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狭义相对论怪胎 下一主题:老贴子怎么搜索不到了?有谁知道是...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新释
[楼主]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2008/02/13 22:34
点击:1255次

 

第三节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新释

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否定结果对于当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迷惑不解的。按照菲涅耳的静止以太说,如果忽略地球自转和整个太阳系的运动,那么在平行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切线上理应存在每秒三十公里的以太风。"但是,与该结论相抵触的事发生了,地球大气中的以太相对于地球并不运动",因为迈克尔逊和莫雷精心完成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该实验的结果可以保证是可靠的","无论在实验的设想方面或实施方面,我无法看出任何缺陷"。于是,从光行差现象的观测结果来看,地球是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而从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结果来看,则地球又完全带动"以太"和它一起运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这样一对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不为其所动。并没有认为该实验是判决性的,就连迈克尔逊自己对他的结果也大失所望,他称自己的实验是一次"失败",以致放弃了在实验报告中许下的诺言:每五天进行六小时测量,连续重复三个月,以便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等等。不愿再进行长期的观察,而把干涉仪用来于其他事去了。迈克尔逊并不认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有什么重要意义,他觉得实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设计了一个灵敏的干涉仪,并以此自我安慰。直到晚年,他还亲自对爱因斯坦说,他自己的实验引起了相对论这样一个"怪物",他实在是有点懊悔的。此是后话。

为了摆脱这个恼人的困境,斐兹杰拉德和洛伦兹分别在1889年和1892年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一个唯心的所谓的"收缩假设"。

他们认为,由于干涉仪的水平臂在运动方向上缩短了亿分之一倍的线度,这样便补偿了地球通过静止以太时所引起的干涉条纹的位移,从而得到了否定的结果。

爱因斯坦在这条唯心的道路上滑得更远。他提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两个假设,建立一整套狭义相对论,从而将物理学引入歧途。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设想方面无法看出任何缺陷吗?非也!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理是把以太风比作水,其中的垂直臂相当于A船的路线,水平臂相当于B船的路线,而光就好比小船。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以太对光呈流体。

我们知道,只有流水才能带动小船,如果是静水呢,船当然不会被水带动。特殊地,如果流水结了冰,再把小船换成在冰上行走的小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无论是沿着垂直河岸方向来回还是沿着平行河岸方向来回,只要距离一样,所花的时间也就一样,于是二者的时间差和路程差也就完全一样。如果以太风也冻结了,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转动90度,光在二者路径上传播时间差和路程差也就完全一样,光的干涉条纹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变化!

从光行差现象的观测结果来看,地球是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以太风并没有冻结的呀!如果忽略地球自转和整个太阳系的运动,那么在平行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切线上理应存在每秒三十公里的以太风。

地球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当然会产生以太风。但这种以太风对地球而言的,不是对光而言的!我的观点是:以太对地球等宏观物体呈现很稀薄的流体,但以太对光呈固体!

由弹性力学可知,振动可以在媒质中传播。在只能产生压缩形变的媒质(气体或液体)中,只能传播纵波;在既能产生压缩形变又能产生剪切形变的媒质(固体)中,则能传播纵波和横波。

从光是横波能直接推出以太对光呈固体的结论。因为传播横波的介质一定要切变模量才行,只有固体才有切变模量,从而对光来说,传播横波的以太一定是固体。因为流体没有切变模量,所以流体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以太风"显然是流体,因此"以太风"中是不可能传播光的。

光为什么是横波?如果让光垂直地通过两个平行的偏振片,以光线为轴转动其中一个偏振片,有一个位置光的强度最大。从这一位置开始,随着偏振片转动,光的强度逐渐减弱,恰好在90°的位置可以完全遮挡光。偏振片的本质是很小的狭缝。这一试验证明,光是纯粹的横波,丝毫没有纵波的成分。如果光有纵波的成分,纵波部分就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偏振片,不受偏振片转动的影响。

以太为什么对光呈固体?介质对它所传播的波呈现固体还是流体与波的频率和速度有关,也就是说与频率和速度的积有关。因为它们都会使介质的作用变快。对介质的作用快到一定的限度,介质的流体特性还未体现出来,波对介质的作用早已完成。于是流体介质对频率和速度都很快的波可能呈固体。

人们总是这样认为,物质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就是固体,液体就是液体,气体就是气体。它们是不会变化的。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这一常识对以太就是不对的。因为以太对地球等宏观物体呈现很稀薄的流体,但以太对光呈固体。

有人作了这样的试验:在高山上的冰中打一排木桩,并对山上的岩石作一记号。一年后,发现冰中木桩竟然整个向山下流动了几十米!人们通过对冰川的研究发现,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冰川也可一泻几千公里呢!

