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常被伦理道德上的宣讲替代。几乎所有宗教,表现到通俗而普遍意义上的宣传都戴上了伦理道德的面目。
昔日到普驼山,山下一净慧寺,门口宽阔地有一和尚,看似高僧。年纪七十多但面色如玉,很少看到普通人皮肤面色光洁红润如此。且非通红之红,是洁白无比的面色中,略带些许血色,如不食人家烟火之纯净。朋友好问道,恭敬请教佛之真谛。心向佛之人,定会心有疑窦和好奇:佛到底是什么?佛是什么有时候很难讲解,但初学者总是好问。僧人不答。不知是难回答,还是佛门之人得释迦佛祖真传,佛祖在众多了义经中,弟子请教佛到底是什么时,佛总胡说。呵呵,佛会说什么不是佛,什么是歪门邪道,什么是偏离大道之类一堆。总是不着边际。后来知道凡得道之人,均知佛法难解,真谛非一言二语可说尽。倘若说了,就是当下。当下不明,佛可怜我等愚昧,于是循循,唠叨着以上诸多说法。最后听者总是云山雾罩的。当然,那僧人到是没这么唠叨,而是马上开始讲解如何做人,一句佛门劝人为善之语打先锋: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立刻就让人感觉,这说佛之人,原是伦理道德家,而非智慧。
佛学对人生认识之一重要结论是,因果。所以诸恶莫作,是为作恶奉善,均有报应。你做了什么,什么就回到你身上。你想了什么,什么就报应到你心里。实话说,总觉得佛教好象在吓唬人,总是吓唬你说,如果你做了坏事,会有报应的。民间有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倒。到底佛学说的因果,是在劝说人为善的伦理说教,还是传播智慧?实不得而知,难解。
师有言,做了坏事如何被报应之原理。如你做了坏事,比如一辈子总偷东西,心理必然比常人紧张,长期紧张了,精神上就会相对阴暗而委琐。如你杀了人,内心极度紧张,这种紧张人体一般承受不了,所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长期失衡,就会体质慢慢变化。到下一代的时候,一定就会先天性的什么什么病之类。至少目前无法证明这先天后天的东西,用科学手段证明其存在,和其确如师所言。故以前常想,反正我不做坏事,反正我要做事光明磊落。反正坏人如果做了不光明磊落的事,总是有报应的。至少是他们的内心会长期失衡的。看,听佛听师父说的,一切都是简单明了。
后自做事。发现一大现象,绝大现象:99%以上的人,会因利益而放弃基本的底线,去害人。因为利益,也因为权力之类。但他们依然活得好好的。从来都是几乎面不改色。几乎都是,很滋润;几乎全是,很享福。而对自己行为言行戒备森严者,却是会失去很多。比如,失去了利益,失去了权利,更失去了,做坏事的自由。呵呵。说到这,有时候真羡慕恶人,想做什么坏事就做。没有顾虑,没有道德约束。想干嘛就干嘛。是不是,这也算是敢做敢为的一种?重要的是,人这样做,到底会不会遭遇报应?就算有报应,如果报应不来,不报,那不是被坏人赚了利益,又赚够了时间?(可能一生都安然无恙的赚了)。
开始质疑。曾听到一句豪气干云的话:不求有功,但求无悔。无悔,无愧。有道德概念约束自己,和有足够自我约束力的人,自然会如此说,如此做,如此持续做。但做了很多坏事,每天一肚子坏水,又每天都想着如何去害别人,仅仅因为自己更多获利的人呢,到底他们内心愧不愧?若是不愧?若是他们一样和口头上说的,自己是如何原则,如何坚持,如何大义凛然的,但行事坏尽之人,其内心,会不会真的无愧?不得而知。假设是无愧呢?那么,那种有愧无愧,那些心理紧张,那长期扭曲心里的要素,还存在吗?假设不存在呢?
例正法似乎很苍白,无法证明事实本身。至少无法诠释,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例外的存在。按照相对科学的解释,例外的存在太多了,太普遍时,就是常态,就是正常了(这科学理论,似乎有点扯淡)。那好,就是坏人很多,世界上坏人占50%以上的时候,是不是坏人就不再坏,就是常态。既然是常态,就是正常了?撇开例证法后,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为善为恶的因果报应?很难。
师又说,要每天做好事,最重要的不是做好事,而是要做好事的时候,既成为习惯,连续做三年,日行一善,又要做了好事,自己从不觉得是做了好事。功德啊,从来都不能自己认为是功德。只要你认为是功德的时候,功德就全然消失,所有的为善都白费,就没有效果。那么,佛到底是认为做好事重要?还是做了好事自己不能不会想到是做好事更重要?如果做了好事,又不能想着是好事,是不是麻木了?如不麻木,如何不想呢?如是超脱,精神的超脱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会不会学着淡然和超脱,结果没超脱,脑子钻进死胡同里,最后事实是麻木呢?没人能说明白这些。总之,佛道之说,总拿些深奥不可解的说法,来告诉人们。让人虽不麻木,但莫名其妙。
有愧,还是无愧?不知。
想不明,几继续做吧。该做什么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