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消息,柏杨走了,算是喜丧了,终年89岁。 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他的人极少,不知道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可能更极少了。 他的书我看得不多,除了《丑陋的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史纲》及柏杨版资治通鉴了。以我之浅陋目光,感觉这几本书还算是初级读物。但是他的书近三十年前对中国两岸三地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我印象中可能无人能及了,无论龙应台还是李敖,更不提林清玄席幕容。当然读者群来讲,席卷三地的超级明星还有古金梁,三毛琼瑶等人,但对于中港台人思想上带来的天崩地裂天旋地转,柏杨应该是达到顶峰的第一人。 其实,就是丑陋的中国人,我能记得的章节已经不多了,但当时给我的感受我现在还能品味得到。因为当时我记得看到前面那些老外对于中国人的负面评价当时让我有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原来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那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解放全人类,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等等等都只是残存于自身想象中的虚妄。 自然,柏杨受到的攻讦自然也不会少,这类见仁见智的问题讨论下来总会堕入口水之争,存而不论。之所以有提笔的欲望,不在于自己对他的了解有多深或是对他的见解如何的顶礼膜拜,而在于对他难得的几次关注中的不谋而合。 第一是他反对吃狗肉,这个争论起来又是一场口水大战,但我还是站在他这边。我确实是因他不知哪篇文章中对于吃狗肉的抨击而引起共鸣的。当读到他写的毫无防范戒备之心的小狗被主人利用信任而倒缚起来束手待毙时,我当时心里确实是一紧。后来慢慢了解之下,确实对此等嗜好深恶痛绝。当然,我不会因此再较口水之争,特别如果某些人从狗是人类的朋友再引申到牛也是猪也是猴也是的话,我是不可能有任何奉陪的意愿的。 如果说第一项我不耐烦争,但我和他的第二项共鸣确是有心维护的,那就是分餐制。中国人的聚餐当然可以上升到饮食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高度,但以我之揣度,中餐馆的喧哗无序确实与这种大家不分彼此互换交换口水的聚餐方式大为有关。他说的让我好笑的是,他作了让步,说是如果一家人,大家在一个盘子里搅和还勉强说得过去,非亲非故的在一起交换口水就不文明和卫生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即使是一家人,还是分餐来得文明和卫生,既然坚持改变一种不文明和卫生的习俗,为什么不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呢?只有从家里做起,从小孩子小时训练起,才可能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的。引申一下,习俗都是慢慢成就的,有些好的自然可以流传下来,但有些糟粕,也确无保留的必要,如鞭炮如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用筷子戳来戳去。近几年来,改革的不少了,记得小时丧事出殡时,那叫一个闹腾、脏乱差及浪费,但现在看,确实改善不少了,据说有些地方已经流行只带鲜花了,赞一个。再想想,那野蛮愚味的闹洞房终有一天也会绝迹的吧? 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柏杨老对中国教育一针见血的见地,他说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谎话教育,除非那一天,我们不说假话了,不说空话了,不说大话了,不说套话了,那我们才是真正迈入现代文明了,这份见地,不得不服。 拿他和李敖相比,他们当初都是那样的让我折服,特别是李,面对旧制度旧文化百折不挠催枯拉朽的大无畏如此这般的令我心悸。可是后来两人的表现让我倍感迷茫与惶惑,现在看来,自己感觉两相比较,李敖象冲锋在前的尖兵,有斗志有雄心有担当,但杀着杀着让后来者遥望天涯之处他身上的血迹和他身后的印迹时总有英雄迟暮的叹息。而柏杨,则似静候大军的孤独号手,让后生之辈在享受征途喜悦的兴奋之余,总有惊鸿一瞥的心动:原来,他早就来过这里。 老兵不死,他只是悄然离去。 但愿,这个先行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彼处迎接到的后来者,已然面目全非,熠熠生辉。 随想随打,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什么,点错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