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狂歌 以此小诗谢网上朋友们的... 下一主题:[寄情] 心爱的。。。
十分反感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
[楼主]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2004/02/08 01:26
点击:1144次

 

翻开电视报,看到电影大片《英雄》在电视台放映了,于是想起了张艺谋,联系起前些年看过的一篇文章,心生感概,由不得拿起笔来一吐为快。

先从那篇文章说起了,作者叙述自己遍游欧美各国,所到之处总被人误认为别国公民,理由是他衣帽整齐而且彬彬有礼,老外认定他不是中国人,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老外为何有此印象,后来问一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教授,才恍然大悟。

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张艺谋通过一系列电影画面,淋漓尽致的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场景,说到此,中国人一定是会否认的,这绝不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场景,但对那些没有来过大陆的老外们看来,中国人就是生存在那样的环境里的:肮脏、落后而且愚昧。

虽然中国也有对外宣传,但老外们不承认,认为那是政治宣传,不可靠的。他们宁愿相信电影里面的真实。就因为这些电影,在外的华人承载了不少的鄙夷和痛苦,中国整体的形象大打折扣,这样的影响不知道张艺谋有没有想过.

老外们认定中国人的形象就是如片中的描述一般的灰暗,不可能富裕,优雅,文明,也不可能知书达理。

以下经典回放他所塑造的中国人的形象:

《红高粱》——成名之作,野蛮的原始酒坊,高粱地里野合,酿酒时候撒尿,活剥人皮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富裕人家的后院生活,妻妾成群,暗地里争风吃醋,女人沦为男人的玩物。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黑暗势力的血腥仇杀,歌女卖身军阀,因为偷情被活埋。

《菊豆》——叔侄三人乱伦,亲生儿子杀死亲生父亲。

《秋菊打官司》——一个倔强正直的女人出现了,但这个女人邋里邋遢,表情木然,步履蹒跚。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的未来一代展现给世人,儿童目光呆滞,脸孔黝黑,衣衫褴褛,完全是贫瘠花朵的模样。

《幸福时光》———几个下岗工人,为被人抛弃的盲少女,搭建了一个海市蜃楼,最后谎言揭穿,少女出走,小人物的幸福时光就是用自欺欺人来代替对命运的抗争。

看完他的电影有什么感觉?我问了不少人,答案大体一致,最普遍的回答是感觉不舒服。没有人性的真善美,鲜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影片铺满了沉闷,压抑和不能伸张的愤怒。

若一个民族的历史像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那么他无论如何不能保持长久,也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历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风云画卷,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爱国的仁人志士和善良民众,统统地在影片中忽略不计了,只是一味的阴暗下去,惨淡下去,更糟糕的是,这样的阴暗和惨淡被当成现实在国际上传播。

许是我们太习惯于粉饰太平了,许是太好大喜功了,我们歌舞升平的颂扬惹的国人厌倦老外们厌烦,喜欢挖掘角落的张艺谋理所当然被老外们当成瑰宝,不止一次的在国际舞台上熠熠闪光

于是张艺谋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国际奖项,填补了中国在世界电影的奖项空白,这些金光闪烁的奖杯,对于急于求得发达国家认证的中国人来说,正如久旱逢甘露,弥足珍贵了,至于国际上的影响,没人在乎他出卖的中国人的尊严的。我们反而称赞,张艺谋为国人争得了荣誉。。。。。。

打住打住,上面说的是以前的事情了,谁说张艺谋没有拍摄正面人物,他的电影也有光辉形象的,不是拍摄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英雄人物———荆轲吗,他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刺秦故事,这个电影的拍摄对我前面的言论绝对是个迎头痛击。

此片的商业宣传无疑是成功的,声势浩大势如破竹,票房收入更是一路飚升,令人咂舌,由不得我惊喜交加,在电影到达我市的第二天就兴冲冲的去观看了。

可惜我的兴奋只持续了半个小时,甚至开头还撒下了激动的泪水,后来就被反复无常的情节砸的昏头转向,继而烦躁不安,到电影终场的时候只剩下愤怒了。

出了影院,我想到了两点,一是这部片子幸好没有得到奥斯卡奖,尽管我认为那个奖项无足轻重,二是如果荆轲和秦始皇都回转再世,荆轲有可能会把他的剑首先转向张艺谋的。

不能容忍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变成了片中的模佯!虽然荆轲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失为真正的大侠英雄,但影片中无名(荆轲)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被秦始皇的甜言蜜语所蛊惑,改弦易章自愿做了阶下囚,心甘情愿的为皇帝的三言两语去死,成了封建统治牺牲品。

片中的秦始皇突然变成了仁义道德的君子,口口声声说侵略是为了人民免受涂炭,笑话啊笑话,历来封建统治者的掠夺和屠杀都是打着为人民的旗号,欺世盗名的言论向来是迷惑人民的最好的麻药,没想到被张艺谋光明正大的又宣扬了一次。(况且,那时候的秦始皇也没有那么的虚伪。)

荆轲啊荆轲,这个古往今来无数人钦佩敬重的侠客,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鲜明的英雄,舍生取义一诺千金的至情至性的汉子,在张艺谋的手中全然改变了,变得耳软心活,身体更强健了,心理上反而怯懦了,在封建皇威的震慑下成了小小的无名,失信于朋友失信于道义,和历史上的忠君人物一样,情愿为大一统去死,成了卑微的小人物,愈发衬托出秦始皇的高大庄严,完全一个真命天子的形象了。

