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我眼中的几位长空女版主 下一主题:长空放飞版庆文集
一半是酱油 一半是醋
[楼主]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2006/03/07 20:54
点击:461次

一半是酱油 一半是醋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这是流传上个世纪的一首老歌儿,今天刘欢以他那悠扬绵长大提琴般的音韵唱出来,让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瞬间想起一些人,一些故事。于是,那旧日的情怀纷纷荡漾着妩媚的笑颜、流着温存的眼泪,向我缓缓涌来……

    60年代初出生的人,想起来还真挺有趣儿,在社会许多大的运动中,我们都赶在“尾巴”上。就说我们的出生吧,那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没吃太多的苦,至今水灵灵,健健壮壮的。刚刚上学时,又赶在“文革”的末期,学业也没耽误多少。我记得第一天上学时没有背着书包去,而是斜挎着母亲缝制的小红包,里面放着毛主席语录本。上学第一课学的就是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就这一句话,直到日落时我没能背下来。

    比起哥哥姐姐们,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我们高中毕业时正是知识青年大批返城的时候,也是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初期,所以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如今,那时考上大学的人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小肚喝得溜圆,正雄赳赳气昂昂的忙着做人民公仆哪。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不是发财了就是老老实实为了生计忙碌哪。

    多少次我有过这种感觉,岁月妖娆的花季像是在昨日才刚刚绽放,而今天那花瓣却已躺在旧日的日记本中,早已脱去红颜。也许我已到了思考的年龄,一曲《娘子军进行曲》、《英雄赞歌》;一首《雷锋之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会使我泪盈双眼。比起5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一代少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的阅历、苦难没有哥哥姐姐们的多。酒桌上,两位老哥论其年龄方知对方都是50年代的同龄人,又都经历了下乡、返城。于是一声叹息,举杯对望,泪水晶莹,曰:干了……看着他们多少有些悲壮的样子,我就想:我们这一代人究竟有多少值得纪念的东西。

    记忆的东西总是带有色彩的,而我的记忆却只有黑白两调。“文革”闹出了许多人命,我只记得铺天盖地的黑白大字报。昨天的好伯伯,今晨变成了站在大卡车上戴着高帽子的大坏蛋。之后,苏联要往我们头上仍炸弹,所以房前屋后、学校操场遍地都是防空洞。听见响笛就钻进去,好象全国人民都在捉迷藏玩。我们常常被大人们喊做没头没脑、没心没肺,不知道母亲为何看着下乡远去的哥哥姐姐们流泪;也不知道为返城的哥哥姐姐及其儿女们无处安身而发愁。我们那时的文化生活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和八个样板戏。那时的商业文化宫的门槛叫我们踏平了好几个,一遍遍看着样板戏,每个台词每个唱腔,都背得滚瓜乱熟,却从未想过这些个英雄人物为何各个都是光棍。前苏联的一部电影《乡村女教师》里有一个镜头:一个老头在旁边一遍遍地喊着,亲一个,亲一个!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便牢牢的吻着,刹时,整个会场一片寂静,齐刷刷我们都低下了小脑袋,心里一阵狂跳,那是我们的集体“初吻”。香港电影《三笑》里的: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华安本是个好材料……歌声传遍整个校园,楼上楼下一片歌声,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爱情”……

    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片玩儿的天地。跳皮筋、跳格子、踢口袋、弹玻璃球、遛轱辘圈儿、扣烟盒、攒糖纸……整天傻了吧叽把整个城市玩得翻了个儿。唱着毛主席语录歌跳皮筋:“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唱到“希望”时,必须一个侧番翻过橡皮筋的那头。那会儿只是唱着玩儿不解其意,而今想起它却是思绪万千呐!

    其实,世间的恩怨、四季的寒暑、人情的冷暖、爱情的聚散……都将从我们生活中流逝,我们又何必去在意呐。我们没有50年代人的沉重与感慨;也没有70年代人的温馨与浪漫。我们有的就是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就像我们曾经有过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那只是一种祈盼罢了。同龄人,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同事、亲人要学会宽容,真诚。当官的要与民做主:为民的要负起社会与家庭的责任。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注意身体,健康的生活。因为,我们已步入中年,也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了。

珍重,同龄人!