无独有偶,同一种介质(如水)对低频的声波呈流体,对高频的超声波呈固体。这可是与以太对低速物体呈流体,对高速的光呈固体的道理是相同的哟!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T(1T=1012)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是上述的2倍多。多年来,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来揭示这一问题的本质,但都未获得成功。不久前,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解决了困扰物理学20年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已证明的超声波高弹性介质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介质,超声波在这种介质中的扩散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

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把光比作超声波,把以太比作水,水对频率达几个T赫芝的超声波呈固体,以太对频率达几千个T赫芝以上的光呈固体。

由于介质对它所传播的波呈现固体还是流体与波的频率和速度都有关,对于水中的超声波而言,由于速度慢,频率成为很关键的;但对于以太中的电磁波而言,由于速度极快,频率就成为无所谓的了。

有了以太对光呈固体这一结论,就会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有新的解释。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际上是一幅这样的图景:太阳仿佛是"河岸",漂移着的"以太风"类似于"河流",地球相当于"小船"。地球在以太中漂移。如果身处地球,则地球上不停地刮着"以太风"。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的光源最先通过半反镜,以后的光可以看是从半反镜中发出来的。以太对光呈固体,对从半反镜中发出来的光而言, "以太风"就类似于"河流"冻结成冰,在以太中以恒定速率传播的光波则相当于冰上的"小车"。

冰上的小车不象小船那样随水流动,A、B小船的时间差的计算不再适用于小车。显而易见,A、B两束光,相对于地球以光速c传播,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的水平和垂直臂上不再有任何时间差,因为这两束光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的水平和垂直臂上的时间都是D/c,从而转动90°也不存在任何光程差,干涉条纹当然不会有任何移动。

这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新解释。

试验的结果证明:光对以太的"以太风"不存在,因为以太只对光呈固体。但以太对地球和人等宏观物体仍然是非常稀薄的流体。地球上的"以太风"仍然存在,只是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根本不能测出这种"以太风"。

于是,光行差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不再有任何矛盾。

总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只不过证明了光对以太的"以太风"不存在,而不是地球上的"以太风"不存在。

实事证明,用以太对光呈固态代替以太对光呈流态就可以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提出新的解释,与光行差也不再有任何矛盾!此时不再是以太被抛弃,而是斐兹杰拉德和洛伦兹的"收缩假设"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被抛弃!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4102.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狭义相对论怪胎 下一主题:老贴子怎么搜索不到了?有谁知道是...
 [2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4 16:21 

这就是童老师说的:“学家还认为,如果这种以太存在的话,它还必须具有比钢大1000倍以上的切变系数”,
看来关键还是那个光的“横波问题”---偏振的本质问题,
只有等待“纳米衍射光栅”的线密度达到晶体原子量级了,
这需要光栅的线密度达到50万-200万线/毫米,可现在的“纳米光栅”一般还只有5千-5万线/毫米,
差了1-3个数量级,不过这方面可能会发展很快,值得关注?
[楼主]  [3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4 19:35 

“如果这种以太存在的话,它还必须具有比钢大1000倍以上的切变系数”
%%%%%%%%%%%%%%%%%%%%%%%%%%%%%%%%%%%%%%%%%%%%%%%%%%
不一定.因为光速 c=SQRT(G/ρ),式中G是以太的切变系数,ρ是以太的密度.不论G怎样,只要ρ足够小,光速也可以达到300000公里/秒
 [4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4 21:12 

这个问题很难争论得清楚,不过既然你能接受以太的概念,
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电子在以太中高速运动时会发生什么呢?
或者考虑一下任何粒子对以太的扰动与我们扰动空气有何本质不同吗?

