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黄” 看了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感觉有话要说。 “红色”是张艺谋导演早期创作的几部艺术电影的主色调。红色象征着浓烈、喜庆的氛围,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力。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就用浓郁的红色作为主色调,红色的太阳、血色的天空,红色的高粱、红色的棉袄、棉裤、红色的盖头、红色的高粱酒、喷洒的鲜血等等意象的运用,将整个民俗精神与主人公那喷涌的内心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糅合了一个个与红色相映衬的民俗故事。可以说,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几部艺术影片成为张艺谋电影,乃至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垫脚石;以基于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故事叙述,成为张艺谋在西方电影节上屡获大奖的致胜法宝。 “黄色”是张艺谋新片《黄金甲》的底色,是《英雄》、《十面埋伏》的“底色”,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张导演转型“大片”之路的本色。在这里,黄色已不再是一种意蕴的象征,而是赤裸裸的金钱的象征,说得委婉一点,就是仅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象征。它们给观众带来的仅是苍白无力、可有可无的故事叙事,唯一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很有视觉冲击力”而已。大的制作并非不好,我们始终认为这是国产电影走向世界,走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但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所制作出来的“大片”相比,这种模仿却误入了歧途。当2002年《英雄》问世的时候,观后虽然有些失望,但仍感到振奋,因为它毕竟是国产电影走向好莱坞模式的重要一步。但令人失望的是《十面埋伏》、《黄金甲》一直在延续这一套路。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只能凑合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边角料,或借用一些早已成名的故事架构,来陪衬那些骗人的所谓视觉冲击,不但没有学到好莱坞电影的人文关怀,甚至连最低级的故事情节编排也没有学会。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艺术性的表征,“黄色”是张艺谋电影商业性的表征,“红色”与“黄色”博弈的结果是艺术性的全面溃败和高额的票房回报,糊弄了观众的眼睛,却净化不了观众的心灵。这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创作路子,还是“为艺谋,不为稻粮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