真的很愤怒,张艺谋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也阉割了,或者说出卖了。张以前的电影只是出卖妇女和儿童,卖得相当的彻底。现在又开始出卖英雄了。这样一个流传青史的刺客故事,竟然被改编成了一个说教,内容还是歌颂封建皇权的动听故事。

莫说我扣的帽子太大,看完电影之后我就有受骗的感觉,就是抛开了内容看电影也是个败笔,叙事模糊不清,结构混乱没有条理,原本头脑清醒的群众,观看了这么一篇巨片之后,足够思维混乱不知西东的了。

当然张艺谋的影片也有优点,色彩精彩绝伦,画面触目惊心,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但对于真正的优秀电影来说,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衡量的标准也不能是国外的几个奖项和票房收入的位数,真正的好电影是大众喜欢的,有长久生命力的,而且也会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的界限,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艺术品中附着的政治因素和其他的附属物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长盛不衰闪耀的是人性的真善之美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凭借现代发达的电子通讯系统以及其他传媒的帮助,喧闹一时容易,但艺术常青困难!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nzqz3/msgview-135899-8252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狂歌 以此小诗谢网上朋友们的... 下一主题:[寄情] 心爱的。。。
 [2楼]  作者:剑染江湖  发表时间: 2004/02/08 02:36 

回复:张只是个有天份的农民

       从《红高梁》到《英雄》,给我的感觉是同一种味,同一种风格:贫困、落后、沉重、让人窒息!

       我说他只是一个农民,一点也没有看不起农民的意思。俺也是农民的后代~

        但当代中国农村和农民已不是时代的主流,不是时代发展的发动机。

        倒佩服他的摄影越来越好看~

 

     

 [3楼]  作者:日本伤兵  发表时间: 2004/02/08 15:26 

回复:江郎才尽的最好注释
张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也许他算不上一流导演,但荆柯也绝不是什么的英雄,真正创造历史的是赢政而不是一刺客,所以《英雄》一片还是有令人回味的地方
[楼主]  [4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8 17:16 

回复:视觉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同意你说的。

但中国人的功利心也太强了,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一切以成败为准,世人多的是精于计算和心计,少有反叛的勇士和英雄,秦始皇是统治者中的佼佼者,荆珂是敢于反叛和舍生取义的平民,可惜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太少,中国的顺民太多了,少有更加觉得珍贵。正因如此,我才反感电影这样的安排。

风萧萧兮易水寒,一首悲歌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楼主]  [5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8 17:20 

回复:有一点很有意思

从中国走出去的名人,无论在何种领域,多多少少有有点农民情结,如果他的成就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那么他的农民请结和乡土意识比一般人更深厚,

正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呵呵,一点感慨:)

 [6楼]  作者:惊弓知了  发表时间: 2004/02/08 19:09 

回复:新瓶装旧酒!这是一年前的话题呀,你最近看的?
问天下谁是英雄?
              ------写在75届奥斯卡颁奖前夜

              一、今夜,花落谁家?
早在《英雄》横空出世一年多前,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早就将此片的影响覆盖全国,加上剧组与媒体有意无意的另类造势,无数关于它的传闻不胫而走,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前就已经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中国电影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有多少影片值得如此等待?我能用的形容词只有---炙手可热!


而在经历了最渴望最激动的等待及至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之后,市井民间各色人等对此片立马分野为形形色色的不同的解读,众说纷纭,弹赞不一。


平心静气地分析,评论者永远都比行动者正确、敏锐并棋高一着,有着不同的观感本就正常,无论是看热闹的外行,还是看门道的内行,也不管是正面的首肯、善意的调侃、还是尖锐的批驳,刻薄的讥讽,风不定人初静之后面对的还是《英雄》创造出来的这样一个现实---令人咋舌的两亿多元的票房、柏林电影节上的特别创新奖以及今晚即将揭晓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当然更有老谋子名利双收后笑看风云淡的没事偷着乐。


如同先前的宣传所言,该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席国产原装的视听盛宴。整场下来,玩的就是心跳,老谋子的精烹细作确实做到了让眼球晕眩,把耳朵唤醒的地步,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再一次展示了其在国内无人堪可比拟的艺术才华,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跳脱流动,搏击黑棋馆,舞剑藏书阁,流星飞雨箭,激战胡杨林……气势磅礴,目不暇接;色彩明快夺目,老谋子又一次煽情地渲染起拿手的红黄色调外,那纯粹的绿黑白色调也给人带来强烈持久的视觉震撼,瀚海黄沙,西风大漠,春雨塞北,秋水江南…..美不胜收,热血贲张。值得一提的是谭盾的音乐也给此片锦上添花,水声缥渺,琴音幽扬,鼓声惊天地,呼声泣鬼神,时而高昂激越,时而婉转空灵,时而粗犷豪迈,时而如泣如诉,随着剧情的变幻水银泻地般一气呵成,让人长久地感觉到魅声丽音的魔力。


