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什么是力,相信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经典物理学中,人们把它定义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什么又是作用?作用又是什么?于是,有人便认为--力是物体间的碰撞.可是,物体真的发生碰撞吗?或者说当宏观物体发生碰撞时,构成宏观物体的微观粒子也发生了碰撞了吗? 您有何观点? |
对于什么是力,相信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经典物理学中,人们把它定义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什么又是作用?作用又是什么?于是,有人便认为--力是物体间的碰撞.可是,物体真的发生碰撞吗?或者说当宏观物体发生碰撞时,构成宏观物体的微观粒子也发生了碰撞了吗? 您有何观点? |
当您稍微留意,您就会发现从亚里斯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最后到爱因斯坦……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到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甚至还有其万有引力定律……人们都在说“力”,可见“力”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然而您又是否发现,尽管“力”是如此重要,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分析过“力”产生的机理,谁能真正的给“力”一个定义。如果您细心一点,您将发现“力”至今为止还停留在人们的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您不信?请您打开有关“力”学的最基础的论述吧,我就翻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中物理读本》第一册(1993年2月第1版,1999年5月第4次印刷),在第一章第一节(第8页)中就是这样描述的——
人们对力的认识,最初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得到的,是和人力相联系的。用手推动小车,提起重物,拉长或者压缩弹簧,肌肉会感到紧张,我们就说,人对小车、重物、弹簧用了力。后来,人们把力的概念加以扩展,把凡是能和人力起相同效果的作用都叫做力。机车牵引列车前进,机车对列车施加了力,汽锤锻打工件,汽锤对工件施加了力。这样,人们建立了这样的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肌肉会感紧张”,不是吗?不正是人类的感性认识吗?人们把这种感性认识称之为力,后来人们的扩展,是在与“肌肉会感紧张”相比较,认为效果相同,就有力作用。人们根本没有分析过这些具有相同效果的物体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使物体产生那种效果的原因。所以人们无法揭示物体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所在,这当然不能更好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了,这也难怪人们因“力”的概念而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牛顿也只能请出上帝才能推动天体运动。 这与物理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极不相称的! 然而,力是什么?当我们撇开我们人类那种感性认识的成见,我们把目光把投放到自由粒子的运动中去时,我们将发现,只要自由粒子的系统空间内存在密度差,自由粒子就会发生运动,那么是谁推动了粒子而运动呢?一旦空间内的粒子密度差消失,自由粒子的这种扩散运动就随之结束,又是谁使粒子停止了运动?难道粒子的扩散运动与其密度差没有相应的关系?这不就是力吗?然后,我们再回到我们的对“力”的感性认识,当我们推车时,为什么我们感到紧张呢?这不正是我们的肌肉发生密度的变化吗?当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时,几乎所有(当然有例外)的物体在存在密度梯度时物体才可能发生加速运动,于是力的本质便显现在人们眼前了。 人们的错误在于选择了不正确的研究对象——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正确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之所以把环境提高到研究对象的层面上,是因为上述物体的加速运动是环境粒子的密度梯度的必然结果。环境,一个多么重要的生存概念,一个多么重要的社会概念,一个多么重要的哲学概念,为什么没有人把当成一个物理概念来研究?物体是什么?环境又是什么?当人们还没有弄清楚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时,人们又谈什么研究物体的运动呢?这就难怪会出现一个“宇宙悖论”! 笔者通过细细地思索之后,认为一定要先给“物体”与“环境”进行定义,然后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笔者认为——物体就是被人们当成研究对象的运动实体,它是具有相同运动状态、结构相对稳定、与周围物质粒子具有较为明显的分界面的物质微粒子的集合。环境与被当成研究对象的物体相对,是物体之外所有的物质粒子的集合,这是广义的环境,狭义的环境则是在研究对象(物体)周围局部空间的对研究对象的存在与运动构成影响的物质粒子的集合。 物体与环境的总体是什么?它将构成宇宙的物质成份,但并不能构成宇宙的全部,宇宙还有时间成份与空间成份,宇宙由物体、时间、空间三个互不影响各自独立的要素构成。