如果一旦证实:电子绕核发出的“回旋辐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原子发光”,
我想大概就不用拘泥于光波的纵横问题了吧?用以太冲击波(纵波)足以解释了?
再配合2个实验:
1、验证:达到晶体原子密度数量级的超高密度“衍射光栅”的偏振度与偏振晶体的偏振度相等,
(说明了偏振与衍射的关系---偏振只是一种“极端衍射”,而衍射不是横波所特有的)
2、验证:声波同样可以具有偏振性,
比如一个近声速绕轴旋转的小球发出的“声回旋辐射”可能就具有较高的偏振度,
(电子的“回旋辐射”在回旋平面内,具有极高的偏振度)
[楼主]  [5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5 17:54 

对【4楼】说:
电子在以太中高速运动时会发生一个以太的涡旋.
带电粒子对以太的扰动是涡旋,对空气扰动是风.

电子绕核发出的"回旋辐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原子光谱".
光波是横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太没有冲击波(纵波). 

偏振与衍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声波没有偏振性
 [6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7 10:47 

接近声速的子弹在空气中会产生什么?
接近光速的直线运动电子在以太中会产生什么?
 [7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8/02/18 00:38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7 10:47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接近声速的子弹在空气中会产生什么?
接近光速的直线运动电子在以太中会产生什么
==================================
这问题问得都很有趣!需要认真考虑!
[楼主]  [8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8 09:34 

对【6楼】说:
 接近声速的子弹在空气中会产生什么?

1740年,罗宾斯进行实验时,炮弹的时速超过820英里.即大于空气中的声波传播速度(约每小时760英里),在实验中他发现牛顿的平方阻力公式只适用于运动速度较低的情况.当运动速度比较高时,阻力的增加远较此公式所给出的为快.有时甚至高达3-4倍,特别是在运动速度到达声速之前,阻力出现一个非常突然的增加,过了声速以后,阻力又开始下降,逐渐趋向正常值,这种阻力在声速附近突然上升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声障"现象,  对这一现象罗宾斯作了解释 ,他认为空气是由许多无穷小和作定常运动的质点组成,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是一种稀薄介质.能被一快速运动的物体所压缩,例如在炮弹的前方空气被压缩时,炮弹自身会直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力 ,即空气弹性力,欧拉队这一现象也解释说"当速度增加时,从某一速度开始,流体质点被压缩,而且越来越厉害,质点之间的距离减小,物体的正前方,流体的压强增高,而它的后方则正好相反,这样,在高速时物体所受的阻力大一些,低速时小一些 . "

接近光速的直线运动电子在以太中会产生什么?

由于声音是空气中纵波,空气能被一快速运动的物体所压缩.而光是以太的横波,以太不能被一快速运动的电子所压缩,接近光速的直线运动电子在以太中不会产生光障.仍然是一个以太的涡旋.

 [9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8 13:52 

最好找一本有关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书,里面一定会讲到“激波辐射”的问题,
而且明确的讲了:在超声速前后的阻力主要来源于这种“激波阻力”(超声速前可以称做“亚激波阻力”?),
可是奇怪的是,问了许多专业人事,可到现在为止还找不到这个超声速前后,空气阻力的数学表达式,
否则估计就可以供电子加速器直接参考了,而“动质量”表达可能只是其近似表达,

你的说法就是现在很多学者遇到的问题了,
1、还没有找到电子的“匀速直线辐射”,
2、还没有找到“偏振”的本质原因,
可能要先用实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问题才会变得比较明朗,
[楼主]  [10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8 22:52 

对【9楼】说:
 电磁波是涡旋波,有些象机械手表中的游丝摆.其涡旋动力源是交变电流. 涡旋运动是圆周方向,而波的传播方向是半径方向,偏振就是这样地自然.

由弹性力学可知,振动可以在媒质中传播。在只能产生压缩形变的媒质(气体或液体)中,只能传播纵波;在既能产生压缩形变又能产生剪切形变的媒质(固体)中,则能传播纵波和横波。

电磁以太也是一种媒质,在其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变形、能传播什么样的波呢?