也许是叙事时间及程序的原因,几位大腕级人物的表演各有不同但多嫌苍白。自以为陈道明饰演的秦王最到位,临危不乱,成竹在胸,虎虎生威,气定神闲,举手投足俨然一副四海归一的开国帝王象。梁朝伟将其万人迷的忧郁电眼发扬光大,整个一中华民族典型的悲苦英雄模样,似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镌刻在其从头至尾如丧考妣的脸上。李连杰还是如在好莱坞的拚杀一样尽展其东方杀手本色,狡诈阴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成不变地饰演英雄或杀手确实妨碍了其演技的提高,如同皮尔斯布鲁斯南摆脱不了007的桎梏。张曼玉继《花样年华》之后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艳丽不可方物的尤物形象,只是与花片那个眼底眉梢间都夹杂着怅惘和高傲不同,与残剑的爱情戏让人觉得这其间的家仇国恨与柔情蜜意的错位失真,该恋爱时不恋爱,该雪仇时未雪仇,最后只是一个撒娇女杀手的喃喃自语:“你为什么不挡我的剑?”最让人失望的是被誉为国际新星的章子怡,其表演倒也未有失当之处,只是觉得以她的地位不该接这个戏份太少的差使,在巨星般的张曼玉的映衬下,天真与浪漫,野性与优雅,平淡无奇与雍容华贵,高下立分,一个如贵妃醉酒,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一个却贫女浣纱,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般而言,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总该有其经典台词,想了一想,似乎能记住的不太多,且让人啼笑皆非,如秦王对着剑字时的顿悟:我悟出来了,这个字的含义就是和平!印象是颇深,但分明听到了左右观众的吃吃偷笑。众侍卫上殿时逼秦王下令射杀无名时的:“大王杀不杀”出门时被几个不知何方口音的小儿追逐间演绎成:“大王傻不傻?”让自己开怀暴笑一阵,最引起争议的残剑所说的:“一个人的痛苦,放到天下,就不是痛苦了”荒谬绝伦,却让人连苦笑的勇气也提不起来。


而一部影片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它的立意,亦即它的主题。作为一个时刻标新立异,不断颠覆本国传统电影言说方式的导演来讲,张艺谋这回的立意确实是有点冒了,传统武侠的笑傲江湖快意恩仇被他上升到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角度---天下。造成了内涵与史实的脱节,而整部影片又是形式大于内容,情节游离于主题,乱花迷眼,逸笔草草,呼唤和平,为了普天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主题却没有以丝丝入扣的自然和合理的情节来支撑---一个人的痛苦,放在天下,就不是痛苦了,对!在一个即将到来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面前,任何一个平凡的人物的生老病死,爱与哀愁固然微不足道,然而普天下的痛苦合在一起,凝聚成的那该是怎样的一部血泪史?所以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部迎合西方口味的视觉盛宴,而且即就是西方观众也未必能接受这样的主题,因为他们更可能注重的是对人性的关照和呼唤。


抛开这个不谈,张艺谋及《英雄》为人诟病的当然不仅仅是这部片子的立意,其提出的武侠是中国人特有的资产,武侠片是中国唯一可以与西方电影抗衡的类型片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迎头批驳,李敖早就说过武侠的罪状是不仅与时代脱节,而且助长并反向了一种集体的挫败情绪,这种情绪正好从武侠小说中得到手淫式的发泄,给逃避现实者机会,给弱者满足。不但使人沉醉里面导致追求真正知识的懒惰,并且还败坏群众斗志,造成意志上的懒惰。不论何人,一得机会如得秘笈和天书一部,弱胜强,小胜大,偶然胜长久,变数胜常数,正好适合挫败者的品味,正好满足逃避现实者和弱者的自卑心灵。北大的陈平原教授也说过:这种英雄梦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纯洁可爱,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


由此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对张艺谋匠气太重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并不偏颇。一直以来就有这样一个感觉,虽然张艺谋可能是国内导演中在国际影展中获奖最多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讲,只能说明张艺谋深谙老外对非主流的东方文化无非是抱着一种宽容的寻求风味小吃的标准,注重表现形式而大于内容探索,所以张在民俗的层面的过多的渲染展示只不过证明有时其是投洋所好,另辟蹊径固然使其名声大振,如他的《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多次获奖,但后来一味地剑走偏锋不免走火入魔,《有话好好说》、《摇阿摇摇到外婆桥》的败走麦城是明证。另外,当今西方不少人对中国愚昧落后的印象也与包括其在内的许多导演只把眼光停留在旧纸堆上和偏远地区而未能投射到巨变的中国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似不无关系,当然这样说有点求全责备,毕竟一个导演的创作要受到包括体制在内的诸多条件的限制。


今夜花落谁家?让人不免有点紧张和期待。华人电影十几年来的刷卡历程也让人感慨良多。国门开放以来,中国在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浪潮中小心翼翼又倍觉新鲜,跃跃欲试又时感迷茫。突然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我们心有不甘而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我们落后了,自卑的同时又无比的自尊,更想获得自信,越是落后就越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越想在自己并不领先的领域一展身手。90年张艺谋的《菊豆》,92年同样是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94、95年李安的《喜宴》和《饮食男女》都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都遗憾地铩羽而归,更让国人尴尬的是,大陆的原产总是得不到洋人的认同,如同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移居法国的高行健,2001年为华人争得荣誉的是生活在台湾成长在美国的李安。


