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电视,听到了那曲《二泉映月》。 老婆说,别调台,我最喜欢《二泉映月》。 就不调台。 熟悉的弦律花香一样在房间弥散开来。 和老婆一起静坐了听。 听多了西方的协奏曲,听多了现在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说真的,都喜欢。可是只能说是喜欢。 而传统的东西,比如二胡,比如笛子,比如古筝。。。。静下来听,就会知道,那才是你灵魂深处的声音,好象就在耳边响了百年千年,那声音就在你血液里舒缓的滑过。。。 唐诗宋词就这样浮现,冷雨,凄风,黄叶,烟柳,寒塘,孤雁。。。。模乎的意象,似有似无,如烟如雾。 想起儿时学琴的经历。 小时的白不说,是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是一个学大寨先进大队。村子搞的不错,文艺生活非常丰富。村小学搞了个小乐队。辅导教师是几位下乡知青。其实那个小乐队相当有规模。有两把大提琴,九把小提琴,十来把二胡,还有扬琴,琵琶,三弦,小号,笛子,锁呐。。。几十种乐器,一应俱全。 白不说学的是小提琴。大约从小学二年级学到五年级。那时学的到是很苦的,因冬天练琴,白不说的手背都冻烂了,戴着妈妈织的只露十个手指头的手套也没用,现在白不说两只手背上都还有很大疤痕。尽管白不说学的是小提琴,可是白不说真正喜欢的却是二胡,经常与拉二胡的小同学换着拉,让教师批评。 白不说拉琴的水平很差,根本没有学出来,或许是因为老师的水平也不算高,或许是因为白不说缺乏音乐天份。不过,白不说所在的小乐队却给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过。不是吹牛,的确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时白不说面对面给演出过的,有万里,谷牧,好象还有当时的农林部长沙风什么的,当时白不说还小,记不太清了。是因为当时姥姥的那个大队很先进,经常有领导人来视察。领导一来,必让我们给演示一下,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多好,主要是长面子的。不过现在想想,一个农村小学的乐队,就是现在看,也确实够水准的。所以,尽管文革这不好那不好,还是有很多人怀念那时,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当时村子里大人们的文艺活动也很活跃。白不说的爸爸原来是中学教师,后来因为身份不好,到了姥姥村里的农中教书。他是村子里的文艺骨干。爸爸的二胡、京胡、板胡什么的,拉的都不错。他好象有些文艺细胞,这些东西全是自学的。爸爸没有大成就,也就算是有点小才的中学教师。现在爸爸因癌症已过世几年了。如另有世界,估计他还是会很活跃吧。 白不说属于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的小能能。学小提琴,根本没学出什么道道来。后来就没再拉过。连白夫人都没听过白不说拉琴。白不说曾经说买把琴吧,白夫人就说:你别害俺娘俩了。你买了琴,俺娘俩还能活吗?!于是作罢。 白不说学拉琴没学成,总算是对乐谱比较熟悉。所以卡拉OK一兴,白不说就学了几首歌。白不说学歌还是比较快的,拿过歌来,看看歌谱,一会就学会了。只是嗓子不好,唱歌有点象公鸡打鸣,所以一般不唱。 听着《二泉映月》,白不说又对白夫人说:买把二胡吧,没事拉着玩。 白夫人说,好。 ※※※※※※ 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 信箱:xiaoran001@sina.com QQ:14801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