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张郎才尽财不尽 黎 风 一直关注张艺谋的电影,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片子后,感觉有话要说,那就是"张郎才尽财不尽"。 普通观众评价一部电影的"好丑",无非是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观众不需要也不会去探究所谓的某种主义手法、某种摄制技巧、某种叙事结构、某种商业运作等等。观众去影院无非就是去看一个导演叙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有视听的享受,要有感人的情节,要有观后的余味。应该说,就《金陵十三钗》这部片子而言,在视听这些外在形式上,是成功的。大投入、大制作自然带来质感的提升。在电影制作国际化的今天,有钱自然能办到,不能完全反映不出导演的水平。因此,反映一部国产电影好丑的评价点只好落在故事上,落在给观众留下的可以咀嚼回味的东西上,落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上。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冒牌教父的临危受命、一群困境妓女的凛然大义、一群残兵败将的拼命抵抗、一群孩子的脆弱生命以及一群禽兽的残忍暴行,共同搭建起了这个故事,把最自私自利的小人物推上舍生取义的大舞台,展现的是困境中的人性光环,给人以感动和深思。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叙事也是成功的。然而。遗憾的是,这完美的质感和较为成功故事结构却建立在那场大屠杀之上,建立在30万受难同胞的血泪之上,贯穿整个电影的是充斥耳目的野蛮、残忍、暴力和血腥。很难想象,面对同胞受难的血腥冲击,还会有多少观众去思考和体味那些人性闪光的东西,还会有多少观众用平静的心情去思考。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放错了背景,甚至有消费同胞的血泪之嫌。 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不能再拍了,从纯粹的主旋律电影那激发爱我中华的初衷,蜕变成了纯粹的商业电影夹杂着挑动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拍得实在太多了。历史不容忘记,难道铭记历史非要用血腥的画面去再现同胞的苦难吗?非要让观众一次又一次揭开那一直在流血的伤疤?难道讲述一个故事,非要把这个故事建立在同胞的苦难之上,非要用现代的视听冲击再现他们的嚎叫来吸引眼球吗?也许有人会说,就是要把人性的大恶和大善放在一起来展现人性善良的可贵。但请别忘了,这是一把双刃剑,那血腥的画面在激发爱国之情的同时,也宣扬了暴力,也滋生并助长了极端情绪的蔓延。也许有人会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是对的。但是一个民族也不能老是停留在历史的阵痛中而不能自拔,更不能提倡那些文化资本一次次的挑动国人敏感的神经并借以而谋利。 记得《满城尽带黄金甲》播映后,写了一篇《"红"与"黄"》的小评论,"红色"是张艺谋导演早期创作的几部艺术电影的主色调,也是中国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主色调",他是为艺术的;"黄色"是其近些年电影的"主色调",是《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等这些所谓大片的"底色",他是为金钱的。 从张艺谋这几年的"大手笔"来看,电影的质感是提升了,票房提高了,但始终不能很好地给观众讲个故事。学到了好莱坞的皮毛,没学到人家的精气神,给观众留下净化心灵的东西太少了。正所谓是张郎才尽财不尽、画虎不成反似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