不妨将大陆原产的张、台湾原产的侯孝贤和可称为香蕉(黄皮白心)的李安作一有趣的比较。其实徘徊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游走于东方和西方夹缝的李安,与张艺谋差不多,有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透彻领悟,比张艺谋强一点的是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更深刻一些,更熟悉奥斯卡的游戏规则和运作程序,对西方注重人文关怀的了解更心领神会而已,所以他第摘到了第一颗葡萄。而侯孝贤的影片则有一种传统文化的自觉,跟随他的镜头不光能捕捉到一个急剧变化的无根的社会,更能看到如《美丽人生》中最后的镜头里对世间无常万物的远景俯瞰,让人长久地感觉到影片中的文化内涵之深与现代感之切的融为一体,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不由人不喟叹:庭前草木春秋度,眼底风光古今同。与张艺谋相同的是,他们均属大器晚成的典型,曾经看过他的专访,侯要不是做导演,可能是一个被人称做阿哈的坊间草莽英豪了。


拿三人作比较并不意味着非要他们分出高下,排出座次,虽然我认为李安更加注重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人性思索,侯孝贤别有一种莽莽苍苍的大慈大悲,甚至还认为与张相比大陆的谢晋和陈凯歌都有一种电影探索上的执着旺盛的斗志(我印象最深的两部国产电影就是《芙蓉镇》和《霸王别姬》),但相对自己的朴素情感而言,我对张艺谋的艺术追求则更有认同感。(虽然侯孝贤也讲过,70年代底80年代初的时候他看了中国大陆的电影,忍不住泪流满面一样,因为他明显地有一种同文同种的亲切感觉)


毕竟,在当前中国的影坛上,目前张艺谋是不多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重构的几个导演之一,也是不多的几个高产得奖专业户,从声誉、能力到影响力目前还无一个国内顶级巨星能出其右,如果仅从英雄的字面定义(非凡出众,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或是卡莱尔泛俗化的英雄观来考量,他绝对是我们的文化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中国电影获得世界的通行证,并大踏步走向世界,为世界关注着中国电影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如既往地在浇注着热情与执着!


今夜,静待花落谁家,还是不免有一点希冀,希望张艺谋凭着合乎好莱坞运作规则的商业运作和对奥斯卡的持续尊重能为他自己带来好运。


              二、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英雄》的最后境头让人关注,字幕中提到的秦始皇修长城护国护民让人哭笑不得,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稍前一段的镜头:皇城根下庄严肃穆的为英雄无名送葬的队伍。那黑压压的队伍及他们脸上对英雄的虔敬心理让人不寒而栗,其中透露出来的意象让人感慨良久:长久以来,中国人都是如此,人生、社会的旅程无非是普罗大众跟着社会精英走,社会精英跟着帝王将相走,而帝王将相则是跟着感觉走。


之所以选择盲从,是由于中国人在内心深处,有种与生俱来、刻骨铭心的英雄崇拜,在他们的灵魂中,社会精英也好,帝王将相也好,是绝对比他们自身更为优秀更加高贵的人,这种对于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所产生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顶礼膜拜就是卡莱尔所谓的英雄崇拜。


可是认真思索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英雄崇拜?我们的历史中真有这样的英雄吗?


翻翻文学源头的古代神话,不难感受到一种强烈而浓郁的英雄崇拜氛围,那是因为恶劣环境下,先民们在生存的现实压迫下,以其原始的思维方式,塑造出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神和神性英雄,这里面不仅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更洋溢着先民们对带领大众繁衍种族、薪火相传的救世英雄深切的渴望。所以我们有盘古、女娲等创世神。


而后我们又有了神农、轩辕、大禹等道德神,神农尝百草,鲧盗息壤,大禹治水凡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因为其担负着沉重的责任和道义。
 
然后我们又有各行各业的日常行业神,如蚕农祭的嫘祖,工匠拜的鲁班,这些行业神无非都是底层劳动者的经验结晶,尽管是以超验的形式来表达经验力量和经验觉悟。


神或神性英雄崇拜后,我们崇拜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英雄了,但凡英雄可能都有出众的才能,顽强的意志与视死如归的勇气等特征,这样才能带领大众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杀开一条生路。


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思维定势使中国人偏爱所谓奋勇抗争、顽强拚搏的主题,但是殊不知,恶的本能也可能坚毅无畏百折不挠。不幸的是,有些最大的罪犯被颂扬为历史的英雄,这些罪恶英雄在中国的历史上俯拾即是,许多罪恶的英雄毫无疑问是罪恶的,但是让人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他毫无疑问却是英雄,毕竟在人生社会的竞赛的最后冲剌中首先冲过终点的是他。但无可置疑的是英雄的丰功伟业大多建筑在人们血泪之上,一将功成万骨枯,奴役这个又打倒那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然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种英雄,保家卫国,抵抗外侮,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纪念,千古传颂万古流芳,但是求全责备地讲,中国封建社会的许多英雄从某种角度来讲,只能说是昧于尽忠,文天祥的成仁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本不错,但立论的基础却有点问题,他们所为也脱不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于天下就是忠于国家(柳宗元《封建论》就讲过:天下国家本同一体),其实是忠于一姓一族,他以为卖命的对象是苦难的国家,但有时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愚忠主义者,家族的奴仆!(当然这样说未免不顾及到英雄的历史局限性,这个可说性话题存而不论。)


