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吟 ——浅谈毛泽东诗词中的君王意识 文/御风之翼 假期把新版的《毛泽东诗词》重读一遍,如果说以前是迷恋其诗词绮丽浪漫的意境和雄浑浩荡的气势,那么这次让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其浓烈的君王意识。 抹去对其神般的膜拜,将其诗词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词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诗词的辞藻格律,还是其格调和意境,都是很难列入上品。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也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和词人可以有毛的那种君王之气。我想人们对毛泽东诗词叹为仙乐而顶礼膜拜,除了一些时代赋予的政治原因之外,更多吸引人们的是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的君王意识。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是他在1910年秋,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应试时所做的《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17岁的毛泽东,在他这首诗里没有牵强附会者所说的什么“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没有任何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拯救意识,有的只是一个傲视天下,惟我独尊的自我形象。 既然君王意识贯穿了毛的诗词的始终,那么不妨就以此诗为引,浅析一下: “独坐池塘如虎踞”: 此句中的重点是“独”和“虎踞”:孤独的意象始终没有离开过其诗词的内容,他坚信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头”的观点,所以他也会有“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从他的“从此天涯孤旅”到“独立寒秋”,直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一直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自我的孤独,而是一种“无敌的寂寞”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孤独,是一种王者的孤独,是一种超越的孤独。 所以他是“虎踞龙盘”,他把自己看成是蓄势的猛虎,待雨的卧龙。而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不仅仅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小小的蛙了,以蛙喻志,俨然自己将为“真龙天子”。 “绿杨树下养精神”: 此句中的一个“养”字是是诗眼。中国的圣贤也好,帝王也好,都注重所谓的修养。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从小吃苦耐劳、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甚至到了晚年有病都不吃药。绿杨树下的那个小小的蛙,因为“潜龙勿用”,所以他要“养”,他要使自身充盈,他要藏器待时。 “面壁十年图破壁”,所以在他“养”的同时也是焦急等待时刻,他没有停止过思考和盘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旦有了机会,他就会“欲试与天公试比高”了。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此句是全诗的高潮,如虎入深林的一声长啸,如龙翔九天的一声长吟,充满了王霸之气。“我”是一切的主宰,我是万物的王者。我们不妨来看看朱元璋的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煞。”我们再来看一下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同样的王者,但是胸襟却是不一样的,气势也是不一样的。朱元璋和黄巢的诗里面都承认了“我花”之外还有其他的花的存在,他们只是用“我花”压倒或者杀掉“百花”而已,而毛泽东则是把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除了天),我不开口,谁敢做声?只有我的“雄鸡一唱”,天下才可大白。所以他才会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看完此诗,浏览其作品,我们会发现,“我”的概念始终贯穿其中,“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自岿然不动”,“狂飙为我从天降”,“而我谓昆仑”。不管是“大我”还是“小我”,都没有少过“舍我其谁”的气概。但是毛也有自己所畏惧的,他可以把五岭看作细浪,可以把乌蒙当成泥丸,把地球看成小小的寰球,把整个宇宙当作沙盘,但是有一样东西他还看在眼里,那就是天。他唯一的对天不敬的诗句是“刺破青天锷未残”而后呢?即使他君临人间了还是“背负青天往下看。”;他即使可以抽剑斩昆仑,也要“倚天”;他痛苦孤独时询问“人有病,天知否?”;感慨岁月时“人生易老天难老”只有在天的面前他才承认自己的是个人,这同时也证明了,他也正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天子来看的。他的一生实现了他早期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志愿。 中国是个需要皇帝的土地,也是产生皇帝的土地,应运而生的毛泽东用他的思想,用他的双手争服了世界也争服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从他的诗词里感觉到了那种堂堂正正的君王之气,感到了这种君王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明君”,于是他们放心了,他们开始颂扬,开始崇拜,开始迷信,因为毛泽东的君王意识正好满足了人们渴望君王的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