由弹性力学可知,纵波是一种无旋波,传播纵波的物质分子仅仅作往复直线运动--平动。而空间中的电磁以太只能作涡旋运动而不能作丝毫的平动,没有任何的以太风。也就是说,电磁以太不能作往复直线运动,因此空间的以太也就不会产生以太纵波了。事实也证明,在电磁以太中产生电磁波的同时却丝毫没有发现"以太"纵波。也就是说,电磁波是一种无散波。

因为磁是电磁以太的涡旋,这种电磁以太涡旋也会在电磁以太中以光速传播。与水的涡旋波相类似,密度比水要小得多的电磁以太中也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只要把水中的叶轮换成电磁以太中交变电流,就会产生交变的以太涡旋,这种交变的电磁以太涡旋的传播就是电磁波了。因此,电磁波是一种涡旋波。由于涡旋波是横波,电磁波当然也就是一种横波了。

 [11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9 00:20 

假设如果有一天找到了电子的“匀速直线辐射”你会怎么想呢?
[楼主]  [12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9 11:07 

对【11楼】说:

 

假设如果有一天找到了电子的“匀速直线辐射”你会怎么想呢?

不大可能吧?电子加速运动才能产生辐射.电子加速运动产生的磁场才能变化,变化的磁场可用富里叶变换展开.也就是电磁谐波.匀速直线运动的电子产生的磁场是不变的,当然不会有“匀速直线辐射”

 

 [13楼]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 2008/02/19 11:56 

叶波老师新年好?
叶波老师能解释一下光纤陀螺仪为什么能测量出地球自转吗?这个问题在2005年提出了,众多高手讨论都没有结果,前天我以为解决了,实际上还是没有。
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决定了地球表面是不是存在以太风,以太是不是被完全拖动。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14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9 14:06 

还是有可能的,简单的说,现在直线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内的电子都难以超光速,
最明显的是回旋加速器内的大部分加速能量都转化成了回旋辐射能,
那么直线加速器呢?为什么电子也难以超光速呢?加速电子的能量哪里去了?
估计也是被辐射掉了,那么这种辐射叫个什么呢?为什么还没有被发现呢?估计原因是:
1、电子的直线辐射难以与电子分离,如果用透明“靶”分离,在电子与靶激烈碰撞时,
会产生很强的X光和其他频率的辐射,这就干扰了对“直线辐射”的观察,
2、那么要观察比较干净的“直线辐射”就要在电子团到达“透明靶”之前接收、观测,
可是“直线辐射”只有在电子接近c时才会变得比较明显,这样就使得观测时间极短,很难?
3、“直线辐射”不可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因为其方向性太好了,
所以不是简单的在加速器上开个窗就能看到的,


估计还是利用“自由电子激光器”来实现“电子-辐射分离”比较可行,
不过这也还是存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以后慢慢说了,
总之这个“直线辐射”还只是个猜测,要看实验检验了,


我的意思是:你的说法基本是建筑在现有实验和解释基础上的,
或许也只有这样比较杂乱的想象了,需要等待新实验的出现,才有可能逐步理清楚,
只靠现有实验和解释的争论很难澄清一些问题,这也是回归以太论初期肯定会遇到的问题?






[楼主]  [15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9 20:44 

对【13楼】说:

新卫新年好.
我对光纤陀螺仪不大熟悉.光纤陀螺仪为什么能测量出地球自转我也没有认真地考虑.我认为,物体不能带动(指平动)以太,但物体能带旋(指涡旋)以太.如果光路是地球带动的,以太也就是地球带旋的,顺着光路和逆着光路的光就会有光程差而产生干涉,从而测量出地球自转.

地球表面只存在相对的以太风,也就是说以太是不动的,是地球在以30公里/秒在动,这种以太风是存在的。

地球表面不存在绝对的以太风,也就是说地球是不动的,是以太在动.

地球表面存在绝对的以太涡旋.

[楼主]  [16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08/02/19 20:58 

对【14楼】说:

 

对!我的说法基本是建筑在现有实验和解释基础上的.雨行差和光行差是人们能看到的,光是横波也是人们能看到的,于是我们就能推翻"以太对光呈流态"的对迈莫试验的旧解释,采用"以太对光呈固态"的对迈莫试验的新解释,迈出这一步非常重要,从物理本质上理解以太的力学性质,从而肯定以太和否定狭义相对论.

 这一问题我想得很多和很深,一言难尽.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54907941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