于是,所有物体的集合并不是宇宙,宇宙也不是一个物体,宇宙悖论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通过对环境与物体的诸多的分析之后,笔者终于可以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力”是环境不平衡程度的反映,物体在不平衡的环境中必然地产生加速运动,“力”就等于物体质量与其属性加速度的乘积,它是研究环境的不平衡程度与物体在相应环境中的属性加速度的关系的中间物理量。 3 林海兵第一、第二定律 在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之后,笔者在想,既然“力”是环境不平衡程度的反映,物体在不平衡的环境中必然地可以产生加速运动,那么,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的环境中又将如何呢?通过一翻的思考,笔者认为应该是建立新的运动定律的时候了—— 一切物体在平衡的环境中总是处于平衡状态,直到环境由平衡向不平衡转化迫使物体改变其原来的平衡状态为止。这是林海兵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平衡的环境中总是做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取决于各种环境不平衡的程度。这是林海兵第二定律。 林海兵第一与第二定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把环境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物理地位之上,并指出了环境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是物理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4 林海兵定律与牛顿定律 从表面上看,林海兵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非常相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们的本质的区别——林海兵定律中承认了环境的作用,否认了“力”是独立了环境之外的客观存在,指出环境与“力”具有相同的实质,应该说,我们所说的“力”其实等价于一个不平衡的环境;牛顿定律中虽然没有否认环境的作用,却也没有指出环境的作用,而在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凭空地增加一个虚无的概念——“力”,这个第三者增加,很明显带有人类意识的唯心性质,这最终使物理学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艰难地跋涉难于抉择,难免使物理学理论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 在笔者给出了力的定义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物体所处的环境是平衡的环境,则物体的属性加速度零,物体的属性力大小也为零。所以,林海兵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能说牛顿用力代替了环境,因为牛顿根本不知道力是什么,环境又是什么,更不知道力与环境的关系。 在找到了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真正因素之后,这似乎让我们有了可以放弃“力”这个概念的理由,但是由于力的精确定义的给出,又使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力这个概念,只要我们在使用时还原其原来的面貌就行了,而绝对不能把它再当成是环境与物体之外的第三者的客观实在。 林海兵第一定律给出的环境是平衡的环境,这是一种理想的环境模型,然而宇宙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理想环境。那么,自然界是否就不存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呢?答案是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因物体存在与运动的环境并不单一的不平衡环境,而是由多个或者多种不平衡复合而成的复杂环境,这些构成复杂环境的各个各种不平衡环境笔者把称为微观环境,而由微观环境复合成的复杂环境笔者称为宏观环境。 或者说,一个宏观环境中可能包含着多个微观环境,而且每个微观环境都会使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属性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所有微观环境所产生的属性加速度的矢量和,那么,当物体的所有的属性加速度的矢量和为零时,物体不就处于平衡状态了吗? 至于牛顿第二定律,实际上牛顿已经从数量上找到了力的定义,而牛顿却不知道,所以把它当成一个定律来看待,而错误地认为“力”是物体加速大小的决定因素。林海兵第二定律这才从真正意义找到了物体加速度的决定因素。 5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正是不明白力是什么,才会从自身的感性认识出发,认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为力必定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认为力必定有作用也有反作用力。当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找不着施力物体的力(如洛仑兹力)的时候,人们便彷徨不安起来,牛顿定律正确吗? 我们现在有了力的定义,我们已经知道力并不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环境对物体的作用,单独的一个物体又如何可以成为环境?