严谨的,所得的结论就不容否定,不必去考虑反对派的人数有多少、地位有多高。几十年来,先生在科学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谈到这些时,他笑了笑,说:“要想探索真理,就得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我是有这种思想准备的。无论如何,今后再也不需要象布鲁诺那样以生命为代价了。不过,从‘生命’的另一种含义上讲,也还是要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工作,否则就是行尸走肉。如果不能工作了,那么,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就已经死了。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是把研究成果献给人类,否则就毫无意议。所以,如果研究成果发表不了,那么对他来说就无异于‘枪毙’了。人活着就要干事情。要干事情,就得准备遭受挫折。我欣赏亚里斯多德的格言:柏拉图是我的朋友,但真理更可贵。”
    先生平易近人的态度,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严肃深沉的谈话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三个半小时。看看表,已是十点半钟了。尽管我们是多么希望能够继续和先生谈下去,但还是不得不结束了采访。望着先生渐远的清瘦的背影,我们在心中诚挚地感谢先生,衷心地祝愿他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1031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郭峰君敢向科学界叫板 下一主题:热烈祝贺举报成功!
[楼主]  [2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08/06/11 22:07 

我曾在1980年暑假与潘根老师面谈了一个下午。他表现得很无奈;很不得志。他很自信,满口自信狂言。

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主攻方向是“引—电统一论”。
而我的主攻方向是热统理论。所以话不投机,很难深入交谈。
不过,现在我敢断言潘根老师的“引—电统一论”并不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潘根老师的“引—电统一论”中的主要论点,我都能参与讨论。所以潘根老师若能倾听我的意见对他的理论发展或许会有所裨益。

在这个网页上发表高论的一些自信者包括李子丰、[jqsphy]等都有眼无珠——无视朱顶余的存在,所以朱顶余敢断言他们都将无异于在慢性自杀!
[楼主]  [3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08/06/11 22:20 

朱顶余敢狂言:凡出自朱顶余之笔,除非不新颖;但决不会有大错特错!凡遭到朱顶余严词批评的论点决不会有生命力!

若君企图有所立论,还是虔诚恭敬叩请朱大侠指点迷津吧!朱大侠就相当于西天佛主。

[楼主]  [4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08/06/12 00:19 

我还是呼吁有识之士、有良心的志士、有社会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的志士们联合起来,不要满足于在这个论坛上一吐为快、一吐了事;不要只满足于锻炼思维、一种消遣方式,不要以为只是交流交流而已,并没有抱着更多的幻想和奢望,一颗平常心;这并不是功名利禄的问题。就等于当年的孙中山为国忧患仅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片论文,并不动真格,当上什么班还去上什么班。那么中国就不会有今天,就会仍然停留于在封建社会。那么当年的孙中山动了真格, 霍出命去放弃很幸福平安的医学事业,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政治革命,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很可能是走火入魔了,或是个杞人忧天蚍蜉撼树自不量力的疯子;为什么不能满足于一吐为快呢?为什么不能一颗平常心对待之呢?为什么要看得这么重呢?岂不是情感用事嘛!也许孙中山的名利心太重了。那么我们既然认定相对论是荒谬的,为什么就不能为之而动真格呢?就不能为之而“投笔从戎”呢?就不能放弃幸福平安的职业生活而自不量力地豁出去呢?而满足于在这个论坛上有气无力地狗咬狗呢?连个电话都不愿意拨,更不用说破费车船费聚会——当面交流辩论了。为什么就不能视事业为生命呢?为什么就不能看得重一点呢?

根老师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吃穿住而奔波,那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就好比一头猪、一头牛、一条虫………………
我们在选定主攻方向的时候,总是先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害怕自不量力。就要看能否在短期内取得一本万利的回报!所以很少有人选择挑战《相对论》以获得诺贝尔大奖最终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凡是挑战传统理论的人,都是一帮自不量力的疯子、傻瓜、吃饱撑得难受啦,尽干些吃力不拉好的傻事。

不过,如果大家都跟我来,听从我的号召,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追求一个课题,共同署名,按姓氏笔划为序,发表文章或出版书籍,形成民间的《业余创作集团》,或创办《业余创作期刊》,首先在内部进行大辩论、不称霸、平等对话、以理服人,言之要有理、论之要有据;敢于摊牌、乐意接受善意的批评、知错即改;筛选出优秀的观点进行共同创作;并加大宣教力度,尽量说服更多的学者。这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真理、宣传真理,拯救愚昧的民族。这样通过几代人的相机努力我们这个民间业余的《创作期刊》就会像《Nature》那样权威于天下。某个杂志是否权威,就在于它所刊载的内容是否拒绝那些一厢情愿的胡扯淡,如果这个杂志虽然是民间业余创作者自办的,但它所刊载的内容层次清晰、条理,一目了然,通俗易懂,说理透彻、质朴、明确可信且新颖;若报道的是医学验方,就能使读者能自治顽症;报道的是微分方程的解题绝计,就能使读者迅速破解世界难题。 你说这样的杂志能没人订阅吗?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创办自己的刊物;国家队的洋刊物不是为我们开放的,我们不要死脑筋,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思想决不可僵化。潘根老师慨叹道:他的《引—电统一论》很难被《Nature》刊载,在他看来,只有被《Nature》刊载了,才算将自己的理论奉献出去了,才算是成功了!才算是没白活一世。其实不然,只要自己琢磨出正确的禁得起诘难的言论(观点)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欣赏,就算是没白活一世,那么怎样让人家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呢?那就到网页上发帖子,或建立自己的网页;或出版书籍,创办期刊,包括网络期刊,加大宣教力度,推销自己的想法。推销的同时也要接受批判和诘难,不断放弃荒谬的成分,博采众家之长,汲取正确的思想,不可有虚荣心,知错不改!这个过程的本身就如同当年的毛泽东进行万里长征,四处宣传革命理论、发动革命运动、吸收志同道合者共同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同化全国人民,直至将革命的红旗插遍祖国大地。同理,如果我们也坚持“万里长征”——宣教我们的观点,同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者,我们的理论就被传递下去了,善言者能使人继其志吗!就像李宏治那样也能将他的异端邪说风靡全球!使博导们都深信不疑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政府利用洋学堂进行名正言顺的宣传《相对论》, 误导青年学生;而我们可以利用更广阔更灵活多样的(网络)“课堂”进行长期的宣教我们的《反相对论》。但最终还是以合乎逻辑合乎事理取胜!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逻辑抓住事理,只要真理在我们这一遍,胜利最终还是我们的!科学也要民主!科学也要平等,不能称霸!要提倡平等对话,以理服人,进行大辩论。
杨宁曦是香港大学应用力学专业的一位在籍研究生,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朱顶余老师,您就是科学界的李宏治;不知有多少理科的研究生、博导们欣赏您的杜撰!

这就是以理服人!许多听了我的一番侃侃之谈的博导们都要问,您是北大的还是理论所的。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63990497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