对英雄对权力对成功的崇拜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讲到:权力崇拜是人类最坏的一种偶像崇拜,是洞穴时代的一种遗迹,也是人类的一种奴性。权力崇拜起源于恐惧,是一种应当受到轻视的情绪。。。这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


由中国人的英雄崇拜不由想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当年登上广武古战场的他缅怀古今往事,发出过震聋发聩的感慨: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也算个狷狂文人,其实给他机会的话,他未必能比史上其它英雄更出类拔萃,但赞同他的是,旧中国漫漫几千年的困苦历程来讲,我们的英雄真的是少之又少,如果真的是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话,何以解释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血泪史一部人与人间相斫相杀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仅有短暂且可疑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屈指可数的小康社会?至于大同,只存在于孔老夫子的杜撰梦呓里。


特别是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开放国门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突然暴露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上,任人宰割饱受欺凌,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其实少有真正的英雄,我们就是被这些英雄折腾到如此局面的。


因为如果将文化功利地分析,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落后。我们自诩为拥有世界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梦想着凭借祖宗的留传给我们的不可一世的文化能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甚至半部论语都可治天下,可正是这所谓的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不堪重负,积重难返,最终在我们与那些意气风发的强悍民族的竞赛中落于下风。


我这样一个学人文科学的人说来惭愧,到现在我也没能摸到中华文化的皮毛,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方面系统的培训少是一方面,那故纸堆里充斥的活人说死人话更是主因。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经典著作,仔细一观,原来如此:


《庄子》和《道德经》更象是富有诗意的哲学文学著作,而非体系严密逻辑分明的哲学政治著作。而论语则是语录和言论,半部论语治天下,太简单了吧?这些经典著作似乎终点即是起点,起点又是终点,天人合一,道可道非常道,一出手就是最高的最后的命题,结论,让人无所适从。近代科学重视的是逻辑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而中国的哲学有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来源于中国的个体小农和工匠的经验传统,就是以伦理学(治人)为中心的诡辩玄学,完全脱离实践经验。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始终没有从找到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中间环节,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赖以发展的科学方法。中国的文人爱提大而无当的问题,发表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至今还在阻碍科学方法的普及,中国的哲学倾向从孔孟的天命观到王充的元气说,都带有经验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里发展变化除了循环论外并无其他严格的规律可循,他的道和中国的帝王一样没有稳定的立法准则,只有捉摸不定的权力意志,中国古代的哲学少有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互相矛盾的儒释道三教可以合流,儒法诸家的哲学面目相当模糊,自身不成一个自治的理论体系,在不同的问题上往往采取互相矛盾的出发点,一是为了适应专制帝王的需要,越是模棱两可的理论越容易求得政治上的生存,中国很少注重形式逻辑,仅仅发展了辩证思想,辩证的思想离开严格的逻辑不仅不可能构成科学的理论,反而有走向诡辩的危险。如同李敖讲的儒家的立论推理就不合逻辑,孟夫子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可这有什么相干?人性之恶就不能犹水之就下也?为什么水就得为孟夫子的理论流不能为别人的理论流?不合逻辑还硬给人戴帽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殊不知杨朱的本意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就是圣人的话语霸权!
 
我们承认,中国人民以勤劳刻苦著称于世,四大发明源于中国,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近代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并未在中国发展。中国科学领先世界只是明清时才开始落后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只在某几个技术领域一度领先,如农耕和军事技术,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中国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方法的基础方面素来落后,独立完整的科学体制始终未能从封建社会中分化产生出来,不承认体制和方法的落后恰恰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起点。


承认这一点很难很尴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历史上我们不光缺乏真正的大英雄,我们连文化英雄艺术英雄科学英雄都少之又少。概因我们的经济结构是农业文明的穷苦的国家,生存状态的险恶使我们缺少西方文明的终极关怀,只能寻求日常寄托,所以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急功近利,只图眼前不顾日后,对于先进的东西我们只会功利地考量于我们的短期利益有利与否。我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以为文化可以购买,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以我们近代的失败是必然的,封建专制的愚民政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诡辩代替说理,迷信代替研究,哲学和迷信混为一谈,以神秘的科举制度和干部路线使大批读书人把读书当作官的鼓门砖,专心探求真理的人寥寥无几,为科学而献身的人几无所闻,我们的失败能够避免?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不让人说真话的虚伪的教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成仁取义非常人所能堪的却去号召大家学习,说的一套行的一套,托圣人之言,行常人之事,这样的教育怎么能不教人人格分裂?怎么样使人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过于看重道德价值,培养出的怎么会不是伪君子?号召持重守成,不敢为天下先,培养造就的都是空谈家,西方推崇的西西弗斯式的硬汉怎么可能出现在我们的国度的?所以近代我们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历史即使重演,我们同样也没有机会取得其他民族相同的成就,我们不会有资本主义的兴起,连同样扮演罪恶英雄的角色的机会都不会有。



有时不得不为梁漱溟先生所说折服:“中国比西洋落后,但原因不是中国进步慢或中国人不聪明,慢倒不要紧,慢腾腾地进步也总有个到的时候呀,可按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不用说几十年,就是几百年乃至更长时候我认为中国人也不能造飞机、上天,因为中国人虽然很勤奋聪明,比任何发展都不弱,一点也没有不如人的地方,可是却走岔了路…..”


