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6年1月1日,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再一次成为全世界乐迷所关注的焦点,2006年的新年音乐会将在这里再一次拉开帷幕,音乐之都维也纳,被人称为走在路上都会踩到音符的城市,此时正银装素裹,那缤纷飘扬的雪花,仿佛是大自然送来的使者,来装点这音乐的盛典。 指挥杨松斯 自1939年以来,历经了66届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迎来她的第12位指挥——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因为他的年轻(其实也60对岁了),很多人期望杨松斯将会给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听众带来一份惊喜,使这一具有悠久传统、最具国际性和民族性的音乐盛会更富有朝气,更引人入胜。像历届亮相于金色大厅的指挥那样,有谁会对一年一度备受全世界亿万观众瞩目的音乐盛会掉以轻心呢?如何把握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作品的韵味与其中之奥妙,在指挥常规的歌剧与交响乐的过程中是不易探寻到的。因此,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际上成了那些指挥大师一场又一场不是比赛的比赛。 据说扬松斯习惯于不用指挥棒指挥乐队,我也特别欣赏小泽征二2002年那场不用指挥棒的音乐会,而今天,也许是为了庄重,扬松斯还是带在和指挥棒走上了金色大厅的指挥台。随着扬松斯的一声令下,音乐家们奏响此场音乐会的第一首曲子——《皇冠进行曲》。 其实我并不懂交响乐,可是,很愿意在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守侯在中央电视台的二套,看这些音乐大师的精彩表演。刚出场的扬松斯,用他沉稳的风格先把握这全局,我想他的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毕竟是第一次登上这音乐殿堂的最高指挥台。要领会一个曲子的风格和内容,最好是看指挥家的动作和表情,乐曲一首一首地演奏,扬松斯越来越充满了激情,他一会儿眨眨他的近视眼,一会儿做一个极为夸张的动作,有时在“弹棉花”有时作“海底捞月”状,有时也些“高抛球”和“下旋转球。或者模仿电风扇的动作,送来阵阵凉风。音乐随着扬松斯的手舞足蹈,时而激荡,时而沉浮,令聆听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由于长时间的“手舞足蹈”,他的脸部挂满了汗珠,电视镜头给了一个他的头部特写,啊!汗水居然也挂满了他的后脑!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情绪和激情。他用德语和英语想世界人民致以新年祝福,乐手们齐声问候人们!在拉德斯基进行曲中,扬以精彩的表现结束他指挥。人们对扬松斯们的演奏表示了热烈祝贺和感谢,金色大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乐队 乐手们的表情丰富多彩。神情严肃的乐手们认真地按照扬松斯的指挥而演绎着美妙音符,尽管他们们的面部表情非常严肃,然而,人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语言感受到他们激动的心情。瞧!一位面容酷似足球教练米罗的小提琴手演奏得非常传神,小提琴的G弦之上快速地发出了优美的音响,实在令人赞叹不已!还有一部分乐手面带微笑,目光里充满了深情,我想,他们一定是沉浸在乐曲中了,一会儿来到维也纳山花烂漫的春野,一会又跳起了轻松诙谐的波尔卡。音乐家们的演奏非常和谐协调,真让人丝毫听不出有什么瑕疵。对乐手们的密切配合,扬松斯的面部表情显示,他感到非常得意。 随着乐曲深入进行,各种各样从未见过的乐器纷纷登场展示,电视画面传来大提琴手的手指在琴弦上快速地演奏,优美的的乐声从俺的电视机扬声器中不断涌出。一双优美的手在竖琴的琴弦上轻快地拨动,奏出了最优美的乐声,以此表达对人们的新年祝贺!在演奏《在克拉普芬森林》时,一名音乐家手执一个木制的前面带有小门的似木匠使用的刨子的乐器,不断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还有那“强盗”的枪声惊扰着人们!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在听音乐还是在看表演,在这样的场合,我所关心的,应该是这大厅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器乐,甚至是那些堆在大厅里的鲜花。音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听到的,而这样的场面,我却是每年只能看一次了,总想帮目光停留在一些细小的玲珑精致的地方。或者是捕捉一点特殊的情感。 表演 波尔卡在一个没人观看的大厅内进行中,三位艺术家随着快速的音乐节奏进行“波尔卡”。两个灰色的男装,一个白衣女子,诙谐柔美的动作仿佛就是一曲扯不段的乐谱,如果把他们的动作分解开来,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经典的照片。一组男女艺术家们跳起欢快的舞蹈。让我感觉仿佛走进了西方古老的油画中,而这样的画面却是活动着的,他们用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着乐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随着乐曲的进行,人们“一哄而散”,留下了一名表演者目瞪口呆。嘎然而止,原来也可以这样的解说。 |