现在的年轻人感叹人生时说: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我现在感觉:一半是酱油,一半是醋......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nzqz3/msgview-135899-151268.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我眼中的几位长空女版主 下一主题:长空放飞版庆文集
 [2楼]  作者:meichuannei00  发表时间: 2006/03/07 22:13 

回复:耐不住寂寞了?

撤退!  我掩护:D



※※※※※※
什么也不说
[楼主]  [3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7 22:36 

回复:我是长住沙家浜不走了
我就喜欢这个地方了!咋地?
 [4楼]  作者:舞黛纤纤  发表时间: 2006/03/07 22:45 

回复:欢迎同龄人
生于六十年代的你我他(她)与五十年代人相比多了一点现代,与七十年代人相比又多了一点保守。
现在的我们是:一半是孩子,一半是家庭。

※※※※※※
来看看啦!
 [5楼]  作者:草叶晨露  发表时间: 2006/03/07 22:54 

回复:也是跳橡皮筋长大的么?
相同的经历。
美好的记忆。

※※※※※※
特征:无
 [6楼]  作者:最是好心情  发表时间: 2006/03/07 23:05 

回复:还有还有,踢毽子也是咱们很爱的一种娱乐~
想当年,我能从下课踢到上课,你们谁能!?活活~

※※※※※※
最是~ ~好~ ~心~ ~情~ ~ ~ ~(得唱着念,COCO李广告词:一见~ ~好~ ~心~ ~情~ ~ ~ ~) *_-
 [7楼]  作者:飘飘而负  发表时间: 2006/03/07 23:41 

回复:新朋友?马甲?
若新朋友就拥吻一下
老朋友给一小脚丫,谁让你晕俺们的
 [8楼]  作者:胖子_01  发表时间: 2006/03/07 23:51 

银杏与这里应该有连接的啊
你随时都可以来。
随便告诉你:这里特别喜欢新来的~~~


※※※※※※
[楼主]  [9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06:37 

回复:厚道的兄弟

胖子总是乐于助人,全西陆都知道啊!

谢谢兄弟!

点击查看原图
[楼主]  [10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06:39 

回复:吻你

第一次来到长空,还请多关照啊!

问好!

点击查看原图
[楼主]  [11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06:42 

回复:想当年

我能从房上跳到房下,气死男孩子,谁能?

呵呵,问好!

点击查看原图
[楼主]  [12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06:44 

回复:还跳过绳呢

可能我们都玩过,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问好,朋友!

点击查看原图
[楼主]  [13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06:48 

回复:珍重!

     早知道你的才气,相识恨晚。还知道你很忙,你的网站这么出色,和你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所以,姐姐提醒你,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在乎自己,因为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开心!

点击查看原图
 [14楼]  作者:zr__002  发表时间: 2006/03/08 09:25 

回复:喜欢你这名字,想起一首歌<红雪莲>


※※※※※※
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 开花落!自然而然,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不失信心!!
 [15楼]  作者:野地牧风  发表时间: 2006/03/08 10:03 

回复:别介,人家朔哥跟咱们一个时代
就跟你所说所思所见所感的一样

一首歌带给我们许多的美梦长情

让一生都不会忘

 [16楼]  作者:nj_不死鸟  发表时间: 2006/03/08 10:04 

回复:锅碗瓢勺~
已构成我们这代人生活的主旋律~

※※※※※※
★☆★☆★☆ 长空放飞 凌云万里 超越梦想 真心面对☆★☆★☆★
[楼主]  [17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12:24 

回复:谢谢你的歌
怎么用增强模式,发不了啊?有点乱套啊?
节日快乐!
[楼主]  [18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12:29 

回复:世界是我们的

     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这首歌。今天明白了它的意义,但我们已经生了华发......

问好!

点击查看原图
[楼主]  [19楼]  作者:天国雪莲  发表时间: 2006/03/08 12:35 

回复:叫一声二奶奶......

       那时唱这支歌时,还不知道今天已经有了“二奶”俱乐部了。

问好!