而指引我们走错道的正是这传统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而我们就这样走了几千年,我们的英雄们怎么早就没能提醒我们悬岸勒马?



           三、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


我们要取得进步很难,这是文化导致的,要想进步,就必须倡导诚实文化,以诚实做基础,提倡尊严、尊重,包容,理性,远离传统的谎言文化,这才是一个进步的开始。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累积的成千上万种的文献典籍在新的世界里并无大的用处,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虚心地耐心地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错,但同时,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即只有与世界交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发展更新自己的民族文明,不致将自己的文明保持成博物馆的展品,也才能保持和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也是站得住脚的、有意义的,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我们已经走过了多少路,而离我们的宏伟目标又还有多么远。但我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鲁迅先生还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新的时代,中华民族还是需要这样直指人的内心深处,使人们从心底发出对他们的爱戴崇拜的脊梁!他们才是这个新的时代真正的英雄!中国的强国之路将会也只可能取决于他们!




※※※※※※
 [7楼]  作者:一瓣心玫  发表时间: 2004/02/08 19:27 

回复:思考
你的帖子总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与思考,需要用心的品茗:)
[楼主]  [8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8 20:00 

回复:这酒已被无数次装过了,不妨碍我继续讨厌他

古人说一叶知秋,果然果然,从一部电影联想到人文,哲学,科学等等,这个知了果然会叫~~~~~~~

嘻嘻,很认同你的观点。

[楼主]  [9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8 20:04 

回复:谢谢心玫
嘿嘿,可能是还有些愤青的思维,看了一些东东就爱乱想
 [10楼]  作者:野地牧风  发表时间: 2004/02/08 22:14 

回复:俺来为老谋说几句

仅凭几部电影断面的印象就开拍

这谁都有拍的理

名人也是人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但如说中国人的形象败坏在他的手上这也太抬举他了

相比起来俺更反感官场作秀虚假新闻报道

非要象电视报刊粉饰的那样拍电影

俺还真懒得看了

任何事一分为二看两面才好

[楼主]  [11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8 23:16 

回复:有事实的

张艺谋的电影确实在外为华人的形象抹了黑,过去时常看见这样的报道。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报道失真,只报喜不报忧,外国人不相信也。