所以,牛顿第三定律的错误是必然的!那么原来由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的问题又该如何解释? 笔者认为,凡是牛顿第三定律所能解释的力的现象一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物体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力,②具有几乎对称性质的场力,如果不满足这两个特点的力一定也不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在此,笔者就第一种进行讨论。 如图1所示,假设因某种因素使相接触的A与B两个物体均发生了拉压形变,我们A受到了B的压力,B也受到了A的压力。由力的定义我们知道,A受到的力并不是B直接施加的,而是由B与A右侧空间共同构成的环境施加的,对于物体B,设其特征密度为 ,其形变后密度为 ,故A的环境对A的属性力为: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B的环境对B的属性力为: 其中, 是A、B两物体的接触面积, 取向右为正方向的单位矢量, 、 分别是物体A与B中传播的横波波速。 根据笔者《论不同物体的边界条件》的结论,两个物体在其接触面满足关系: 故有: 这不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可见,牛顿第三定律只是暗物质物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推论而已 |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
对【3楼】说: [3楼] 作者:125.93.37.* 发表时间: 2008/03/13 19:25 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
对【4楼】说: 经典物理学不就是这样说的吗?力就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吗!您既然替林海兵说话,您知道他上面所说的力是什么意思吗? |
对【5楼】说: 您说得对极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林先生的逻辑是矛盾的。力的定义应该反映所有的力的本质属性,而林先生的定义,反应的是力的外延。 |
对【6楼】说: 我不懂,您林先生的逻辑是矛盾的,您找出他的矛盾所在了吗?不妨拿出来让大家看看! |
对【6楼】说: 您说林先生的力的定义是力外延,那什么是力内涵?什么是力是属性? |
力的内涵决定了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决定了牛顿宇宙的存在,决定了现代物理的所有违反牛顿宇宙逻辑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我坚定地认为,宇宙不是爱因斯坦的宇宙,过几天我会给你们证明。 |
证明不了牛顿宇宙的存在,我请你们几个吃满汉全席,那时请到爱因斯坦多维宇宙等我,地址:白垩纪,北极点,恐龙饭店,有二维小姐助餐。六维天使侍寝,上帝司酒,孙悟空传善。我来买单,一言为定,不见不散。 |
对【9楼】说: 您的说力的内涵,并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是力的内涵,您前面说的----力的内涵决定了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与经典物理学的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根本原因的意思几乎雷同,所以,您根本没有说出的力本质.相反,林海兵先生的力的定义则从真正意义上给出的力本质意义,力本来在宇宙中并不存在,只是物体(基本粒子)在不平衡的环境中(比如密度梯度,速度旋度等)都向着最终平衡的方向发生属性加速运动,而林先生为了适应大家的思维习惯----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定义了力,力就是环境不平衡程度. 另外,您还没有说出什么是力的外延呢? |
力的内涵可以使爱因斯坦宇宙观彻底覆灭,绝没有再次死灰复燃的机会,它将证明所有粒子都在按着牛顿的逻辑运动着
力的内涵,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精确的描述任何粒子任何时间的位置和速度,使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统计性解释这个神话彻底覆灭,取而代之的是牛顿物理的精确解释,官科并不反对民科推翻所有的落后理论,前提是,必须有先进的理论,如果好的理论没建立,或者建立了,与没建立相差不多,官科会轻易放弃通过多年的心血而赢得的社会地位吗?林先生的理论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消灭爱因斯坦宇宙观的绝对方法。用那样的理论攻打爱因斯坦的堡垒,力度还是不够。我知道力的内涵,十几个字就能概括,但是要证明它,需要五万字,或者更多,不同时给出证明,说了也是废话,所以我所给出的力的内涵,暂时只能先放一放。我已经跟林先生解释了,我近期会尽快贴出我的理论,目前正在整理之中,到时候你就知道我没说错。 |
力的内涵可以使爱因斯坦宇宙观彻底覆灭,绝没有再次死灰复燃的机会,它将证明所有粒子都在按着牛顿的逻辑运动着
力的内涵,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精确的描述任何粒子任何时间的位置和速度,使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统计性解释这个神话彻底覆灭,取而代之的是牛顿物理的精确解释 -----这样来说力的内涵等于没说.不过,我们耐心地等着您的理论. |
什么是力的外延与内涵? |
对【14楼】说: 回复14楼:力的内涵是物质运动的原因,力的外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物质运动的原因,说来话长,过些天再说吧,我也非常急于贴出我的理论,请大家包涵。肖英民 |