 [20楼]  作者:苍颜钓雪  发表时间: 2006/03/08 14:47 

回复:“三年自然灾害”根本不存在(转帖)
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战乱死亡人数的一倍半。在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短期内因饥馑死亡人数的最高记录。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官方的正史中却语焉不详,通常只用一句“三年自然灾害”来解释如此惨祸的原因。经历过这一人人饿肚子时期的40岁以上的中国公民,也往往习惯地按照官方用语以"三年自然灾害"来描述这一时期。但是,研究现代史的学者们却很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那三年期间到底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自然灾害,灾害又严重到什么程度以至于造成如此惨重的灾祸?本文试图运用中国公布的正式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记录来回答以上问题,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真相。
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
  
  按照科学定义,地球上的自然异变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超过一定程度时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指突发性的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雷电、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病虫害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等缓进的变化过程也属于广义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直接成因是自然的变化,但人类的活动可能诱发许多自然灾害或加重灾害的程度。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首先是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等),其次是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是出现频繁、但以区域性灾害为主。据官方统计,建国以来在一般年份里,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亿多亩, 其中成灾面积约为受灾面积的一半, 占耕种面积的六分之一,因灾平均每年少收粮食400亿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2亿以上的人口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通常每年造成5千至1万人死亡。虽然平均每年有六分之一的耕地成灾减产,但其他六分之五的土地仍能丰产保收。因此一般情况下,虽然年年有灾,但全国的农业及粮食生产还是可以基本上保持稳定的;而且,每年的受灾地区不同,很少会出现一个地区持续几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局面。
  
  查阅中国的自然灾害记录可以发现,从1949年至1958年几乎年年有灾,有时灾情甚至十分严重。例如,1949年长江、淮河、汉水、海河流域的各河流严重决口漫溢,水灾严重;1950年察哈尔、绥远、内蒙古遭受旱灾,山东、平原和辽宁省遭受水灾;1952年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夏季干旱,淮河上游和汉水流域夏秋多雨受涝;1953年,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春夏少雨,辽河、松花江流域以及冀、鲁、豫盛夏多雨受涝,南方部分地区夏旱较重,北方低温冻害严重,台风造成了严重损失;1954年长江、淮河出现大洪水,海河流域夏涝,黑、闽、两广地区出现旱灾;1955年华南和西南地区有冬、春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夏季京、津、冀、豫、皖降雨比往年多六成至一倍,河流漫溢、决口;1956年夏秋在江南地区、秋季在黄河中上游及长江中上游少雨干旱,而淮河、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台风灾害也很严重;1957年晋、内蒙西部春夏秋连旱,黄河到长江北岸夏秋季先涝后旱,江南盛夏干旱,东北多雨受涝;195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偏旱,黄河中游出现大洪水,郑州黄河大桥桥墩曾被洪水冲毁。 尽管这些年并非风调雨顺,但中国的粮食产量仍能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之后也同样没有多少风调雨顺的年份,持续性干旱对农业影响很大,特别是1971年到1981年、1986年到1988年旱情最重 ,但这些灾情同样没有妨碍农业的增产,更没有造成全国性饥馑。

  
“三年自然灾害”根本不存在
  
 “三年自然灾害”由三个词组成,即“三年(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要弄清当时的真相,可以从考察其含义和与之对应的历史资料入手。这个说法首先强调存在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暗指灾祸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次,还隐含着在全国范围内都发生了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意思,所以才造成全国性饥馑;最后,全国范围的特大自然灾害竟长达三年之久。这个结论真的是根据中国官方的灾害资料得出的吗?
  
  如果分析这三年的自然灾情资料,我们会发现,这几年没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严重洪涝灾害,只在局部地区出现过洪涝灾害。 例如,1959年5月中至7月上旬闽、粤、桂持续多暴雨,珠江水位猛涨,东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7月至8月晋北、冀北、辽西和内蒙中东部雨量多于常年五成到两倍,出现洪涝灾害; 8月上旬四川暴雨,岷江、沱江有洪水;第三号台风使厦门损失严重。1960年7月下旬至10月,受台风影响沿海各省有暴雨,辽、鲁、苏、浙、闽受灾较重,黑、吉东部雨涝; 7月底8月初川西持续5天暴雨,部分地区洪灾。 1961年6月中下旬,四川有一次较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涪江和岷江上游出现较大洪水。
  
