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坏很讨厌所谓的左翼斗士张宏良,是因为2006年在“乌有之乡”看见张宏良对"温格"、毛、江的狂热用户以及他“宏伟兵”式的叫嚣,2007年末,“飘飘”曾经转过一篇张的帖,已经被“小景灵”关进黑名单的“爱小坏”只能以过客身份匿名转了一帖驳斥张文。 爱坏生于70年代,对于1979-1987那个中国的第二个黄金八年很怀念,那也是爱坏的纯真童年,但是,生于60年代初期的朋友,就没有那么幸运。 《我虽死去》是独立电影人胡杰第二部关于"温格"中个人命运的纪录片,第一部《寻找林昭的灵魂》就已经引起很大反响。 《我虽死去》讲述的是前北京师大女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卞仲耘女士"温格"中被摧残致死的事件,影片的主要叙述者是卞仲耘的丈夫、今年已经87岁的王晶垚老先生。王晶垚老先生收藏了有关他妻子遇害的大量历史证据,影片就是通过他的叙述、回忆和展示,重构了40前(影片拍摄于2006年)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家庭如何在人性丧失的疯狂时代被毁灭的。 影片虽然是站在今天的位置回看历史,但采取的是黑白片的形式。编导胡杰应该更多的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和对血腥的不忍再现,才采取了黑白两色,而不是刻意营造一种历史片的效果。 1966年8月5日,也就是《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著名历史一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在校内被造反的女学生活活打死,她也是"温格"中第一位遇害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打老师是"温格"的标志性暴力特征,因为它标志着对讲究"师道尊严" 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根本性破坏。“士”这个阶层,是"温格"时期最终消亡的阶层,从此,道德沦丧! 卞仲耘是被一群女学生用人格侮辱的方式活生生打死的,是什么把花季少女转眼变成如此残暴冷血?这是这部电影提出的一个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也是迄今回避和拒绝寻找答案的问题。 影片一开始就平静地展示出一幅卞仲耘半裸尸体的照片,效果却十分震撼。在那样的时刻还顾得上用心地摄记录惨不忍睹的一幕幕,乍看上去王晶垚似乎有着超乎常人感情的克制与冷静。但是随着影片叙事的展开和深入,观众理解到,王晶垚在看到血淋淋的妻子尸体那一刻,心就已经在悲恸中死去了,因此他是带着死而后生的勇气,直面痛苦,为历史为后人留下证据。 卞仲耘在屈辱中暴死给老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心理与心灵创伤,在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表现得最清楚。王晶垚将胡杰的摄影镜头引向当年旧居的书房兼卧室,他指着窗口说,他在妻子遇害后的头几年,每天都盼望妻子熟悉的身影能出现在窗外楼下,就像她活着的时候每年上班下班那样。说到这里,老人痛哭失声,一个85岁的老人的痛哭! 这是他40年来第一次打开箱子。打开箱子,无异于撕开伤口。曾经在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王晶垚对着镜头说,妻子死后,他感觉身上背负了一个十字架,背负着中国人承受的苦难和集体罪恶。他坚强地活下去,就是为去揭露这段历史。 无独有偶,胡杰第一部"温格"纪录片中的林昭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称自己是"为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人性的沦丧和宗教精神的缺失是否有某种必然的关联?看过胡杰的两部文革纪录片,就不能不去思考这一问题。 2007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即原北师大女子附中举行90年校庆活动,当年造反派头头宋彬彬为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被当成学校辉煌历史来炫耀,而这件"温格"象征性事件发生在宋彬彬的校长被打死后两周,宋彬彬本人也是红卫兵暴行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校庆活动中,宋彬彬的照片和受难者卞仲耘的照片一并刊登在《校史》和《图志》中,前者被冠以"知名校友"的荣誉光环,后者只被轻轻一笔带过。 王晶垚老人给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袁爱俊写了一封抗议公开信,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在胡杰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当年的参与过施暴的女学生中没有一人愿意接受采访,时至今日更没有一名当年的女学生出面对卞仲耘之死表示过道歉,与事件有关的责任人中更没有一人被追究过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