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观
学生时代,凡接触讲述散文的课程必以讲其定义开始,从刘半农的"文学散文"、傅斯年的散文四分法以及周作人先生的美文倡导,再至王统照的"纯散文"、胡其华的"絮语散文"等等,在这些不相同的散文定义里,最欣赏的还是鲁迅说过的一段"如果是在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的话。它虽然不是严格的定义,却形象的说明了什么是散文。 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难有板上定钉的定义,这也正说明了它的美好性,因为世间诸多美好事物往往并不需要被定义,而一旦它们在被定义或者概念化之后,人们则开始注重对其字眼的选择、运用与修饰,反而忽略了其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什么是散文--我认为,只要是文字优美,抒内心真情、歌世间美好,间或能带给人一些思考和启发的非韵文就是散文。当然,真正的好散文不可能只符合这个标准,这也许只不过指出了散文界定的范围。 散文就象气功,讲究"内练一口气",就是所谓的神韵和精气。写散文的人要有好的"内功",即好的心境,好的学识,好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样写起来才能神气贯通,使文章文优美而耐读。 我认为散文是诸多文学样式中最可爱的一种,理由之一就是前面说到的,即它不必要非遵照什么模式去写,而是非常灵活自由的一种体裁。只有心中有话要说,就可以调动情绪和语言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即可以写笑写泪、也可以写忧写怨,既能托物言情,也能直抒胸臆。 喜欢散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特有的韵味。"散文"这一称谓是相对于诸如诗歌这类讲究文词音韵的"韵文"而产生的。我个人认为其实散文也应该有某种韵律,而且非有不可,否则读之将味同嚼蜡。这里所说的韵律不是指音韵,而是行文上的一种节奏感,是语句上和情感表达上的一种韵律。散文的写作也应该象一幅国画,不论是工笔、重彩抑或大胆泼墨,都要讲究张驰浓淡,疏密深浅,既有密匝的艳丽笔触,也有雅致的浅淡勾勒,必要的地方,还应该留有想象的空白与空间。 如果说散文是美好的事物,那么好散文就是美好中的精华,是可以被称为"美文"的。 好散文如同陈酒,读之似能闻到其中散发出芳香,让人有惬意的享受之感,不忍释手。好散文不在乎运用多少辞藻、引据多少史证名言,而其语言通常游刃有余,恰到好处,文章结构更是构筑精巧,无论小巧玲珑或者大方雄浑,但都十分完整。说到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无论华丽或者朴素,都各有千秋。其实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选用什么风格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久而久之,作家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个人风格,即用最擅长的方法来做最好的表达。 如果说结构与文字是散文的骨架与血肉,是写作者靠勤学苦练可以获得的话,那么散文的"神"与"气"则未必,它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写作者本身的修养、学识以及写作当时的心境。这固然可以去模仿效法,但是决不能做到真正的形神兼备而产生真正的和谐美感。 提及散文的功用,应该说散文不是奖状,不是说明书,更不是揭发信。在这点上,散文,(或者再确切的说,散文中的美文)和杂文还有一定的区别和界限。散文写怒写悲,但怒不能破口大骂,而应怨而不怒;悲则不可呼天抢地,而应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在审美上要有一个不温不火的尺度。 传统意义上,散文讲究含蓄、温厚、蕴籍,这固然是不可摒弃且需要承传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应当允许文学样式吸收有利其发展、富于活力的新因素,比如不算过分的热情,不刻意卖弄的天真和并非故作姿态的一点冷傲,这样才会使它更加个性鲜明,而不至于成为千篇一律的一团和气。 但愿我们能永远不给散文定框框,也不要让它掺杂过多的政治因素,但它可以、也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历史和人本身。 散文其实很亲切,也应该与我们越来越亲近。不要因为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把它抬升得过高,因为曲高必定和寡,我怕这样下去它不会长久。 [本帖已被添美翼于2007年3月6日15时3分3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