  从1959年到1961年出现的主要自然灾情是旱灾。1959年7至9月间渭河、
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地区普遍少雨,鄂、豫、陕、湘北、川东旱情严重 ,接着华南出现秋旱,广东、福建两月无雨 ,这些基本上属于局部性灾害。1960年冀、豫北、鲁西、晋、陕南、辽西等冬小麦产区冬春少雨雪,干旱持续到初夏,山东汶水、潍水等八条河流断流,黄河下游范县至济南段断流40天, 粤、琼旱情持续7个月,滇、川、黔冬春连旱,旱情仍属局部、短期性,由于冬小麦产量在全国粮产量中所占比重不大,旱灾不具全国性后果。1961年冀、内蒙、东北北部、豫、皖、苏、甘、青、陕、鄂、川、粤、桂和琼等省区年雨量少 ,虽然受旱面积较大,但灾情轻,更不能算是全国性特大灾害。
  
  衡量一个地区干旱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是干燥度,即年蒸发量和年降雨量的比值,若比较某地特定年份的干燥度与该地的常年平均干燥度,即可知道这一年该地较常年干旱还是湿润。根据《中国水旱灾害》一书中1959年至1961年全国各省市干燥度距离平均值图,可以发现:1959年全国各省市干燥度距离平均值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1960年全国干燥度略大于平均值,干旱范围比1959年略大,但干旱的程度减轻;1961年从全国来看属正常年份。因此,从干燥度距离平均值的分析中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9年到1961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全国性、持续性旱灾。同样地,金辉利用气象专家编制的1895年至1979年“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也证实,在
1959年到1961年间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属于正常年景。
  
  再从旱灾的严重程度来比较,也会发现,1959年和1960年的旱灾远小于1972年或1978年的旱情。1972年是1949年以来黄河、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成灾面积2.04亿亩,重旱区分布在京、津、晋、冀、陕、北、辽西、鲁西北。该年春季少雨,入夏以后持续干旱少雨;官厅、岗南水库的水位线都降到死水位以下;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至5米。1978年的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北方的东北、晋、陕、甘、宁、新、鲁部分地区也有旱情; 江苏省无雨天数达140余天;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水发臭。但是,即使是在旱情比1959年、1960年严重的1972年,虽然粮食产量因灾减产1367万吨,也未出现全国性饥馑,更未饿死一个人。而在旱情最严重的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孟昭荣、彭传荣认为,“就自然灾害而言,三年期间诚然发生了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从我国历史的灾荒实况观之,有史以来几乎无年不灾,灾荒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三年期间当亦不能排除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如果不是‘左’的政策上的失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

  
  三年期间粮食减产、饥馑和饿死人的原因

 大饥馑源于粮食大幅度减产,既然这三年中并没有全国性特大灾害,为什么会出现粮食大减产、 导致缺粮和饥荒、 最后数千万农民饿死的惨剧?1959年的粮产量下降17.6%,从上年的2亿吨降到1.7亿吨,1960年又比1959年减产18.5%、2,650万吨,此后直到1966年粮产量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据专家分析,这三年减产的粮食中只有一小部分与旱灾有关 ,主要的减产因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耕地抛荒和弃收。 例如,1958年山东省的青壮年农民都炼铁和修水库去了,全省秋播面积不及往年的四分之三, 因而减产;1959年秋冬又有887万青壮年去修水库;甚至在1960年农村经济崩溃时仍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在修水库。从1959年1960年, 山东省共荒芜农田五千到六千万亩。
  
  在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救灾赈民本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绝大多数领导人都一心执行毛泽东的大跃进政策,根本不去救灾;甚至摄于毛的淫威,不敢谈灾情,相反还千方百计地掩盖灾情,迎合毛的好大喜功的心态,国务院因此于1958年取消了专事救赈的中央救灾委员会。中国的历代王朝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灾情呈报、灾情调查、灾情评价到救灾措施的救灾制度。清朝规定,督抚要向朝廷"飞章奏报"灾情,晚报一月官降一级,晚报三月革职;救灾措施包括蠲缓地丁钱粮、赈济灾民、留养资遣流民、抚恤灾民、施粥、施放衣物药品、掩埋尸体、修房补助、借发种子、购粮平粜、以工代赈等。但“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这三年中,中国却
没有任何救灾机构,也没有任何灾情呈报、灾情调查和灾情评价,更谈不上救灾措施,结果中灾变成了重灾。
  