对【15楼】说: 我等着哦. |
“力”的内涵是“作用”。其外延是碰撞力、拉力、支撑力等等。而作用的原因是作用物的属性。而“力”是什么?外力在牛顿力学里是省略了作用物及其作用的抽象词(概念),因为,此外力是用作用的结果的物体的惯性力(反作用力,包括牛顿第二定律)来量度的。这应该才是准确的看法。 |
对【17楼】说: 我们这里说的力的内涵,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是指宇宙的原动力,是指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如果你认为力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或者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那么力的本质问题,就不存在了。人人都能定义力的内涵。而实际上,力的本质问题是存在的,所以大家还要讨论它。 |
回楼上:
⒈你看看我的文章《研究物理的终极目的是属性》,那里我说的比较清楚。力是什么概念?是关系概念,关系是没有属性问题的。而物体概念是实体概念,才有属性问题。而你说力的本质问题,就是所谓的“力”的属性问题。但是,力没有本质问题。所以,我没有认为“力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⒉你说:“力的内涵,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是指宇宙的原动力,是指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我说:这是糊涂的思维。属性力对其具有此属性的物体来说,对他物的作用,在说明上,就是‘原因’。但是,不能糊涂地说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准确地说是指导致“物体”非惯性运动运动的原因);而你说什么宇宙的原动力,就不贴边了。因为,不符合逻辑了。概念上的不清楚,就是思维的糊涂,如此糊涂的思维是无法研究科学的。 |
对【19楼】说:
老马:我读过您的文章,我很佩服您的某些观点,比如整体天体的观点,在我的论文体系中就把您这个观点移植了过来.但是,我认为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所谓“力”的本质,因为您与经典物理学一样,在描述“力”的时候不自觉地采用了概念的循环----“作用”又什么啊?您认为并没有什么“引力”,这也是我相当佩服您的一点,但是,您还没有真正摆脱“力”的概念的束缚,因为在您在理论依然有“力”。 我认为,自然界中根本没有什么力,力只是人们感性认识的结果,把一个感性认识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层次,是经典物理学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是束缚人们思维的最大的障碍。要发展物理学,首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否则物理学将永远没有什么进步。 |
我认为,自然界中根本没有什么力,力只是人们感性认识的结果,把一个感性认识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层次,是经典物理学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是束缚人们思维的最大的障碍。要发展物理学,首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否则物理学将永远没有什么进步。
--------------------------------------------------------------------------------------------------- 马先生,上面的话是林先生的话,他说的与我说的一样,不要被物理学所说的力阻挡了自己认识终极真理的脚步。力是物理学描述物质运动时所引用的一个假设,就拿引力来说,引力既不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也不是超距作用,引力其实就是许多朋友所猜测中的以太向心运动的表现。其他三种力也不例外,他们也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既然力是物质运动的表现,那物质为什么要运动呢?物质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先生认为是环境造成了粒子的运动,并且在这一逻辑基础上,发明了一些公式和方程,可以很好的解释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与林先生的区别在于,我认为粒子的运动,不是环境造成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我所说的力的本质,力的内涵,与林先生所说的力的本质和内涵不同。我的另有原因说,和林先生的环境说,就是我所说的宇宙的原动力,就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 ---------------------------------- ----------------------------------------- ⒈你看看我的文章《研究物理的终极目的是属性》,那里我说的比较清楚。力是什么概念?是关系概念,关系是没有属性问题的。而物体概念是实体概念,才有属性问题。而你说力的本质问题,就是所谓的“力”的属性问题。但是,力没有本质问题。所以,我没有认为“力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⒉你说:“力的内涵,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是指宇宙的原动力,是指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 谢谢你推荐你的文章给我看,但是你没给地址。 “力是什么概念?是关系概念,关系是没有属性问题的。”这句话不好理解,“关系是没有属性问题的”,我认为这句话你说的不够严密,不妨你查一查字典:“概念、内涵、外延、属性”这几个名词的意思与你的这句话矛盾。 “力没有本质问题”,这句话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是说你已经完全理解力的一切了,还是说你被我们的不同观点,气糊涂了。 ------------------------------------------------------------------------------------- ⒉你说:“力的内涵,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是指宇宙的原动力,是指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我说:这是糊涂的思维。属性力对其具有此属性的物体来说,对他物的作用,在说明上,就是‘原因’。但是,不能糊涂地说是指物质运动的原因,(准确地说是指导致“物体”非惯性运动运动的原因);而你说什么宇宙的原动力,就不贴边了。因为,不符合逻辑了。概念上的不清楚,就是思维的糊涂,如此糊涂的思维是无法研究科学的。 --------------------------------- 力是使物质改变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是使物质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样说你该能理解了,符合你的思维逻辑。 “属性力对其具有此属性的物体来说,对他物的作用,在说明上,就是‘原因’”,那你说所谓的属性力从哪里来的呢?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喜欢刨根问底,问这问那问十万个为什么,你总得解决物质为什么要运动的问题。A物质运动是B物质造成的,B物质运动是C物质造成的,如果我们说C物质运动是A物质造成的,那么ABC 物质最初的运动是谁造成的呢?这就是我说的物质运动的原因问题,宇宙原动力问题,宇宙第一推动力问题。 “几何无王者之路”,怎样研究科学,方法各异,我的方法是,首先研究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然后才研究科学。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也一样,每个人都说自己的理,所以我怀疑物理理论,我也就不会利用你们的,都在采用的分析判断推理方法,这可能是你不理解我的原因。如果我最后找到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就说明我的思维方式不错,如果找不到,那就不知道有没有人找到后,可以证明我的思维方式是否错了。所以说,现在不急于下结论。 |
回20楼:
⒈我在另个帖子里(有三个领域最好少沾边)说了,在基本概念方面,不能“较真”。所以,“力”概念是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所以,也不能较真。 ⒉您说力是感性概念,是如此。但是,经典物理学的实质是实验科学,羊哥乐先生也就是如此的出发点。所以,建立纯粹的客观概念有难度。但是,没有办法,比如“声学”,其中的“声”,也是感性概念,光学的“光”也是感性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内容。因为,声光(是本体概念)是“波”的认识,就已经“客观”了。而“力” 是关系概念,所以就显得“特别抽象”。所以对“力”的概念,恩格斯也说了,宁可用“能”的概念。实际上,在经典力学里,有的关于力的问题也可以用“能”的角度解决(都知道)。不过,在基本定律里,还是用“力”来解决方便一些。 ⒊恕我没有仔细地看你的主楼的贴。我仅看了我楼上的贴(xiaoyingmin的贴)。才有了前面的此议论。现在我比较仔细地看了您(林)的贴,我的感受是:您的“环境平衡否”的角度,来论述原来的牛顿定律,其一,环境问题,我也在以前就说了,就是空间背景问题。当我们把引力场当作背景空间作为前提后,就有了此问题了。如果您的环境就是指此,也可以。其二,但是,环境是一码事,物体的运动问题还是得有“力”的加入,否则,就没有了此环节。其三,您用了环境的平衡角度来说明原来的力的问题,那么,你就必须还得对“环境”及“平衡否”的基本概念说明比较清楚(得有外延,就是具体举例角度)。否则,还是“糊涂”。其四,如果,对问题的表述还没有原来的更“深刻”“明白”,那就还比如原来的了,因为得考虑科学的习惯及共同的约定理解。因为“新词”不容易被接受。其五,就是,如果你还用原来的定律形式,就应该还是原来的“词”。而您的新定律,如果与原来的不一样,就应该有其数学表达式。而此数学表达式就是“环境平衡否的量”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得写出来。否则,主流科学是不承认的。我与你们一样,是创新"派”。但是我得考虑被人接受的程度。比如:我在我的广义惯性定律里,就有一个“环境”(空间背景,引力场强度否)项。其为零,就可以导出牛顿的定律。不为零,就可以在此项带入牛顿引力场强度公式(经验公式),可导出牛顿引力定律。等。这就是得有数学关系式。否则,仅是议论,是不完整的理论。 |
回21楼:
您说;“你推荐你的文章给我看,但是你没给地址。”我说:把此文章的名称作为“关键词”写入任何搜索引擎,都可以搜索到。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我在此前的帖子里我说了我的看法。 关于自己创立新理论问题,还是用通常的大家都认可的“规则”来论述。否则,谁也不理睬你的学说。我也是与你一样,但是,我还是按“规则”来论述的。所以,还有不少读者(包括大多数主流科学读者)。 |
对【23楼】说: 谢谢你的解释和建议,我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
对【22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