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把麻辣小龙虾叫"麻小儿",是有钱人不吃、没钱人又吃不起的一种龙虾。虽说近年来曝光了N多次这小玩艺儿的不洁“出身”,饶是如此,但一到夏天,它依旧还是北京街头餐馆儿最吸引人的一道菜,而人们三五成群围坐一起,剥虾喝酒的热闹劲儿更是成了一景儿。
"麻小儿"进京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可是到现在仍然"持续高烧",足可见其魅力。 说到吃"麻小儿"的去处,最有名的当然要算东四簋街一带,比如"接头暗号",就是一家比较有名的小馆儿。有一度簋街拆迁,于是很多人都聚到离此处不远的亚洲大酒店下面的一条胡同里,像"有口福","串串居"等等。那一溜儿的小饭馆儿还是挺繁荣的。天刚一擦黑儿屋里屋外就已经坐满了人,服务员端出一盘一盘鲜香红辣的小龙虾,几乎每桌必有,整条街都散发着麻辣的香气,十二万分的诱人。 如果你不爱吃"麻小儿",你可以边喝酒坐在那里看吃虾的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有的人一看就知道经验丰富,先摘掉虾鳌,然后去头,用手指捏住虾腹两侧,把虾壳捏松,使得里面的肉与壳稍微分离,然后再剥掉最上头的一圈儿外壳,这样就可以把完整的虾肉从壳里拿出来了;还有的人喜欢先吸干虾头,然后把虾鳌里面的肉吃掉,才开始动手搞定虾腹,正所谓把最好的留到最后;有的人干脆整个放进嘴里,用牙齿把肉挤出来,往往是皮肉混杂,边吃肉边吐壳;而另外一些人吃起来更加浪费,方法几乎跟吃甘蔗差不多,嚼两下就吐出来,吃的哪里是肉,只是咂么滋味儿罢了,我觉得倒还不如端起盘子喝汤痛快。 我发觉,通过看每个人吃小龙虾的顺序,其实可以看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有人条理性比较强,喜欢依照顺序按部就班,有人善于抓住关键,从难点入手,还有的人则没什么方法,但喜欢速战速决。因为手法不同,效果自然各异,各人得到的实惠多少也就显而易见了。 吃"麻小儿",同事或者朋友一桌儿的,往往都是谈笑着推杯换盏,自己包自己的、吃自己的,一人面前摆一堆虾壳,盘子迅速空虚,这都是真正来吃"麻小儿"的主儿。还有的只是来应景儿,或者以聊天为主,着重的是嘴里说的话,手下自然放慢了速度,倒也显得从容不迫,却也给吃"麻小儿"增添了几分绅士味儿。 还有,就是情侣。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通常是男同胞面前壳多肉少,再看对面埋头苦吃的,差不多都是女同胞。男人们此时所表露出来的爱心与耐心,真是再可爱不过了!往往当女同胞吃罢了现成儿,也会嗔怪他为什么不吃,然后包出几个,像催促孩子吃东西一样命令着"你赶紧吃了"。 不管他们之间是尚未成婚的恋人还是携手多年的夫妻,吃小龙虾,是最能看出一对儿男女感情深浅好坏的场景之一,你想想,一个愿意亲自动手为对方解决"棘手难题"而又把最实质的内容奉献过去的,不是亲人、爱人,又能是谁呢。 跟真正的龙虾大餐比起来,"麻小儿"真可以说是上不了台面的玩艺儿,更是丝毫不值一提,但是我觉得吃"龙虾刺身"的感觉却远没有吃"麻小儿"这般舒坦和愉悦。 大餐或许能带给人另外一种享受,丰富、充实、奢华、可也透着贪婪,何况大餐也往往未必让人吃的舒服,且不说赴宴的人大多名实不符,而吃的目的更是大于吃的过程,通常是菜热心凉,言不由衷。然而最要命的,是有时候明明知道是场鸿门宴,却也要硬着头皮去赴约,这不整个儿就是一场人生悲剧嘛。然而更可悲的还不是这个,更可悲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才是人生享受,把这当成一种身份价值的体现,乐此不疲。 我爱吃"麻小儿",因为我觉得它有滋有味儿,我觉得它亲切,就像生活原本的样子和味道。 吃"麻小儿",辣在嘴里,热在身上,麻在唇边,美在心底,在费劲之中却感觉过足了瘾,什么瘾呢,品位生活的瘾、享受平凡乐趣的瘾、先苦后甜的瘾。 我猜想那些爱吃、也有耐心吃麻辣小龙虾的人一定也都是些热爱生活的人吧,至少在生活中是些不怕"费劲"的人,他们能够有耐心、有技巧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也足足的品尝到了人生的丰美滋味。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本帖已被添美意于2007年1月29日13时0分29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