  1959年7月到9月正是粮食减产、粮食库存急剧下降、数亿农民即将进入饥馑状态的关键时刻,中国的领导人却云集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只有彭德怀等少数几个人敢于说了一点真相,立刻遭到了毛泽东及政治局绝大多数委员们的一致打击。此后在全国进一步掀起了“大跃进”狂热和反右倾机会主义的高潮,这场从上而下发动的权力斗争把党内仅存的敢于说真话的干部都打倒了,留下来的都是迎合着毛泽东、为了个人权位而把老百姓的死活搁置一旁的干部。
  
  1960年初,当全国农村数亿饥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认为1960年将又是一个大跃进年,形势可能会比1959年更好。这一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提出,在六十年代的第一年要做到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在3月30日到4月8日召开的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几千名来自全国的“人民代表”避而不谈粮食减产和饿死人的惨状,却争相
报告自己所在地区的“大好形势”,会议“奉旨”通过了进一步“大跃进”的经济计划。
  
  1959年6月底,全国的粮食储备还有343亿斤,够城镇居民一年之需。但是,在当年粮食减产3,000万吨的严重情况下,政府却决定出口415万吨换取黄金和美元 ,出口量相当于上述粮食储备的121%。出口耗尽了粮食储备,结果很快就连京、津、沪等大城市的粮食供应也几乎脱销,而农村的数亿嗷嗷待食的饥民就只有等死一条路了。1960年全国缺少2400万人的口粮,若按每人每年250公斤计为600万吨,只要不出口粮食,当时就不会发生严重的饥馑,几千万农民也不至于饿死。当时政府一心一意想着造原子弹、导弹,好扬威世界,因此急需大量黄金外汇进口相关的设备材料。直到1960年春全国已有数千万农民饿死,许多乡村遍地饿孚,甚至出现了食人肉的现象,中央政府才承认了饥馑和大规模饿死人这个事实,并于1960年下半年开始采取
救灾措施。但为时已晚,数千万农民已化为冤魂。

  
  谁造出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假话?
  
  实际上,在中央政府正式承认严重失败的1960年5月之前,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和新闻媒体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字样。为了给政府和中央领导人的集体性的、几乎不可饶恕的严重错误开脱,宣传机构编出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假话,以便把人祸解释成天灾。这个说法是中共建国以来的一个最大的谎言。1960年《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一改过去歌
颂莺歌燕舞升平景象的调子, 为全国民众描绘出一幅可怕的图画: 过去两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公报把谎言编得更大了, “在1959年严重自然灾害之后,1960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随着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和新闻媒介众口一词地宣传"自然灾害",再加上强制性的思想"教育",“三年自然灾害”这个被反复重复的谎言,终于变成了民众心目中习惯成自然的关于那个困苦年代的代名词。
  
  党的各级干部虽然知道一些真相,但有了彭德怀的“榜样”,他们早已习惯于不说真话、专门逢迎。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干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做的报告中谈到工作中的失误,指出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一说法比《人民日报》的欺骗宣传要真实得多,但还是有所保留的。他不敢承认,就连这个所谓的“三分天灾”也实际上是嫁祸于天,这三年基本上是正常年景,本不应出现饥馑。
  
  后来,关于这三年全国严重经济困难的官方解释又有了进一步修正,演变成“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的正式说法: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其中关于政策错误的部分比较接近史实,而关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毁约的部分则仍然是虚饰之词。苏联毁约发生在中国的大跃进已经造成经济崩溃之后而不是之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1957年秋在莫斯科宣称,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原子弹后,应该把社会主义推广到全世界,哪怕世界人口因此而减少几亿也在所不惜。而且苏联毁约影响的主要是军工项目,若这些军工项目果真能完全中止,那时中国至少可以少死上千万人。
  
  作为本文的结语,这里再强调一下,所谓的“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59年-1961年),中国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 1960年甚至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的说法,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首先,当时只有约百分之十的农田受旱成灾,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任何“严重的自然灾
害”;其次,即便是在受过灾的地区,也未发生持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现象,受灾的局部地区只是在三年中的某一年受灾而已;再次,当时出现的旱灾程度远未构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更谈不上是“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最后,那三年期间发生过的中等程度的局部自然灾害与全国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没有必然的联系。



※※※※※※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0.1924469470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