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问孔子道:"俗话说,凡事不多问,必然看不清。现在我每办一件事,总是同众大臣一起商量,怎么国家反而越来越乱,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说:"贤明的国君有事询问臣下,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只要国君诚心诚意,大家就都会畅所欲言。可现在所有大臣说话的口径,没有不统一于季孙氏的。整个鲁国只有一个声音,即使您问遍鲁国的人,也不免于迷乱。" 看来当时的鲁国颇有点"舆论一律"的味道,其实这是假象,是权臣季孙氏用权势和暴力威胁而造成的。这位季孙氏,就是遮住君上光芒的人,所幸鲁哀公还有点自知之明,他发现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过,由于他的软弱,他无力加以制止。 后世有许多强有力的当权者也十分强调所谓的"舆论一律",他的每一个举措一出,总要举国上下,一片拥护之声 ,一片赞美之词。他要讨伐某个对手,则要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他要奔向某个目标,就要一只巨手指引,举国万马奔腾。其实他的臣属,未必同意指挥者的决策或意见,可他们或者由于胆怯,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以免丢了乌纱帽;或者为了迎合,以讨好上层,以求提拔高升;当然,也有的由于迷信或奴性,以为上层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习惯于俯首帖耳;也有的由于糊涂,根本不辩是非,也都随声附和。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报纸上,千文一面;会议上,千口一腔,无不称颂其正确、英明、伟大,甚至连措词、用语都如出一辙。当看到亿万臣民都按照他的旨意行动的时候,那位强有力的最高掌权者自己也被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现象所蒙蔽,沾沾自喜,自我陶醉,颇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可惜,他只看到民之口,而没有看到民之心,本来是要欺骗天下苍生百姓的,其实百姓苍生洞若观火,上当受骗的倒是制造者自己。 还有一种臣属,他们出于一己之私,向君上谎报军情,制造舆论一律的假象,以假君上之手,来达到个人的见不得人的目的,按照韩非的说法,他们是欺主之臣,根据封建社会的法律,他们是有杀头之罪的。可君上或不明真相,或另有考虑,竟然接受或利用了这种假象,达到了臣属所要达到的目的,古往今来好多的文字狱,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一般百姓,他们无权无势,根本没有发言权,官方要他们说什么,他们只能说什么,至于他们的真实思想,则当另作别论,那种举国一致,一点价值也没有。 舆论一律,这种现象,归根结底,骗的是希望舆论一律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在对真理的探求中,要有反对派。众口一词,只会使人迷惑,最终会坏事。 ※※※※※※ 不是过客,不是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