国人形象不好当然也少不了国外的反共宣传,这都是国外的情况。

国内的是另外一回事情。

张艺谋比较聪明,对于他本人或许没什么错,人为荣誉而生活,他很会投外国人所好,一路走下去,得奖很多。

可是他的电影内容不太好,不是因为他揭露的阴暗,而是因为他描写的人性,有制度没深度,同样看大片,却有着根本不同的感受。

 [12楼]  作者:山里的文盲  发表时间: 2004/02/09 02:48 

回复:拍向版砖的砖

    上面文字,林林种种所要表达的无非一个主题,丑化中国人的张艺谋的让人看着不顺眼。
    首先说中国人有没有丑,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要是人群,无论种族国家,一定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劣根或者人性中的丑陋,中国人不可能没有丑陋的一面。中国有就老话“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就是一种丑陋。大概作者抵垢张艺谋的思想基础恐怕也就来源于此。
    我看过张艺谋的所有电影,关于他的电影的争论早在他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就已展开,上文的观点其实和10几年前的某些言论相比,并无新意。只不过随着他作品的增加,多了些歪曲的论据。
    中国的电影,文革过后,在整个80年代,第四代导演基本没有过多的能值得人称道的电影。观众不过是在精神生活贫乏后惋筐就是菜地迁就着那些所谓的电影。这些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导演就整体而言不过是导演着当年从前苏联邯郸学步来的东西,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电影语言乏善可陈;而观众更是习惯了常规的故事结构和电影语言。所以,当第五代导演成长起来,大胆创新的时候,很多人如同当年被剪了辫子的满人一样如坐针毡,痛斥张艺谋等人的标新立异。不过,就当时的历史和文话环境而言,对张艺谋的批评的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是一种类似代沟的东西,就如守旧的父亲痛骂穿了牛崽裤的儿子。
    90年代以后,甚至新世纪当前,仍有人诟病张艺谋的电影内容,我真的很难理解。我想,现在批评张艺谋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不懂电影而要评论电影的人,另一种就是在国外受到冷遇的假洋鬼子。我就重点说说这类人,这类人就好象费劲解数逃离穷山村的某些人,进城后总是为自己的农村出身感到自卑,于是尽可能的改掉乡音,穿上城市最时尚的包装,以掩饰自己对新世界的茫然和胆怯;他们用形式上的改变来抹杀自己很可贵的乡村的淳朴,最害怕一个土气十足的同乡突然在人多的地方喊他的小名狗剩。而张艺谋总是扮演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老乡形象。
    海外人士把自己出门在外受到的冷遇归罪于张艺谋的电影,其实这夸大了电影的功能。中国百年屈辱,又经过几十年的封闭,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早已根深蒂顾固,加之有一种强国沙文主义的傲慢,其说明的只是中国不够开放和外国人某种程度的狭隘和无知。全赖在张艺谋头上,这恐怕让他和李鸿章一样冤枉。所以,与其横眉于老谋子,不如骄傲的告诉那些外国人我妈妈很丑,但那是我亲妈。沉默于外人的冷遇,而回家撒气,这才是真正的丑。
    前面我肯定了我们国人存在的丑陋,但张艺谋真的在刻意丑化中国人吗?很多人把《红高粱》里的野合,酒缸里撒尿等作为重要的论据,就不想想,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不正是我们民族缺乏的吗?在飘摇迭荡的青纱帐里,那野性的释放总比道格拉斯和女人在厨房的菜板上做爱有美感和有内涵;不过,我从没听美国人说好赖巫每天都在丑化美国人,因为美国人自信,和盖茨不会为自己长的不帅而自卑一样。《红高粱》这个电影的真正含义是在告诉我们在日本人的淫威下,我们的民族不是阳痿的民族。
    而《菊豆》中的乱伦,不过是人性被扭曲后的反弹,某种意义只是对中国传统和陈规的可怕力量的展示。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鲁迅“吃人的封建礼教”有一样的呐喊效果,而有的人可能只喜欢看三妻四妾的争斗,那只能说是原始本能在作怪,否则,满天下的包二奶是不是也得记在张艺谋的头上啊?
    张艺谋拍摄了很多的农村题材,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不多反映农村生活难道要天天拍白领如何小资?或者去戏说曲解本就不太真实的历史?不忘自己生活过的农村,去反映他们的真实的面貌,以期引起人们对农村的重视,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如果说这也是在丑画中国人,那捧走了“金鸡”,广电部恐怕也付不起这个责任。
    中国的农村的确是存在贫穷的,有些农村的教育甚至比《一个都不能少》中表现的还要落后,但这就是现实。批评张艺谋的人恐怕也不是不知道这个事实,但为什么怕外国人知道?把民族的优秀文化,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世界,这是必要的,但一味遮盖自己的不足,那是虚伪的自欺欺人的民族,就会类似于不敢正视历史的所谓大和民族一样。
   今天出门,发现街上效率很高的在修整市容,很是高兴,其实是借了一个大官的光,因为有重要领导要路过,一定要让领导看到本城的繁荣,却不管工人的工资能不能按时的发放。面子,呵呵,中国人最要面子。要面子才是中国文化又一鄙陋,这也是某些人对张艺谋批评的一个主要发因。
    张艺谋的眼里就没有美好吗?那他一定没看《我的父亲母亲》,在这个散文诗一样的电影里,张艺谋把景美、人美、情美诠释的如此美伦美唤,恐怕那特有的质朴的美感,也会让有些人感觉太土吧。就连那部并不是太成功的《幸福时光》里,张艺谋也是要表现一些处于社会底层普通人的善良和无奈。
    人性中的美与丑的表现是对于整个人类共通的,我们看国外的电影也是一样,我们会为这些电影中表现的美好和真诚所感动,也会为人类罪孽的反映中震撼和反省。如果这也是可意的丑化,那么全世界的战争电影都不要拍了,德国人应该用唾沫淹死斯皮尔博格,因为他拍了《新德勒名单》。
    每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张艺谋的电影只所以多数都是好的作品,因为他多取材于小说,中国现在还肯写小说的人远比那些趴在宾馆里攒剧本的人深刻的多。从艺术角度讲,张艺谋凭借他在摄影,导演,演员等多方面的造诣,先是在画面的形式上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然后从文化的批评和鸿扬上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最后成熟的表现着一种不事雕琢的功力,一种很“拙”的美,我想这是他的电影屡屡或奖的主要原因。而“张艺谋执意地用这些丑化中国人的片面的东西去取媚于洋人换取了洋人一大堆的奖杯”的批评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的电影在商业上不能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在艺术上引起外人青睐,对中国电影又有什么不好?我想那些评委们不可能都是西方的政客吧,非要用张艺谋的电影做什么政治文章。
    如果说要批评张艺谋,那也要批评他的《英雄》,尽管这部电影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也没“丑画”中国人。但这是个本质上失去民族个性的电影,不过是好赖巫特技影片的中国版。不过就视觉效果而言,仍是国内其他导演不可比的。
    相信外国人看多了这样的电影,海外华人上街尽可以牛B些,因为中国人功夫多好啊!中国人都有功夫吧?中国古代的箭阵真酷啊,比那战斧导弹还有气势,中国战国就有一夜之情?
    说到底,张艺谋就是个搞艺术的,他对外国人认识中国的影响力没那么大,中国人只能先把自己的腰包弄鼓,然后就没人说你丑了,一俊遮百丑。何苦跟张艺谋较劲,给他扣“展现中国的愚昧与落后”、“讨好国际评委”、“后殖民主义”之类的大帽子。
    其实,他就和《神鞭里》的傻二差不多,不断的变化着自己,但不论干什么,都能玩出绝活。

上文,是很早以前批上海宝贝的帖子用的,用在你的文上也适用.

鉴于你大幅的批驳了<英雄>,我反过来也的替<英雄>说几句话.

第一,你不太懂电影.首先电影不是历史教科书,陈凯歌的刺秦倒是以荆轲为主角,算是历史片,可以考据一些史实来评论.

<英雄>应该说纯粹是一部商业化的武侠片,因此人物故事都是允许虚构的,即使是很严肃的历史片,其中也是允许虚构.

