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停消停,别炒了 文/水凝山巅 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老实说,在各路媒体“恶炒”郭德纲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国内有这么一位“非著名相声演员”。 前一阵子,从央视到平面媒体到网络,有关郭德纲的报道仿佛在一夜之间席卷而来,我当时被那阵势搞得简直一头雾水。事后有人说,“全国200多家媒体和网络炒一个相声演员,1949年以来都没有过。”笔者好事,顺便也跟着猜测了一下:估计1949年以前也肯定没有过。这种事以后会不会有咱不敢妄断,但前无古人应该还是可以肯定的。 其实对于相声,我一直有种好感,尤其在相声发展不景气的今天,猛然间知道有一个叫郭德纲的人在困境中苦苦坚守着传统相声艺术并取得巨大成功时,心里更是感动得不行。小时候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活动少,从收音机里听上段相声就是很大的乐趣。从《画扇面》到《苏批三国》,从《祖爷爷的烦恼》到《小偷公司》,许多相声都听了不止一遍。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对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发展一直都很关注。近些年,小品表演迅速崛起并成熟起来,由于场景、道具等在小品表演中的应用,使得小品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多彩,而且也更加具有观赏性。在这种情况下,相声这种纯语言艺术已经是相形见绌了——以上是些题外话。 回过头来再说对郭德纲的“恶炒”。我之所以把这些报道称之为“恶炒”,实在是觉得有些报道太过夸张,太过“敬业”。据专业人士称,“传统相声有据可查的也就200多段,真正能留下来的只有100多段,现在全国相声演员没有一个会说的段子能超过300段。”但在有些报道中,郭德纲居然会说600多段传统相声。你说这不是夸张又是什么呢?我说有些媒体太过“敬业”主要是指对郭德纲报道的穷追猛打。据说,郭德刚被“爆料”后,各种媒体接二连三的去进行采访、去挖掘材料,时至今日,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已是应接不暇,苦不堪言,甚至连排练和创作的时间都没有了……可见媒体要真是跟你较上了劲是多么的可怕。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词——捧杀,但我案头上的那本《现代汉语词典》里还没有将这个词录入。以我冥顽不化的大脑去理解,这个词的大致意思应该是“因为媒体的吹捧而最后导致被吹捧者销声匿迹或未老先衰”。若是往深了去分析一下,那么造成“捧杀”现象发生的原因应该不外乎两种情况。其一,被捧者原本就属于拔苗助长,被炒红之后头脑发晕不思进取,结果是捧得高、摔得重,身败名裂之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种属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型;其二,被捧者尚属实力派,主观上也十分上进,但由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被“追打”的对象,所以就弄得整天穷于应付身不由己,最终造成事业荒废,到头来连名声也日渐式微了。这种属于羁绊缠身壮志难酬型。 郭德纲属于哪种类型暂且不去管他,但在近期,有关他的一些负面报道似乎又多了起来。那些究竟是不是实事呢?我不敢肯定。 一般而言,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都想出名,彼时全然不顾“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恶果。或许郭德纲的出名并不是自找的,但现实问题是,在经过了前一阵子的“恶炒”之后,郭德纲已经成了大红大紫的名人。那么,既然是名人,就由不得你说起话来随随便便口无遮拦。从这点上来讲,名人又是十分可悲的。真是成也“恶炒”,败也“恶炒”啊。但无论如何,我心里都不希望郭德纲的相声事业会受到半点影响。 应该说,多数情况下媒体的炒作并无恶意,可是善意的炒作有时也会把被炒对象给害了。蜂拥而上,群起而攻,我不相信有谁能招架得住。虚张声势地制造出许多噱头和花边,既累了耳朵,又累了眼睛,还浪费了资源,真是没多大意义。所以我在这里大声呼吁一下:消停消停,别炒了吧! 2006.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