所以,把无名说成是荆柯这个大英雄不知道从何说起,被阉割了也就实属牵强.

要知道,在<英雄>中,根本没有一点荆柯刺秦的故事痕迹,连一点暗示都没有,唯一明确是秦王,而秦王已经被褪去历史重负,在这里只是个为电影服务的道具,看这样的电影是不用太认真的.

否则,看起<还猪格格>,岂不是要被气死.

另外,在商业片的艺术化处理上,<英雄>虽然不是十分出色,但也算过的去.翻翻看,这部片子在武侠题材电影中,艺术性上仅次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拍砖,一是不好人云亦云,二是不好无中生有.

网上过客,见此文.

妄议几句,以砖对砖,忘海涵.



※※※※※※
生于七十年代>
 [13楼]  作者:未央刀  发表时间: 2004/02/09 10:31 

立场角度,见识表达,姿态表情,实在难得。

※※※※※※
我呢,我渴望着回返 在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
[楼主]  [14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4/02/09 20:47 

回复:好砖!我来试试接接

现在批评张艺谋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不懂电影而要评论电影的人,另一种就是在国外受到冷遇的假洋鬼子。

我不是假洋鬼子,只能归于第一种情况,第一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张艺谋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正确方向,或者说只有懂得电影的人才可以评论电影,如果不懂,没有研究过电影理论和电影发展史就不能随便批评张艺谋,是吗?

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电影是给谁看的,是给寥寥几个电影评论家看得,给那几个有资格评论张艺谋的人看的?

电影面对的观众就是平民百姓,老百姓的话比那些高深专家的评论应该更有说服力,除非电影有另外的的指向,不是面对大家的。

如果批评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不了解电影得前进方向,可为什么看外国得奖影片就有相反的感受,难道这些人都是崇洋媚外的?或者说外国那些导演还停留在第二代第三代的水平?张艺谋优越于他们?

我从一般百姓的立场来说说张艺谋的电影。

“看了他的电影不舒服”,这是好几年前听到的最多的评论,和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每次看了他的电影都有一种被彻底剥夺的感觉,只能感觉到人性的压抑,被命运所摆布,完全沦丧在制度下的悲剧,如果这样的电影拍了一部,或许张艺谋是有深度的,问题就在他得了大奖,理清了在外面得奖的思路,然后一路走下去,用这样的方式来取悦外国人,然后还让我们看他的深度吗?从《红》开始,外国人还是欣赏他的,可同样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直到《摇》不得不停止。如果说他拍摄农村题材是因为中国大多数是农民,《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摇》是我们现代农村的面貌吗?

同样是大片,同样在灾难面前,《辛德勒的名单》给人的震撼确实非常之大的,我看到了在无法抗拒的悲剧面前人性的闪光,无论命运怎么残忍,都无法遮掩生存的渴望和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也许我们愿意看的,就是在黑暗压抑的人生中那一点点的亮光,那就是对生活的希望。

在张艺谋的以前所得奖的影片中,我找不到那样的亮色,同样的,大家也找不到。而且情况通常是这样的,知道了他的名气,才看得他的电影,看完之后非常失落。

不客气的说,张艺谋一直在摸着外国影评会的脉搏在走。

他的后期电影中,我的父亲母亲应该是唯一的好的电影,《幸福时光》的内容太失真了,一个盲人最敏锐的就是听觉,影片中那个盲人对日复一日的相同的录音机噪音竟毫无知觉,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就是谎言吗?中国的残疾人是一个庞大的群落,他们的生活充满曲折可也很精彩,有不少人一直在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人和人之间也有真诚的和实际的帮助,张艺谋的片中丝毫也没有,和以前电影一样,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至于中国人的形象问题,我时常看有报道,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就是想找大红灯笼的,或者电影中的别的东西,我文章中所说张艺谋电影的影响,也是引用一个美国文学教授的话,在某种情况下,一个电影的作用比一个政治报道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何况是连接好几个相同题材的电影,呵呵,不为得奖是为什么?

至于《英雄》,说的就是刺秦的故事,历史上妇孺皆知刺秦的故事就是荆轲刺秦王,如果你说里面没有提到荆轲的名字,说完全不搭界,那只是说明你的看法。

电影就是一个娱乐作用的,但任何电影都有一个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主题就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无论它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都不可能脱离主题。在英雄当中,秦始皇口口声声说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呵呵,看这样的话没有意见才怪。如果英雄电影是个闹剧式的,比如那个环珠格格之类,也许不会有很多人当真的。说句题外话,即使一个武侠小说,也可能含有政治讥讽的,而且讥讽的很深刻。何况是这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它的主题很明确,反对它的主题是最正常的反应。

你从他的其他电影当中都能挖掘出封建礼教的毒害,就不能允许对英雄的主体有意见?

《英雄》电影的结构,如果你了解电影理论和电影历史,我想你应该从中看出《罗生门》的影子,就是一个电影上的模仿罢了,遗憾的是没有模仿好,他处理的不是一般的不好,我听到的评价都是一个字——乱!

嘻嘻,我不善于接砖,接到你的砖还是很高兴的

 

 [15楼]  作者:背影零乱  发表时间: 2004/02/09 22:29 

回复:同感!


※※※※※※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700160503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